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前位居现代主流经济学地位的新古典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由于完全排除了特定经济制度和资本 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框架,以至在与新剑桥学派发起的"剑桥资本争论"中不断以逻辑悖论形式公诸于众;从 而表明,真正的收入分配理论须联系到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一竞争经济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2.
企业家边际报酬递增是企业经济增长的生产力源泉,在企业家的经济价值由边际报酬递增转变为边际报酬递减的条件下,适时地进行新旧企业家的更替,是西方大多数知名企业持续成长的根本。企业家更替的严重滞后,成为我国企业成长疲软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新发展,它由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演进而来,在分配对象、分配原则和分配过程等方面与均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在分配理论和分配实践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分配,首先是生产资料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性质决定劳动成果的分配性质。分配性质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便成为分配制度。完全的成熟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完全的成熟的资本主义分配制度是按资分配;生产力不发达国家,从资本主…  相似文献   

5.
通过将规模经济、差异产品与运输成本引入一般均衡分析模型,克鲁格曼使我们开始并加深对贸易决定因素和区位经济活动的认识,其将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这两个曾经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学分支融合的开创性研究成为新贸易理论发展约先导。克氏爰论认为,即使缺乏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也会产生贸易;而将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的新要素与传统的要素禀赋结合到一起研究,导致了用实验来预测跨国间贸易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新贸易理论的三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贸易理论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强调内部规模经济与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关系;二是用“三分法”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三是对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重新定位。该理论对国际贸易现象作出了更加贴近现实的描述和解释。  相似文献   

7.
可竞争市场理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打了就跑”的进入能促使可竞争市场产生社会合意的市场绩效。即使寡占和自然垄断市场,可竞争性也能保证没有超额利润、没有低效厂商、没有交叉补贴、边际成本定价(寡占市场)和拉姆塞(Ramsey)定价(自然垄断)。可竞争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化,可以替代完全竞争衡量市场绩效。可竞争市场的政府规制完全没有必要,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等发达国家放松规制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企业规模报酬与规模边界:一个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关于企业规模报酬与规模边界的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归为五大类,第一类是规模限制与报酬递减理论,第二类是生产方式复制与报酬不变理论,第三类是垄断优势与报酬递增理论,第四类是分工、交易与“规模不相关”理论,第五类是经济计算与最高边界理论。本文对这五类文献进行总结和评论,为学术界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发现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企业的劳动者就是企业职工。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 ,他们应该参与企业的分配 ,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但职工应当如何参与企业的分配 ,并且以何种方式参与分配 ,又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制度是企业职工参与分配的一种最基本的分配方式。经济学家们一直很重视对工资问题的研究。从18世纪上半叶最早出现的工资理论算起 ,西方的工资理论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 ,工资理论形成了许多流派 ,其中主要有古典经济学中的维持生计理论、19世纪末出现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和长期发展起来的劳资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大都把工资看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认为工资是劳动者创造的全部收入 ,因此 ,无法揭示利润和地租的来源。马克思认为 ,劳动不是商品 ,也不能成为商品 ,工人能出卖的商品只能是劳动力。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工资不是它表面呈现的那种东西 ,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隐蔽形式。”在此基础上 ,马克思认为 ,工资只是对必要劳动的报酬 ,而不包含剩余劳动的报酬。从而 ,...  相似文献   

10.
论异质资本的生产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质资本由于其边际报酬递增特性而表现出强大的生产功能,在微观层次上,是企业财富创造的主要来源;在宏观层次上,是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因此我国经济改革的目的是加大异质资本投资和促进异质资本所有--企业家的成长,并最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需要切实把握其核心观点和与之相关的经济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混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不能混淆使用价值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的区别,不能混淆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的区别,不能混淆价格与价值的区别,不能混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和决定价值的因素的区别;“机器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劳动价值论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生产力”,马克思有诸多提法和表述。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含义的生产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无疑是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乃至整个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本文运用现代“系统论”方法,分别就生产力系统的“系统质”、系统内部的“要素”和“结构”、系统外部的“环境”和“条件”进行梳理和剖析。基本结论是:要把“系统质”的一般层面的生产力规定与内部“要素”和“结构”、外部“环境”和“条件”等具体层面的生产力规定区别开来;前者回答的是生产力“是什么”的问题,后者回答的则是“什么是”生产力的问题;既不能把这些不同层次的生产力规定混为一谈,更不能用具体层面的任何一种生产力规定去排斥甚至取代一般层面的生产力规定。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劳分配是指劳动根据其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取报酬,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体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个人依据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获取相应的要素报酬,二相结合,一是指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并存;二是指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要借助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即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分清按生产要素分配与萨伊提出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正确解读十六大报告的有关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新古典区位论理论分析框架仍然沿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假设,这影响了其理论对现实区位选择的解释力度和实际应用,对公共设施区位选择问题的研究则在新古典分析框架下把区位选择主体从私人企业扩展到政府公共部门。  相似文献   

15.
因技术进步导致资本的大量贬值对社会财富是巨大破坏,这是资本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由于竞争,单个中小资本被大资本吞并使其资本贬值或损失;固定资本更新因技术变革而加快,生产过剩和价值革命,也使资本贬值和破坏;资本增长造成平均利润下降也使得资本大面积贬值,生产力的发展以生产力的破坏为自己开辟道路,这是资本本质决定的;现有理论忽视资本贬值研究,以边际成本等于价格作为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条件,但这种理论是荒谬的;资本价值贬值理论对研究现实和指导实践也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专业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企业或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WTO框架下我国的企业要做大,首先应当是做强。政府行为和金融中介极其重要,但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规划和行政兼并。政府行为不能替代企业的市场行为。要发展“适度竞争”,确保行业持续赢利和研发实力,实现专业化;凭借营销模式,实现规模经济,然后再发展范围经济,提高产业附加值。最终实现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7.
朱明礼 《全国商情》2007,(1):61-62,60
本文基于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含量低、企业数量众多、极易出现过度竞争的特点,结合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研究了企业集群最优规模的决定因素和最佳均衡点,指出集群的最优规模应该在集群所产生的边际成本(拥护成本)正好等于由于新成员加入集群所带来的边际节约这点上。  相似文献   

18.
劳动价值论不是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收入分配的理论依据是生产资料所有权或产权理论。我们既不能依据劳动价值来说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也不能因素而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或用西方要素价值论取而代之。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但发展的必要性不是来自于“按生产要素”分配,而是来自于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现实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劳动价值论需进一步丰富、完善,使之更适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劳动价值分配理论和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作为两种不同的分配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章从迂回生产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阐述了两种分配理论的区别和联系。并且说明了在迂回生产视角下,剥削判断的困难,以及只有在价格偏离价值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才有利可图。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新经济”使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兼容度增大,使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菲利浦斯曲线失灵;“新经济”具有边际效益递增的特点,传统经济理论中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不再是志主导作用的规律;“新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在变量,进入增长模式;“新经济”使经济周期性特点不显著,经济周期必波动微波化;“新经济”对完善国民经济统计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