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测度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整体功能最终表现为"1+1>2"的系统效益,其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命题:多区位资源配置的系统效益评价。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首次提出集合能效的创新概念,将中心地结构作为判据和数据包络分析作为模型构建分析框架,继而以长三角、京津冀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实证案例,借助DEAP2.0软件,对6个年份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进行双维测度,研究发现:(1)珠三角城市群结构能效为(中高,中高)型、长三角城市群结构能效为(中,中高)型、京津冀城市群结构能效为(中低,低)型,三种类型反映出三大城市群在核心城市作用、外围城市群体发展态势及两者联动作用下所产生的综合效益的客观状态;(2)城市群发展规划,可根据特定阶段发展的外部环境与自身需求,通过调控核心城市、外围地域的资源配置模式与联系组织的多样性及创新来优化城市群整体效益;(3)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与整个区域的中心性效应具有密切关联:一是区域核心城市的空间位置与所产生的空间关联正效应;二是区域虚拟的群体重心的空间位置与其所反映的区域发展均衡格局。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群的兴起,集聚经济的优势产生于"邻近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应该构建包含"空间"维度的逻辑体系、法则和模型。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探索性地统计分析、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产业"已形成有效互动,二三产业发展、FDI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弱化其他城市经济发展,资本存量和人口密度对本地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向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未来要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城市群的协同管理机制,在从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将"城市间合作"作为区域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和行为,重点解决城市经济联系不充分、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构建网络化城市布局形态,推进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的城市群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金融开放对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通过测算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城市2005—2016年的金融开放水平,利用面板空间计量模型在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邻接空间三种权重矩阵下对金融开放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金融开放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关联性,说明城市之间经济的相对发展水平是影响金融开放溢出效应的原因;在邻近关系上,金融开放也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表明本地的经济增长除与本地金融开放水平有关外,也与相邻城市金融开放水平有关;但分析认为,地理距离不是决定金融开放经济效应的主要因素;存在金融发展水平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营商环境改善等实现机制,且金融开放溢出效应的叠加效应强化了该实现机制。据此,本文认为,以五大都市圈为单元进行金融开放,并与相应的发展政策相结合将是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基尼系数对我国城市群创新能力进行了空间差异研究,以解决我国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不平衡等问题。研究发现:各城市群的创新能力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各城市群创新能力的总体差距呈减弱趋势,而城市群之间由于要素的流动和共享,相邻区域的创新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正向激励。因此,应发挥榜样城市的示范作用,对周边区域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提速,充分发挥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联动延伸,以此带动其他城市群,使各城市群之间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对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工业集聚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但集聚模式具有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工业集聚对城市群本地城市环境效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周边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京津冀城市群工业集聚对本地和周边城市环境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和环境规制等影响因素对城市群环境效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以绿色创新为支撑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加强城市群工业集聚区域的环境规制和监管,发挥优势、补足短板,实现区域整体协调。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整合与重组的激烈竞争中,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在所有空间问题中,城市空间处于核心地位,空间异质性引发的空间分工已不容置疑地影响着城市群的发展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建立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价值基础上的城市群分工已成为区域空间一体化的力量源泉。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化的证据表明,区域空间一体化本质上是城市空间价值与产业价值链耦合发展的结果,同时,只有建立区域空间多样化和城市空间专业化合作与互补的区域经济关系,方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尺度重组是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重要认知维度,城市与区域通过尺度重组实现地域空间形态的重构和社会空间治理的重构。基于对尺度重组现有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的探讨,发现中国城市群空间重构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城市群地域空间重构逐渐形成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二是城市群社会空间治理经历了由行政区治理、区域融合治理到区域一体化治理的重构过程。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服务于城市群一体化治理目标,强调城市群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将成为中国城市群空间发展形态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运用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分析法以及ArcGis探究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空间网络结构。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仍然存在;数字经济整体关联网络的通达性、稳定性好,但联系紧密程度不高,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上海、无锡、苏州、南京、杭州等城市在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而舟山、铜陵等城市中心性均较低,位于边缘;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距离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应树立协同发展理念,注重数字经济圈建设,构建数字经济新基建,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9.
尺度重组是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重要认知维度,城市与区域通过尺度重组实现地域空间形态的重构和社会空间治理的重构。基于对尺度重组现有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的探讨,发现中国城市群空间重构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城市群地域空间重构逐渐形成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二是城市群社会空间治理经历了由行政区治理、区域融合治理到区域一体化治理的重构过程。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服务于城市群一体化治理目标,强调城市群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将成为中国城市群空间发展形态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是空间视角下经济利益相关者自发活动的结果,这种区域整合是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我国现实中的区域经济壁垒及行政区管理体制阻碍城市群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自然组合,削弱了区域整体竞争力。要进行区域治理创新,就要在充分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尽力协调政府间的关系,从而打破行政区经济藩篱,并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区域治理协调组织,以保证各种经济要素的充分流动与交换,要以"Citistates"理念为指导,弱化我国城市群治理创新理念发展的行政区概念,以形成常规化的合作协调机制。要建立健全区域共同市场规则,扩大城市群内企业的市场配置空间。推动建立跨区域的合作组织,以提升城市群公共政策的执行力。最后,还应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1.
规划引导型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弱但也是最具潜力的区域,从空间经济学角度来看,规划引导型城市群战略存在四个问题:城市群间协同政策不足、总体发展程度弱、核心城市不够发达、核心和外围城市间渠道不畅。在城市群发展时空演变理论的基础上,结合8个城市群的不同特点,提出“十四五”时期规划引导型城市群的差异化战略深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To investigate what determines urba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determinants of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output in India are examined empirically. City growth and economic output regressions are estimated using several approaches. Since only growing areas are usually designated as towns, the urban population of districts that are larger geographical areas than cities are estimated. It is found that, at the district level, manufacturing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city size, and proximity to large cities causes nearby cities to be larger, reflecting agglomeration effects.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聚集经济实证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聚集经济在城市经济及区域经济研究中占核心地位,它直接体现城市及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效率以及竞争力.本研究利用卡利诺模型来对1987年至2001年期间天津市聚集经济进行实证检验.其分析结果表明:在1990年至1994年间天津市呈现出正的聚集经济效应;在1996年至2001年期间呈现出负的聚集经济效应,就是聚集不经济;最近五年聚集经济呈现出上升趋势,相当靠近于1,2001年的聚集经济系数为0.984.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以工业为主的天津市城市经济效应并不明显,但是,最近天津市工业的总体效应是较良好的,即将能够创造出一些空间外部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OpenStreetMap公路路网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可达性分析及空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从规模效益、距离效益、空间联系效益3个方面对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紧凑度高,平均可达性最好,内部联系强度大,空间凝聚力强;长株潭城市群在人口及经济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中等联系层面网络趋于完善,一体化程度高,但空间可达性差;环鄱阳湖城市群综合竞争能力弱,空间联系松散且较弱,但空间可达性较好。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可以从重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加强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梯度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和促进产业生态绿色发展等方面寻找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Evidence of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offsetting effects of congestion are provided in a number of studies of productivity and wages.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is evidence in the economic growth literature, where the recent focus is on technological change. We extend the idea of agglomeration and congestion effects to the area of innovation by empirically looking for a nonlinear link betwee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patent activity. A panel data set consisting of observations on 302 USA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 (MSAs) over a 10-year period from 1990 to 1999 is utilized. Following the patent and R&D literature, models that account for the discreet nature of the dependent variable are employed. Strong evidence is found that agglomeration and congestion are important in explaining the vast differences in patent rates across US citie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cities continue to exist, given the dramatic drop in transportation costs for physical goods over the last century, i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forces of agglomeration as they apply to knowledge spillovers. Therefore, the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proposed he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derstanding the viability of urban area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综合的分析框架,探讨高铁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内在机制,并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进行比较;使用列车数作为城市高铁建设与运营水平的指标具体考察两种连接方式的不同影响,结合随机森林方法和样本划分进行了机制验证。结果显示,高铁的城市经济效益主要是一种间接影响,作用路径的不同解释了高铁对不同规模城市影响程度的差异性;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高铁在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升级方面作用显著,而对于规模较小的城市,高铁的影响主要在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从连接方式看,外向型交通网络的发展能够从多个方面提升大城市的经济绩效,而与邻近城市联系的加强对于中、小城市的发展显示出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中,空间计量对于空间权重的选择具有敏感性。基于2003—2018年我国271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引入强、弱行政调节因子构建改进的空间权重,对创新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比较。进一步引入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人口规模、产业集聚等因素对城市之间创新溢出的影响,并对创新空间关联进行分解,以探讨行政调节对各个城市创新溢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创新存在空间依赖性和相互促进作用,城市创新空间溢出也会受到行政边界效应的影响;在地理距离空间上,城市人口规模能够促进城市间的创新溢出,但行政调节会减弱其影响。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抑制了创新溢出,但行政调节可以削弱这种不利影响;在经济距离空间上,城市人口规模、产业专业化集聚和人力资本等因素能显著促进城市间的创新溢出,行政调节产生的作用不大。各个城市各创新影响因素表现出的差异性为我国各级政府制定创新政策与协调实践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我国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发展一方面需要科技创新,另一方面也少不了科学普及,中央强调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地位。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对2008—2015年31个省市、自治区科普投入产出效率进行研究,按照经济发展情况把全国划分为三个区域。研究发现:我国科普投入产出技术效率的上升和规模效率的波动影响科普投入产出效率的升高;综合效率不断波动,经济发达地区总体效率最高,欠发达地区次之,较发达地区最差,且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了科普投入产出效率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效率变化的原因,并给出提升科普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群经济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群发展两个视角分别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分工与合作、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集聚与扩散、城市群内部的企业扩张和内部的网络化组织的促进作用等几个方面就城市群经济整合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论证.最后,论文从城市群内部的产业整合、市场整合、基础设施整合和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等四个方面进行城市群经济整合实证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