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母亲的心思     
崔立 《乡镇论坛》2014,(8):46-46
自我生了孩子后,母亲就住到我家,帮我照料。父亲则在另一个区的工厂上班。父亲爱花钱,于是母亲就一直管着父亲的工资卡,每个月给他500元生活费。母亲说,多给了他也会花掉。父亲总是讪讪笑着,也不反驳。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     
父亲这两年突然间老了许多,头发白了,腰也驼了,耳朵背了,连走路都是步履蹒跚。母亲是一点一点变老的,而父亲是突然间老了。回想起父亲的一生,我常常会泪流满面,因为直到老年,他还是财政聘用人员,尽管为财政工作到六十五岁,因病才得以休息,也没有退休一说,只能算半个财政人。我们兄妹五人,只有我进了财政门,所以说父亲的所作所为对我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3.
陈正 《乡镇论坛》2010,(24):18-20
<正>父亲早逝,兄妹4人在母亲含辛茹苦的呵护下艰难生存。突然有一天,生活中遮风挡雨的母亲在回娘家的途中走失,年幼的兄妹开始了寻找。没想到,这一找就是17年。为了找到母亲,二子班银城徒步四省近千个村庄走街串巷。其间,有过睡野地讨百家饭的艰辛,也有过三天三夜不进水米昏迷山涧的惊险。"皇天不负有心人",2010年7月6日,在河北省平山县孟家庄镇黄家湾村正在卖货的班银城遇到了母亲。  相似文献   

4.
一门过硬的技术 1963年,陈建先出生在浙江省建德县上莞镇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父亲是那一带小有名气的木匠,母亲是一个柔弱的家庭妇女。兄妹四人,他是老大。 1978年,陈建先初中毕业了,他本来  相似文献   

5.
我的成长经历见证了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 20世纪70年代初,父亲远在四川工作,为了节约开销,一年才能回一次农村老家.老家虽然人口不少,但爷爷奶奶身体弱,完全没有劳动能力.我们兄妹四人当时年龄都太小,不是要吃要喝,就是任性哭闹.母亲是家中唯一的劳力,她用赢弱的肩膀硬是挑起生活的重担.为了多挣点工分,母亲白...  相似文献   

6.
天气预报     
父亲是山东人,爱听吕剧,一边听一边摇晃着头哼唱。因为我们吉林省的电台不怎么播,他就专门买了一台收录两用机。可他还没来得及买带子,我们就弄了盘邓丽君歌带放上,父亲听了,大叫:难听死了!关上!我们只好在他不在家的时候听。后来他终于买到一盘戏曲带,他一听,我们也叫:难听死了!叫归叫,却不敢给关上,谁也不想挨他一巴掌。因为哥哥、妹妹特不爱听,后来这盘带倒多了一项功能:每天早晨喊我们起床。小时候母亲千方百计哄我睡,父亲说我睡的时间还没哄的时间长,后来长大上学,我像换了一个人似  相似文献   

7.
父亲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个人扮演着沉默的角色,关怀是悄悄的,批评是不动声色的,就连对你的微笑,也只是动动嘴角,这个人,就是父亲。母爱的伟大使我们忽略了父爱的存在以及他的意义所在,但父爱却一直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央视公益广告节目中的那位老父亲得了老年痴呆,什么都忘记了,甚至自己的儿子站在面前他都不认识。有一次儿子带他去外面吃饭,面前的盘子里还剩两个饺子,父亲直接伸手抓来往口袋里塞,他说:"这是给我儿子带  相似文献   

8.
父亲印象     
父亲离世时,我尚年幼,但父亲在我的记忆中并不模糊:细高挑的个子,走起路来慢慢悠悠的;瘦削的脸上深嵌着两只大眼睛,棕黑色的皮肤显得人更瘦了.父亲总是不停地咳嗽、哮喘.打我记事起,他就像“长”在了医院一样,而奶奶、妈妈和我们兄妹六人,则是时常光顾那几所医院且心情糟糕透顶的常客.  相似文献   

9.
想念母亲     
好久以来,我总想写一写母亲,可一直未能如愿。看着街上洋溢着幸福笑脸的母亲,特别是每当我看到和母亲年龄相仿、满头银丝,却怡然悠闲地乐享晚年的老妈妈,我又一次强烈的思念起已故二十三年的母亲!我是家里的老五,上面已有四个姐姐,父亲一直想要个男孩。听大姐说,母亲生下四姐时,突然不会说话了。可以想象,那时候的农村,对生了四个女儿的母亲,心里该有多大的压力啊!谁知,天意难违,直到母亲三十九岁时,还是生了一个女孩!那就是我。可以想象父亲的  相似文献   

10.
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的责任田开始有五口人的,那时父亲是民办教师,我们姐弟三人都在上学,所以,田里的活儿全靠母亲一个人干。后来,父亲转为公办教师了,哥哥夭折了,姐姐出嫁了,我也上了大学。家里的责任田最后只剩下母亲自己的。母亲的身体因为劳累过度落下了些毛病,父亲从学校回来,给母亲捶腿揉肩,心疼地说:“等我退休了,就跟你一起侍弄这几亩田。”1998年,父亲检查出患了食道癌,不久后去世,母亲扶着他的尸体号啕大哭:“死老头子,你不是说要帮我侍弄那一亩田吗!”在场的人无不落泪。父亲死后,我和姐姐都想接母亲来城里住,她不愿意。…  相似文献   

11.
父亲     
父亲是个刚强的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我小时候,父亲在所有人的心目中,都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他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是我的恩人,也是我惧怕的人。父亲板起脸,母亲和我们兄弟四个,就忐忑不安,犹如感应到大风暴的鸟儿。父亲从不唉声叹气,按照我当  相似文献   

12.
有很多青年朋友问我,说现在的社会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我就对他说,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8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离苏联很近。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不也走到了今天吗?我知道社会上有很多不良现象,但我告诉你,信那些该信的东西,因为它能改变你。如果你  相似文献   

13.
他,曾是一个“头脑愚钝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身材矮小的他却酷爱打架。还因此缝过13针,挨过处分,并转过3次学。母亲旱已对他失去信心,脾气暴躁的父亲则经常对他拳脚相加,却于事无补。一次偶然,父亲在打他的时候,他选择了用英语还口,父亲听不懂,他觉得挺过瘾,就爱上了英语,而且越学越带劲。于是,从13岁起,他就骑着自行车载着...  相似文献   

14.
闻之 《乡镇论坛》2014,(33):24-25
有这样一个孝心故事:刘宾的父亲十年前被确诊为骨癌,医生说老人的生命只剩下两到四年的时间了。闻听此讯,刘宾兄妹几个心里十分难过,一向慈爱的父亲几年后真的会离开他们吗?他们还没有好好孝敬父亲呢!兄妹几个一商量,在父亲不多的时间里要好好孝敬他,不能让他知道自己的病情,要让老人生活得快快乐乐。虽然他们对父亲隐瞒了他的病情,但细心的老人还是从自己的药物以及治疗方法中得知了真相,变得消极忧郁。  相似文献   

15.
刘会然 《乡镇论坛》2011,(23):39-39
我出生在一个小村庄,小时候的生活很是艰苦,吃不饱穿不暖,整个童年给我的记忆就是“饥饿和寒冷”。记得那时候每到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啸不停,外面滴水成冰,把土路路面都冻裂了。父亲为了全家人的生计,顶风冒寒也要出去劳作。而母亲则在家里看护我们几个孩子,操持家务。天寒地冻,屋内生不起火,屋内屋外都一样寒冷。为了取暖,每当母亲做饭时,就让我们几个小孩子挤坐在灶膛前。一来让我们暖和暖和,二来也可以防止我们乱跑。  相似文献   

16.
正1968年,刚从高小毕业的父亲,被生产队指派为村里的赤脚医生,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父亲人缘极好,十里八乡的人差不多都认识他,大家亲切地称他"胡医生"。2009年,我们彬县被确定为陕西省咸阳市唯一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县上为了推进工作,抽调千名干部进村入户,驻村开展宣传动员和收缴社保费工作。我作为人社局最年轻的干部,分派的就是包抓我们村的新农保工作。回到家里,我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父亲高兴地说:"没想到啊,咱农民也有了养老金!"母亲也感慨地说:"这是多好的事啊,简直跟做梦似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与父亲相处的30余年中,我的父亲有没有独自去听过戏,我不知道.我陪父亲"听戏",倒是有一次. 数10年前,农村的文化生活主要是听大鼓书,听草台戏班子唱戏,或者看城里偶尔来放的电影.人们只要听说晚上哪里有放电影或者唱戏的,大人小孩都非常兴奋,哪怕不吃晚饭,跑几里、十几里路,也要去看电影或者听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兄妹几个都会向父亲祈求,父亲都会说:好,你们去吧.但是他从来没有说带我们一起去.  相似文献   

18.
南勇 《财会月刊》2013,(6):I0016-I0016
我外婆去世得早,外公一直是个孤老头。他是个农民,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我母亲提供的每月八元人民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去世时,我们从他的褥子底下,发现了一个小包。包括毛票和分币在内,里面一共有三百多元钱。在当时,这是我一年的总收入。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父亲     
父亲去世整一年了。我跪仗在父亲的骨灰盒旁,为其焚化纸钱。父亲生前不信迷信,可我们只能借助这种传统的形式来祭奠。缕缕青烟,带去了我不尽的思念…… 记得小时候每每做错了事,母亲总会打我,可父亲却要和我讲道理,我不怕母亲,却怕父亲。有一件事情,使我终生难以忘怀。文革期间,工厂、学校都在“闹革命”,工厂无人管理,学生也不上学。我们几个狐朋狗友跑到附近的工厂里拿了几个铁圈做滑冰的工具。父亲发现后 除了预料之中的要和我讲一通道理外,不容商量地坚持让我给工厂送回去。记得那时我手里拿着几个铁圈走在前面,父亲在后面…  相似文献   

20.
灶台火     
我看着时间呢,那个中午从十一点半开始母亲就一直在灶台上忙活。母亲边忙活边和我摆着龙门阵,拉着家长里短,从母亲的母亲、父亲的父亲一直摆谈到田里秧苗快栽得了,地里猪草又长高都盖着青菜了。我有些迷惑,母亲真的老了?直到中午一点半钟,足足两个小时,母亲才把一顿饭做好。现在家里只有三个人吃饭,以前家里老老少少十来个人一大桌,母亲做一顿饭都只要一个小时就好了。那土灶头,母亲几十年围着转,闭着眼睛都能做好一顿饭。今天这是怎么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