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先对天生全球化的现有理论进行了整理,然后结合浙江省天生全球化企业的特有特征,构建了一个综合的框架来系统地研究浙江省“天生全球化”企业的成长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外部环境、企业家精神、组织学习、企业网络共同促进了浙江中小企业的天生全球化。  相似文献   

2.
郑明远 《经济论坛》2011,(7):188-19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兴企业群体‘‘天生全球化”(BornGlobal)企业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并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多角度对‘(天生全球化”企业的成长驱动因素系统分析,提出了‘天生全球化”企业成长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天生的全球化”文献综述及整合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文军  陆玮 《生产力研究》2004,(12):224-227,39
本文先对企业全球化的现有理论进行梳理,认为中小企业“天生的全球化”是由于企业成长的前提假设发生了变化,从而对企业的现有战略和组织形式提出了挑战;进而分析“天生的全球化”的影响因素,如外部环境、组织因素、战略、企业家精神、战略联盟网络等;然后提出中小企业“天生的全球化”的整合框架。  相似文献   

4.
如何构建组织韧性以适应环境的非连续性变化和维持可持续发展成为创业企业亟需攻克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以232家创业企业为样本,将组织适应理论引入研究框架,运用fs QCA分析方法探索响应型市场导向、先动型市场导向、机会解释、威胁解释、适应式编排与变革式编排对创业企业组织韧性培育“殊途同归”效应的结果显示,创业企业组织韧性培育的前因构型包括四种模式,分别为“导向”驱动型组织韧性培育模式、“编排”驱动型组织韧性培育模式、“导向-解释”匹配驱动型组织韧性培育模式以及“导向-编排”匹配驱动型组织韧性培育模式。由此可知,组织韧性培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存在差异。相较而言,“导向-编排”匹配驱动型模式在推动创业企业组织韧性培育方面发挥着更为普适的作用。上述研究结论丰富了组织韧性的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为创业企业践行组织韧性培育的适应性理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度动态变化的复杂环境迫使企业顺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潮流,借助数据资源形成并不断提升组织韧性,然而现有研究中对于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组织韧性形成机理缺乏深入探讨。本文引入数据赋能作为研究视角,通过对韩都衣舍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挖掘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组织韧性形成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组织韧性形成整体上遵循“内外部情境刺激-数据资源行动-数据能力激活-韧性构建/提升”的过程,随着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企业可利用的数据从企业数据依次拓展至行业数据、生态数据。研究结果打开了数字化转型情境下组织实现韧性的过程“黑箱”,对于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提高组织韧性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6.
1.导言在过去的10年内,有关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的文献更多的关注“天生全球化企业”或“国际新企业”(Moen,2002;Moen和servais,2002),即那些从其建立开始就通过在许多国家开展经营而取得竞争优势的企业(Oviatt和mcdougall,1994)。事实已经表明天生全球  相似文献   

7.
杨兴锐 《技术经济》2012,31(8):19-25
针对我国高科技天生全球化企业的竞争优势、战略选择与业绩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跨案例研究。指出:此类企业在发展初期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网络关系、品牌声誉和信息化四个方面;这些竞争优势决定了企业采取差异化和集聚两种竞争战略,在业务层面具体表现为技术领先、以B2B营销模式为主、以ODM品牌模式为主和采用多种类型的国际化方式;企业的竞争战略反过来促进其竞争优势的提升;业绩增长是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一、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形成的理论分析 科斯对传统企业理论的责难,开创了对于企业基本问题研究的新阶段。科斯认为,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比通过市场进行同样的交易费用要低。受其启发,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企业的实质是通过各种要素投入者的合作来组织生产,即所谓的“团队生产”,产生一个比所投入的要素分别使用所得到的产出总和更大的产出。“团队生产”虽能导致较大的产出,但也产生了较大的“道德风险”,为要素投入所有者的偷懒或“搭便车”行为提供了可能,从而形成所谓动力问题或刺激问题。动力问题又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一是激励问题,即如何使人采取某种行为的问题;二是约束问题,即如何使人不采取某种行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公司治理日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吸引了各界广泛的兴趣。从传统意义上说,公司治理研究的是不同国家背景下的企业内部决策权分配的问题。本文却旨在超越传统观念,试图将公司治理概念与日益凸显的全球化统一起来。 为更好地探讨新的公司治理形式,我们粗泛地把它定义为:多重参与者影响下的、聚焦于企业合法利用国内外资源的企业战略决策。此定义带有与“战略方向”意义相一致的内涵。两者均承认治理决策对企业战略方向有影响,后者决定了企业和股东能否获得好的投资回报。 在战略管理领域,“公司治理专注于解决公司内部决策权分配的问题”(Gollis 和 Montgomery,1997)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传统观点认为,企业决策权的制定应局限于对企业资源有明确主张的内部利益相关者,而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也应获得企业决策权的合法权(Hill 和 Jones,2007)。尽管拓宽后的公司治理概念(也就是说,超越企业边界的社会群体与从中选举产生的董事会影响企业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常被归入企业社会责任范畴;可一量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涵盖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内容,公司治理概念的外延也随之变得广阔起来——它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包括如何为公司股东聚焦财富,同时也包括如何对自然与社会环境施加直接的影响。 让我们把基本假设阐述得更清晰些。首先,政府的三个层面,即联邦、州(或省)及地方,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是有效且关联的;其次,国际关系的描述性效用(可识别为各国基于企业资源决策的竞争性互动)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越发显著。考虑到影响战略方向与绩效的国际层面互动,我们假设,除了三个传统的政府层面外,还存有重要性不弱于前者的第四层面(称其为超国家层面或许更恰当)。在此层面上,有众多影响企业治理的参与另两种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进行了详细讨论。 很明显,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是影响公司治理的新要素,它的出现已得到文献详细论述(Dah 和Jeegen,2003)。随着非政府组织影响的延展,要掌握当代公司治理的演化,我们需对“全球”和“本土”等几组概念进行扩展。举例而文言主,从“本土”视角看,拉丁美洲仅意味着地球的某一特定方位,如果拉丁美洲真的与世隔绝,用“本土”描述这一时空统一体当然是正确的。然而,由于快速沟通的实现,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只要点击鼠标,“本土”即刻成为了“全球”。因此,“本土”和“全球”合而为一是全球化的结果。 非政府组织领导者非常清楚全球性的根本改变,他们利用这种改变来增强自己的优势,并依据即定目标最大地发挥该组织的影响力。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或是CNN的新闻报道,基于很低的成本,“绿色和平”组织可在几秒内把一件地区性小事(村落传闻)变成全球性大事(国际流言)。有鉴于此,“本上”不仅仅是方位,它还是发生在这个方位上的所有事件,而这些事件能迅速转化为国际性焦点。无疑,本土和全球已融为一体,我们也必须将他们视为一体。 为进一步阐明公司治理近几年已发生根本变化的观点,本文运用三个安全例来支持这种改变是如何在利益相关者试图影响公司战略方向的情况下发生的。案例一讲述执行墨西哥组装工厂计划的跨国公司回应关于外界呼吁其自主披露战略导向的故事。案例二描写的是沃尔玛在美国某社区建立分店的意图遭非政府组织与当地市民反对而最终落败的历程。案例三介绍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政府、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联合国等)如何通过国际制裁、国内立法和行业自治等手段以保护钻石产业免受战略性威胁。  相似文献   

10.
导言天生全球化企业代表了国际化商业文献中相当前沿的研究领域。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企业全球化过程在时间和速度方面已经逐步发生了变化的结果。就速度而言,能够让人联想到人为或自然障碍的逐步拆除,以及全球交易成本的降低。就时间而言,技术已经缩短了交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加入WTO后,企业进入全球化竞争,人力资源也显得尤为重要,如今众多企业求贤若渴,花了高额成本好不容易将人招来了,可不久也成了跳蚤族,员工流失率高,企业陷于用人怪圈,员工与企业互相抱怨,要想扭转这种局面,仅靠加薪晋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用心留人,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优势,重视德与孝,则可发挥其独特作用,现实中不乏有公司以“百善孝为先”作为企业文化核心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2.
韧性作为探究组织—环境互动机理的方法,有助于企业在逆境中化危为机、借机成势。基于过程视角,打开环境不确定情境下组织韧性响应的“黑箱”,构建“暴露期(激活韧性)—发展期(调动韧性)—恢复期(发挥韧性)”研究框架。研究发现:环境作为企业的信息源和资源池,不确定性通过信息认知和资源依赖两条路径影响组织韧性;为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组织韧性通过探测机制和缓冲机制降低信息模糊,进而突破资源瓶颈。因此,应综合判断企业外部环境状况和组织自身禀赋,选择适应、更新和突破3种组织韧性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企业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不创新即灭亡”。在这个急变的时代,日益严峻的经营环境不断地将企业置于新的机遇和挑战中,“逼迫”企业化压力为动力,不断为世界创造新的价值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 同样,中国企业也不得不把自己放在全球的背景下,以开拓的、长远的眼光对自己进行一番重新审视和深刻地反思。多米诺骨牌效应: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球性的战略协作和全球化竞争,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正在形成。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就是一个鲜明…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其主要特征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光纤网络通讯和卫星和远程通讯等技术创新,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提供了覆盖全球的信息网络;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标志的“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解体,为整个世界形成统一的市场创造了条件;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相继开放,金融国界正逐步消失,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正在加快;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和经营体系跨国化趋势日益加强,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理念开始对传统生产组织方式进行挑战,企业的生产由封闭转为开放,产品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分离出来,转由社会来实现。生产企业将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看作一条为我所用的生产线是物流时代生产企业的特征之一,并由此淡化了生产活动在空间上的边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生产在流通和消费领域内的延伸。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浪潮,对物流相关理论的探讨必须有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下,传统制造企业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机会开发,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现有研究多以结果为导向,较少从过程视角研究数字化转型下的机会开发过程。本文以公牛集团为案例,从动态能力视角研究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下的机会开发过程。结果表明:渠道数字化转型形成数字驱动的网络效应,提升组织外部环境感知能力,通过资源构造行动,实现机会识别;生产数字化转型形成数字驱动的产销协同效应,提升组织资源获取能力,通过资源激活行动,实现机会利用;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形成数字驱动的利益共生效应,提升组织价值重构能力,通过资源撬动行为,实现机会迭代。本研究揭示了数字化转型下的机会开发过程,有助于丰富数字化转型和机会开发相关研究,也为我国传统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企业向着文化管理阶段迈进的时代。企业经营者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塑造,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对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凝聚员工队伍、创造企业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陕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深刻理解企业文化。准确把握其理论本质从企业文化的外延看,企业文化具体表现为企业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和运营表现出来。华锡集团企业文化就精确地把握住了华锡集团最根本的发展理论本质,明确了我们的使命“以勤劳和智慧使有限的资源可持续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7.
杨卓然 《时代经贸》2006,(9S):34-40
企业兴衰除了客观原因外,更多的是人的因素造成的,是企业能力差异造成的。这种“企业能力”到底是什么?企业不是生物有机体,不存在遗传因素,这种“企业能力”只能是企业在存续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如果说有特有的“生命周期”在制约着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不如说“企业能力”不同,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周期长短。当今,经济全球化伴随世界多极化和科技信息化同步发展是最显著的时代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在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延续企业生命周期,如何利用新资源新市场,在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VUCA时代背景下,创新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灵魂,组织韧性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以2013—2022年A股专精特新上市企业为样本,考察组织韧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组织韧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企业组织韧性越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越高。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第一,组织韧性能够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地位,进而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第二,组织韧性能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而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提升。第三,组织韧性能够提升行业市场化水平,进而改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异质性检验发现,在国有企业、规模较大企业中,组织韧性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更显著。此外,组织韧性能够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从而带动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结论可丰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质量理论与实证研究,为企业借助组织韧性提高创新质量,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智带”的出现使得全球制造业“大本营”正在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回迁,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国家逆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倚仗。本文在梳理促进欧美智带形成的关键技术、总结智带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剖析我国智带发展的困境与挑战,并针对智能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形势变化提出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探索式创新是我国企业摆脱当前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但学界对企业实现探索式创新前因认识不足。既有文献强调资源性要素的作用,忽略道德性要素的影响。本文尝试性地将组织德行(即组织的道德品质)引入创新研究领域,构建探索式创新的德行驱动理论,认为组织德行内驱企业具备长期导向、超越导向和社会导向,从而实现探索式创新。引入企业成长性、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转化作为调节变量,探究组织德行驱动探索式创新的边界条件。结合276家企业专利数据及1303份现场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支持了本文组织德行驱动探索式创新的判断。本文从道德性要素视角探讨企业实现探索式创新的德行驱动机理,拓展探索式创新前因研究,亦为我国企业实现技术突破路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