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以及哈长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及其时空动态演进。研究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距呈缩小趋势但依然显著,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其创新能力分布呈不同的极化现象与趋势;其创新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域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周边城市创新水平的向上转移产生非同步、差异化影响。研究创新:挖掘七大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来源,并通过科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为城市群创新差距提供空间解释。研究价值:对缩小城市群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构建创新驱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支撑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战略通过区域内城市整合,强化城市间的功能互补和深度合作,能拓宽发展空间,为工业化、信息化提供高效率的环境,挖掘区域经济更为强大的发展功能,从而加快整个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我国而言,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是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城市群战略带动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对我国  相似文献   

3.
对中部地区城市群的认识,目前主要有三城市群说、四城市群说、五城市群说、六城市群说等几种观点,且中部地区各城市群的概念、空间范围差异很大。对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空间特征进行科学分析,为合理布局城市群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和形成中部崛起的城市群带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区域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区域发展正在由"带状"转向"块状",区域经济正在由省域、行政区经济转向城市群经济。基于2002—2013年城市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VAR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法实证考察了中国五大国家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呈非均衡态势,由基尼系数刻画的经济发展相对差异呈总体下降趋势;(2)长江中游、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群区域内差异呈总体下降趋势;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群区域间差异均呈总体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10%显著性水平下,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对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具有单向溢出效应,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之间存在两两双向溢出效应,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之间无显著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产业转移理论,对京津冀城市群制造业转移现象进行研究,探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区际间制造业转移是否促进河北省产业发展效率提升。研究结果显示,从空间维度来看,京津冀各地的制造业对外投资逐渐从城市群以内向城市群以外转移,尤其是2015—2019年制造业向城市群以外地区转移趋势显著,制造业并未就近转移;京津冀城市群以外地区逐渐成为京津冀制造业新增企业的主要投资来源地,政府行为会对企业的长期区位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制造业的类别差异会导致企业区位选择差异,保定、廊坊依托区位优势成为城市群内都市型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区域;北京、天津两地的制造业转移对河北省地级市制造业TFP的当期促进效果较为显著,而河北省内地级市之间的制造业转移对各地级市TFP的促进效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北京、天津的技术交易市场目前尚未对河北省制造业TFP的提升起到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河北省各地级市的制造业转移对制造业TFP的具体作用效果产生显著变动。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8,(12):234-237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振兴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其创新实力强弱影响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的实施进程,而高新区肩负着引领城市群创新经济发展的重任。在遵循区域创新体系结构运行规律基础上,结合高新区创新系统特征设计了四维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构建了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14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新区的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园区同质低水平发展现象正逐步改善,而且湖南"抱团式"发展成效显著,但东湖高新区龙头地位依旧突出,群内高新区创新能力两极分化趋势明显。最后,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方面,提出强化城市群内高新区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8.
尺度重组是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重要认知维度,城市与区域通过尺度重组实现地域空间形态的重构和社会空间治理的重构。基于对尺度重组现有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的探讨,发现中国城市群空间重构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城市群地域空间重构逐渐形成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二是城市群社会空间治理经历了由行政区治理、区域融合治理到区域一体化治理的重构过程。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服务于城市群一体化治理目标,强调城市群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将成为中国城市群空间发展形态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尺度重组是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重要认知维度,城市与区域通过尺度重组实现地域空间形态的重构和社会空间治理的重构。基于对尺度重组现有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的探讨,发现中国城市群空间重构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城市群地域空间重构逐渐形成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二是城市群社会空间治理经历了由行政区治理、区域融合治理到区域一体化治理的重构过程。以经济带—城市群—次域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空间框架服务于城市群一体化治理目标,强调城市群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将成为中国城市群空间发展形态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建设是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群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因其区位优势独特、人力资源充足,从而成为我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后首个跨区域的重点开发地区。为了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发展情况和区域差异,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六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综合得分最高的是武汉市,整体城镇化水平发展最好的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大型城市相较于中小城市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面更占优势;各地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各城市群里省中心较高、边缘地区较低的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11.
王亮  张芳芳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2):41-47,封2
研究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效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空间公平为核心构建城市群利益共同体关系模型,选择分别对我国北方地区、西南地区协调发展起到引擎作用的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进行一体化发展成效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两大城市群双中心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强度、一体化响应程度均远超群内其他城市.(2)两大城市群成...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标: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等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利用2014年3月~2015年12月蚂蚁金服大数据平台公布的城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月度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采用空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研究发现:2014年3月~2015年12月,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珠三角城市群内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导致互联网金融区域差距的主要来源,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σ收敛。研究创新:揭示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来源,对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进行经验检验。研究价值:对于缩小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促进城市群互联网金融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标:测度并研究2006~2019年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与动态收敛。研究方法: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发展指数;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来源;运用核密度估计和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分析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演化趋势;最后采用SAR、SEM、SDM模型检验时空收敛性。研究发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向下转移的概率高于向上转移,但珠三角呈现“异质性”——向上转移概率高于向下。城市群间高质量发展水平极化现象突出,存在东高西低明显梯度,但差距逐步缩小。城市群内存在显著的β空间收敛性,城市群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贡献率。研究创新: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衡量指标体系,从时间、区域及空间三个维度评估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进及空间收敛。研究价值:有益于客观衡量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动态水平,为进一步推动国内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的实质是谋求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共同发展。城市群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是具有强烈辐射带动作用的发展极,是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空间。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将有助于城市群、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并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是青海省人口、城镇的密集地区,也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以夏都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推进青海东部地区发展的现实基础,对推动青海"四个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伴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群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形态,如何加强城市群周边地区的建设与管理,协调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带动更大区域的同步发展已成为重要命题。借鉴国内外跨区域协调管理的实践,从管理体制、规划管理模式、政策法制等方面对绿心地区行政组织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创新性地提出"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管理运作模式的措施和建议,以期对我国其他跨行政边界绿心生态地区空间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形式,具有多尺度空间结构的特征。基于自组织生长理论研究旧金山湾区多尺度空间结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城市群是具有耗散结构特征的开放复杂巨系统,远离平衡态是形成更高一级有序空间结构的条件;分支点附近非线性机制放大发展要素为巨涨落,促使发展要素演化为新的涨落形态;要素涨落与空间协同相互耦合催生新的尺度空间。城市群多尺度空间结构的路径选择为优化发展要素结构、升级空间协同模式、提升空间协同创新能力、动态调整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及布局空间层次与幅度。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以来,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发展迅速。但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城市群集聚效应不明显,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市分工体系尚未形成,产业同质化竞争趋势明显;城市配套设施不完善,港口规模、集疏运、综合交通运输、人才支撑不足;城市合作协调、利益共享、政策保障障碍仍然存在。根据"十三五"时期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城市群应着重从功能空间、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区域资源、体制机制入手,加快推动经济区实力再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8.
江西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力,能够带动一方经济的起飞。江西整合城市群、构建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发挥中心城市、城市群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江西城市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马智胜  孙育平 《企业经济》2005,(12):117-119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城市化重要趋势之一的城市群聚现象,引起了我国城市化理论界和地方行政官员的极大关注。许多地区提出以当地中心城市为首位城市的城市群的空间概念。本文站在空间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城市群的概念及概念界定、历史演进、空间结构及其分工,并结合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提出城市群是区域核心竞争力优势的表现,是空间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整合与重组的激烈竞争中,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热点。在所有空间问题中,城市空间处于核心地位,空间异质性引发的空间分工已不容置疑地影响着城市群的发展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建立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价值基础上的城市群分工已成为区域空间一体化的力量源泉。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演化的证据表明,区域空间一体化本质上是城市空间价值与产业价值链耦合发展的结果,同时,只有建立区域空间多样化和城市空间专业化合作与互补的区域经济关系,方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