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当前现金管理中的经济学分析 (一)现金管理的经济学涵义.经济学中有一个最核心的假设:人是自私和理性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涵着效用最大化的动机,都是其理性地对收益和成本进行了权衡之后的最优抉择.任何单位和公民都会自然而然从"经济"角度进行权衡,遵守个体效用最大化原则做出"理性"选择,在与银行打交道的过程中首先考虑交易成本.作为现金管理者的金融机构在对待现金管理的问题上同样存在"成本收益率"问题.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以下简称为主流经济学理论)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假设前提。它认为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都具有利己的本级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承认自私和利己性是人的本性。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我们应该予以肯定。但是将它作为经济理论大厦的根基。其科学性就很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3.
主流经济学以人是理性的假设为基础,进行数学化的推论,能够解释人的理性经济行为,但不能说明人的不确定条件下的非理性决策行为。近年来,在不确定条件下决定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把非理性纳入经济研究成为补充主流经济学缺陷并推动经济学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其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和市场有效性假设,而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却常常呈现出与之相悖的现象,有效市场理论和人类理性行为的模式并不完全正确。近年来源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及其分支行为金融理论(Be-havioral Finance)作为一门新兴的前沿科学对传统的经济学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是以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的,因此对人的基本假设成了经济学理论最核心的基础。按照对于人的假定的视角不同,本文从原子论和混沌论两个视角分别对人的假定理论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原子论视角中以斯密的"经济人"为核心,结合后来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补充和修正还吸收了西蒙的有限理性人观点及行为经济学对"经济人"的修订;在混沌论视角中以社会人和制度人两条主线进行分析阐述。最后折中了两大分支的假定,提出了"网络经济人"假定。  相似文献   

6.
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分支———行为经济学融和了经济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特点,提出了人类行为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有限自制等三点假设,从而修改了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范式,推翻了有效市场假说,代之以“社会人”和“有限理性”假设下有血有肉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肖加元 《财政监督》2011,(15):59-60
一、地方税制变迁中的博弈关系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都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基础之上,经济行为人具有的是个体理性,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其目标,新制度经济学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更进一步,新制度经  相似文献   

8.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对有效市场理论的质疑,作为金融市场的主流理论,有效市场理论的基石是建立在个体理性基础上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本文从金融市场理论的微观基础出发,在经济学理性假设视角下,从金融危机的主观机理——有限理性以及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两个方面反思金融危机的产生及传导,并且基于以上分析对于经济学如何改进基本假设以接近现实世界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对有效市场理论的质疑,作为金融市场的主流理论.有效市场理论的基石是建立在个体理性基础上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本文从金融市场理论的微观基础出发,在经济学理性假设视角下,从金融危机的主观机理——有限理性以及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两个方面反思金融危机的产生及传导.并且基于以上分析对于经济学如何改进基本假设以接近现实世界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何凯浩  黄志勇 《上海保险》2003,(7):33-34,32
2002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学者丹尼尔·卡纳曼和弗农·史密斯,以表彰他们在心理经济学和实险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传统上,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建筑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和能作出理性决策的假设之上,但是,实际上这种完全理性人的假定所搭起的学说是无法通过经济科学方法来检验与研究人的内在本性的,也无法观察现实人的经济行为。事实上,有许多现实  相似文献   

11.
一、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 经济学中的稀缺资源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就指上市公司.稀缺性资源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因为稀缺中意味着财富、权力等各种利益,正如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人作为理性经济人,是自私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2.
赵立洋 《金卡工程》2009,13(3):192-192
人类生活中的任何经济行为都可以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经济学理论中找到它们的理论支撑点,税务筹划亦是如此,本文分别从多个经济学理论假设、观点,来分析税务筹划的经济学内涵,从而为税务筹划理论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 自从古典学派代表人亚当·斯密(1776)提出"经济人"这一概念以来,经济学史上对该问题的争论或探讨就没有停止过.在亚当·斯密看来,所谓"经济人",是以追求私人最大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并按经济原则活动的主体.每个人都力图用自己的资本来使其产品得到最大价值;人们一般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而仅仅追求其个人的安乐和利益.  相似文献   

14.
甘小军 《时代金融》2013,(24):214+216
20世纪70年代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陷入危机,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趁势而起,他们以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为假设,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并不能促进经济稳定,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重新回归到古典经济学所提倡的自由主义。本文对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货币政策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在投资研究领域,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现代主流金融理论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秉承了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其模型与范式是以"理性"作为最基本的分析框架的,以理性的"经济人"作为最基本的前提假设,从而形成了以数理金融为表征的现代主流金融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与审计人员的行为经济人也许是古典经济学最经典的一个假设。在亚当·斯密那里,它被理解为人在经济活动中会通过得失与盈亏的精密计算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中,经济人的假设与理性的假设通常是密切联系的,即经济理性观念或理性的经济人。当前被经济学界广泛认可的是有限理性观,即认为人类的理性能力受制于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人类自身神经、生理、语言等方面的限制,从而是有限的,并不是无所不能、充分完全的。我们知道,在一个完整的审计活动中,有三个方面的关系人:所有者、管理者、审计…  相似文献   

17.
一、现代金融理论范式及其困境(一)现代金融理论逻辑范式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Mor-genstern)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 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Debreu)将其吸收进瓦尔拉斯均衡的框架中,成为处理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分析范式,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现代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现代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基于以上思路所发展起来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和期权定价理论(OPT)等一系列经典理论,并且承袭了经济学的“理性范式”研究思路,它们基本遵循以下假定:(1)证券投资者是理性的,按照最大效用原则进行个体的投资活动,投资者具有风险厌恶特质;(2)证券产品的价格充分反映了投资者及全体市场参与者对信息的理解与认同;(3)价格是随机漫步的、具有不可预测性,没有人能够持续获得利润。总的来说,现代金融理论是以完全理性的投资交易行为和完美无暇的市场基础为其理论假设的,有三个关键的概念性假设:理性投资者、市场有效和随机游动。理性投资者...  相似文献   

18.
悦读     
《新理财》2013,(6):110-110
《经济人生》东方出版社出版定价:$38.00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经济行为、经济制度和经济理性是为实现非经济因素(即人类或社会)目标的手段,而非实现经济自身目标的手段。凯恩斯只对商品的行为感兴趣,而我感兴趣的,却是人。"传统意义上,经济学研究依赖于一个基本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而在德鲁克眼中,人的行为和动机无法模型化,将其模型化是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降低。人有性灵,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导引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演化经济学是以自然界的演化规律为借鉴,研究人类经济社会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产权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理论,强调交易费用的比较,市场机制的发挥和私有产权的明晰化。从演化经济学角度看,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以有限理性为基本假设,认为制度变迁的过程是连续的,有其进步之处。但是,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中的制度变迁理论过分强调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忽略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颠倒了技术与制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萧莘玥 《时代金融》2014,(8):233+236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多商家的行为让人很难理解,比如数码产品频繁降价,大型超市提供免费班车等。但商家看似让利给消费者的行为未必是真正的"让利"。商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最终目的只可能是追逐利益最大化。只是不同的行业,不同群体的消费者由于存在异质性,使得商家在追逐利益最大化时采取的方式不同。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给出商家在现实生活中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