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辛亥革命成败新议——城市市民社会心理的选择与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来的政治变更和革命斗争,都是以农民群众在农村揭竿而起、继而攻城略地为主要形式,只有近代的辛亥革命,是以城市的起义和政治变动以及市民的参与为特征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殊形式?这种形式对于辛亥革命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纪念辛亥百年东京会议的主要论点和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动向进行概括性介绍。在日本真正开始进行辛亥革命研究始自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后,日本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的论争呈现衰退之势,但与中国大陆或台湾地区的纪念会议及纪念活动遥相呼应,在东京、神户等地每隔十年分别举办了讨论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国际会议。为迎接辛亥百年,日本学界在东京和神户举行了国际研讨会,旨在将其与全球化或地域间的关系纳入视野,对革命在历史上的定位及其性质问题进行分析。东京会议的成果已编为《综合研究辛亥革命》,其中包含立宪派的主导作用;变化和连续性;"边疆"的统合和"民族"的自立;清朝、北洋派的视点;认知和记忆的过程等今后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沈刚 《经济》2011,(11):6-8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4.
瞿骏 《开放时代》2009,(7):70-84
当辛亥革命突如其来之时,日常生活与革命之间有着复杂深刻的互动影响。本文以当时学堂学生与上海城市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例,试图呈现更多个体遭遇辛亥革命时的不同处境和多歧感受。这些不同处境和多歧感受有的植根于清末以来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有的则来自民国建立以后的时局转折,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原本被遮蔽甚深的革命本相。  相似文献   

5.
记者:党的十五大要求各地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前夕亲笔题词,鼓励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省委、省政府也一直要求唐山“率先突破,率先发展,成为对外开放的主战场”.白书记,作为唐山新一届班子的带头人,您能谈谈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实现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吗?  相似文献   

6.
一百年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成为民族复兴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尚儒  王斌图 《经济改革》2011,(11):30-32,1
10月l4日上午,由辛亥革命志士后裔、参与或支持辛亥革命的国际友人后代、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等近百人组成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嘉宾团,拜谒了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专程从德国柏林来参加此次纪念活动的喻斐云激动地看到自己祖父的名字铭刻在墓碑上——“喻培伦,四川内江”。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是世界与中国文明碰撞的结果,其实质是制度文明的碰撞。辛亥革命实现了民主、共和和宪政,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真正意义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革命,是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的一个里程碑。民主政治不但是革命者所追求的政治目标,而且是辛亥革命的最大成果,奴隶从此变成了公民,平等地参与国家的管理。辛亥革命以其光辉的实践,证明了民主具有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基本上都是一个资本主义化的问题。辛亥革命前中国资本主义化进程出现了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作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辛亥革命突破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化进程中的旧阻碍,也启动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化进程中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通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近代体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探索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规律。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以及逻辑推理法对这段历史资料的梳理,从而初步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及其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张鸣 《开放时代》2001,(10):103-106
一叶知秋: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多少人知道紫金这个小地方,但是发生在辛亥革命前一个僻地小县的一件小事实际上已经预兆了即将来临的大变动。  相似文献   

12.
杜经国教授提出的以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社会的分界线的观点(发表于《广州研究》1987、9)引起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大问题的重新思考。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划分中国近代史的标准是什么,封建主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问题,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和作用,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近代中国社会。这期我们发表三篇文章,他们以不同的侧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还欢迎更多不囿成见的同志来稿,以将这场讨论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3.
关于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问题──与郭世佑先生商榷叶玉琴一关于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问题,史学界长期形成这样的共识:辛亥革命是近代“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阶级基础理所当然是民族资产阶级,或更具体说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说“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是与...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辛亥革命流产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部分思想代表对救亡方略重新选择的结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一起,以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新文化运动后来发展为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而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之前,则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则是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还必须从经济上说起。一些论著论及五四运动(包括新文化运动)的经济背景,着重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封建主义的经济压迫和广大民众经济生活的破产,而这似乎难以说明问题。因为问题的关键是,民族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后何以能够进行新姿态的反封建,新文化运动何以能够具有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反封建的彻底性?这些问题,只能由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来说明。  相似文献   

15.
庄若江 《江南论坛》2011,(12):59-60
由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社科联组织编写的《吴文化纵论》近日出版,它是无锡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权威性的吴文化研究理论著作,是在连续六年举办吴文化国际研讨会基础上,对吴文化精髓进行进一步融会提炼的思想结晶,是无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新收获。  相似文献   

16.
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揭开了近代中日关系史的序幕。这个条规是中日两国仿照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外交原则缔结的条约。根据该条规,明治政府于1874年2月派柳原前光为公使前往北京。稍迟,中国方面于1876年(光绪二年)12月,始派翰林院侍讲何如璋为第一任驻日公使。  相似文献   

17.
孙春龙 《经济改革》2011,(10):45-47
9月13日,由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发起并组织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忠魂归国"系列活动在腾冲县举行。今年7月底至8月中旬,活动组委会在缅甸北部的密支那、西保等地寻找到19位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遗骸,火化后安放在骨灰罐中保存。13日上午11时许,腾冲县猴桥口岸、瑞丽市畹町口岸同时举行"国门迎  相似文献   

18.
钟和 《江南论坛》2011,(10):4-5
100年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提供了此前中国历史进程中从未有过的经验。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所说: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9.
杨志学 《经济》2015,(1):134-136
吴重生简介吴重生,浙江浦江人,现任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市场总监。已出版个人专著十部,其中,诗集《穿越冰达板》由韩作荣题写书名,谢冕、黄亚洲题词勉励。另有诗集《女儿的眼睛》、《砚边生华》、《我歌吴斌》等,影响广泛。作者长期担任基层作协领导职务,历任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作协副主席、杭州市上城区作协主席,并兼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相似文献   

20.
整整一个世纪以前,湖北新军在武昌打响了反抗中国两千年帝制的第一枪,从而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不仅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更使民主、科学等近代化理念深入人心。然而对于这次起义,辜鸿铭曾说:"民国成立,系孙中山与张香涛(张之洞,号香涛)的合作。"张之洞的门生张继煦更夸张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