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变化.新课程更好地体现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同时新课程更好地实现了教学价值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作为一名小学敖学教师,我们应该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相似文献   

2.
孙静红 《魅力中国》2011,(3):130-130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作业自然如此。只有来源于生活,又能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在作业领域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生动活泼、充满智慧与情趣的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展示个性。给学生一片发展的天空!  相似文献   

3.
翟润清 《魅力中国》2014,(5):121-121,110
初中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基本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新课程倡导新理念,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一名课改中的思想品德教师如何面对新的挑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追求课堂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原生态课”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运用超越现实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创造性的劳动,从而达到丰富灵活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闫桂芳 《魅力中国》2013,(22):245-24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很多学校都在要求教师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的观念深入课堂。但还有一些教师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把知识与能力、觉悟割裂开来,忽视过程、方法,更难谈得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一个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贮存式的仓库。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徐明晨 《发展》2011,(9):103-103
实践活动是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开发潜能、增强交往的有效方法,注重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自主实践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胡爱玲 《魅力中国》2014,(2):221-222
新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教育理念。要求物理课程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将教材的内容"生活化"和"社会化",将教学与学生熟知的生活知识相结合,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以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五环四行"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让语文教学关注民生——谈语文课堂的多元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敏 《魅力中国》2010,(13):106-106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课堂评价语言更是教师的基本功。高水平的课堂评价语言艺术,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引起学生的美感,更是在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中架起了一座桥梁。本文从评价入手,意在说明老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民生,以学生为本,善于评价,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充满生机、奔腾不息!  相似文献   

9.
王业增 《魅力中国》2011,(1):249-249
开放高中化学实验,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举措,是从创新角度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几年来,我对高中学生试行开放式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的机会,让学生积累更多、更丰富、更细致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验中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开放实验中,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培养了独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就如何实施开放化学实验,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唐文凯 《魅力中国》2010,(14):187-187
新课程改革不仅新在内容,更主张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推理与证明》是新课标教材的亮点之一。教材的设计体现了数学的本质,与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实例紧密结合,能让学生充分地体会数学的发生、发展。在《归纳推理》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了新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的巨大改变,真切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苏星运 《魅力中国》2010,(13):143-143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工作者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更要认真细致的分析学生的知识接受特点和接受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其学习欲望,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与消化。因此,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政治教学经验,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从教师的角色地位、教学方式与教师的人文素养三个方面进行变革创新,以此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雪梅 《魅力中国》2010,(18):154-154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那种不计效益和投入成本、不考虑教学实效性的所有课堂教学行为都是一种对学生与教育不负责任与浪费。当前,这种浪费就是我们教学最大的硬伤。反思课堂教学的种种浪费行为,是对我们广大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的追问与回归,反思课堂浪费,减少课堂浪费,杜绝课堂浪费,也是我们广大教师负责任地直面课程改革、真正进行教育创新的开始。  相似文献   

13.
黄周丽 《魅力中国》2010,(5):188-188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多种能力,有一定分析新课标的能力,熟练应用多媒体的·能力,熟练进行课堂实验的能力,认真分析学生实验的能力,探究性实验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和教师和谐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讨论中掌握知识,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新课标下,学生课外作业的布置,必须有科学性,以纸质作业为主,实验作业为副,加大综合设计题的训练,增加实验设计题。那么我们在实施教学中想方设法激潘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4.
金红 《魅力中国》2014,(9):143-143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基本功。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中学阶段的阅读训练,对青少年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克静 《魅力中国》2009,(23):40-40
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广大教师正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描绘着化学课堂绚丽多姿的教学景观。我们欣喜的看到:新课标下的化学计算教学中的另类声音正在丰富并完善着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更有效。"培养学生对微观化学世界的想像力"是化学新课程的重  相似文献   

16.
谭林 《魅力中国》2013,(8):235-235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利用一切可以激发英语课堂的教学手段,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既激活了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说、视、触等各种感觉。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知识。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的、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布鲁姆认为:  相似文献   

17.
秦金玉 《魅力中国》2010,(36):116-116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讲解要吝啬一点,课堂上给学生时间大方一点,课堂板书艺术化一点,知识储备多一点,教学贴近生活一点,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一、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个性美 教学艺术的个性美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对学生个体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照,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只有传授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孩子们不是一个个被填塞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炬,是一个个有着活力与灵性的生命.课堂教学应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教师对学生潜能的激发与唤醒,是人们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它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  相似文献   

19.
孟杰 《魅力中国》2014,(26):109-109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  相似文献   

20.
金丽华 《魅力中国》2011,(21):427-427
新课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导入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更需要有所创新。本文根据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探讨了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有效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几种新课导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