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以债务契约作为研究公允价值的具体视角,探求公允价值计量的内在属性,深入分析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契约功用,并在理论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实证方法检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对债务契约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伟 《上海商业》2020,(1):59-61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和财务状况已经越来越不能客观公允的反应了,这就使企业管理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了一定的质疑,所以,财政部在2014年7月颁布了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会计准则,这也充分说明了公允价值计量开始受到了的重视。本文主要研究公允价值计量下的盈余管理,并以DF公司为例,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关系,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使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企业是各种契约的集合体,在这个结合体中股权契约、薪酬契约、债务契约是企业内部契约形式中比较重要的几个,对公允价值计量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并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公允价值计量运用.  相似文献   

4.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将其应用于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各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合理应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更加真实反映了企业价值.本文对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历史和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和建议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5.
债务重组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运行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正确地处理债务重组对确认企业会计要素十分重要,要对新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作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债务重组采用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6.
汪兴乾 《现代商业》2011,(33):254+253
历史成本作为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以权责发生制为计量原则的。在历史成本计量下,不管现时环境变化与否,计量金额固定不变,这个缺陷使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财务信息无法揭示资产的经济实质──未来经济利益,导致企业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严重背离,不能很好的反映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经济前景。而公允价值、现值等价值计量模式是动态的,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和风险,具有高度决策相关性,并且能披露传统会计所无法处理的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会计信息,使资产负债表更能体现企业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中的地位,因而打破了历史成本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引起了会计计量模式的变革。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正在逐步向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变迁。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成本理论及公允价值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阶段来看,这两种会计计量方式均存在优势与缺陷。对发展趋势角度而言,即便是公允价值计量处于主体地位,历史成本计量也将会长期存在,并且还将表现出多种形式的计量属性共同存在的情形。本文对此两种计量方式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针对其在会计核算当中的差异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计量相较于历史成本计量,更加符合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因此,公允价值计量也就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公允价值计量是现代会计计量以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的结果。合理与科学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能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等信息得到更加客观的反映,能有效地增强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信息质量,提升企业的资产价值。通过SWOT分析法,深入剖析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和劣势、威胁和机遇,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  相似文献   

9.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重要标志。公允价值计量突破了传统会计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只提供过去会计信息的局限性,但是,我国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一些企业利润操纵的工具,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笔者认为,应该对此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遏制。  相似文献   

10.
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选取一直是会计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在分析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属性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论述了公允价值不能脱离历史成本而单独存在.在今后的会计历程中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将择优并存。  相似文献   

11.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艳 《商业会计》2007,(10):28-29
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选取一直是会计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在分析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属性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论述了公允价值不能脱离历史成本而单独存在.在今后的会计历程中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将择优并存。  相似文献   

12.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可见,公允价值是当前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更能真实反映企业价值,体现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但由于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市场,要求以可靠性为前提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此规定只有在活跃市  相似文献   

13.
蔡文硕 《商》2012,(23):78-78
公允价值计量是指信息透明的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条件下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坚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谨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资本保全,适应虚拟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合理反映资产价值。但是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其弊端。在近几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中,我国由于没有较多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工具,所以受到的冲击没有美国大。本文从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还不完善并存在许多问题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解决措施,目的在于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改善公允价值导致变动损益的虚拟性,减少利润操纵的行为的发生,使公允价值计量充分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14.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重要标志。公允价值计量突破了传统会计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只提供过去会计信息的局限性,但是,我国的市场环境尚不完善,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一些企业利润操纵的工具,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笔者认为,应该对此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遏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公允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含义进行了讨论,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价值的反映程度和影响因素。作为一种复合性的计量方法,公允价值计量比传统的历史成本更能有效的反映企业价值;公允价值能全面有效的衡量企业的财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判断,进而影响企业发展,最终会对企业价值产生一定的作用;同时,公允价值计量能有效实现企业的产权功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激励作用会对企业价值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的数据对银行贷款利率与借款企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在银行贷款利率的决定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揭示了公允价值的债务契约有用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历史成本计量已暴露其缺陷,公允价值计量作为新的模式应运而生。在稳健性视角下公允价值计量不但能够记录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变动,而且更能准确地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与历史成本相比更具有价值的相关性,更符合谨慎性原则,投资者可更好地基于市场价格评价企业的价值。有关部门应坚持公允价值计量不放松,合理确定资产和负债的比重,准确预计风险的大小,构建全面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人员管理与培训,规范价值评估工作,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价值,使这一计量属性更加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18.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条件下,理性的买卖双方自愿为标的物而付出的价格,本文从各个方面论述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了如何正确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相似文献   

19.
张跃寒 《商业科技》2014,(17):181-181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使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生产过程中对会计信息有了客观性、透明性和及时性的要求,这就导致以成史成本为基础的传统计量模式已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公允价值不仅能够很好的满足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且对于特定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计量需求也能够很好的满足,所以需要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0.
随着资产计量理论的不断发展,单一计量属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人们逐渐认识到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及时性,而公允价值因其高度相关性,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公允价值又应如何认识?笔者通过对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的比较分析,谈谈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