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大秦线进一步扩能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秦线2005年完成运量与2002年相比翻了一番,达到2.03亿t,已为国内双线铁路最大值。文章从货源、线路通过能力、装卸能力、运输通道和设备配套改造、改进运输组织方式6个方面对大秦线能否实现年运量4亿t扩能目标进行了论述,指出大秦线实现4亿t扩能是可行的。同时提出应加强货源组织和调研分析,加强线桥等基础设施的状态监测,使大秦线的运输能力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潍新高速铁路作为山东省南部的客运通道,是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临沂地区的高速铁路服务能力,阐述潍新高速铁路及临沂铁路枢纽现状,提出沿城市东侧方案、沿鲁南高速铁路通道方案和沿城市西侧方案3个线路走向方案,并根据潍新高速铁路引入临沂北站的方式,提出西进东出方案和东进西出方案2种引入方案,经比选得出最佳方案。合理确定潍新高速铁路引入临沂铁路枢纽方案有助于完善临沂地区铁路客运网络,改善临沂地区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升临沂在鲁南地区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3.
大秦线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运输通道,自1983年修建以来,2004年起进行了2亿t扩能改造,2008年起进行了4亿t扩能改造。大秦线的成功得益于铁路部门多年来对车站、线路的扩能改造,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和运输组织方式的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重载运输技术体系和集疏运体系,为缓解我国煤炭运输紧张状况、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三西"地区煤炭储量、生产开发情况和港口接发能力,预测大秦铁路2010年以后煤炭将达到 4亿t。分析了既有集疏运系统的薄弱环节,提出改建和新建集疏运通道方案及提高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铁路运输通道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是连接不同地区的重要交通运输走廊。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的进一步建设,铁路通道的功能和结构进一步完善,通道内各组成线路的功能和性质将发生较大的变化。长期以来,铁路通道内部的平行线路间就存在合理运输分工的问题。通道内部新建线路和既有铁路线的分工是否合理、对通道内各线通过能力和合理利用、通道内客货列车运行速度能否提高,以及铁路运输的服务组织水平改善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交通方式现代化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及普及,为实现沪宁铁路通道内地区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对沪宁铁路通道进行线路规划。在阐述沪宁铁路通道内路网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规划线路的速度标准,充分考虑影响该标准的区域路网规划、线路功能定位、时间目标值、路网相邻线路标准的匹配及工程投资因素,提出南沿江铁路以沿线城际客运为主,采用250~300 km/h的技术标准,北沿江铁路采用350 km/h的技术标准,以发挥沪宁铁路通道整体能力和其在路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潍新高速铁路作为我国高速铁路网络中京沪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连通鲁南和苏北地区的重要通道。在分析潍新高速铁路引入新沂铁路地区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新沂铁路地区的铁路线路和车站的现有布局,提出潍新高速铁路引入新沂铁路地区方案由引入新沂南站方案(方案I)和引入新建客运站方案(方案II)2个方案及子方案组成。经综合比选,推荐采用新建新沂西客站子方案(方案II-2)为潍新高速铁路引入新沂铁路地区的最佳方案。合理确定潍新高速铁路引入新沂铁路地区方案,可以充分发挥新沂铁路地区铁路客运功能,增强新沂市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8.
沿江高速铁路上海至南京段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沿江经济带长三角核心地区综合交通走廊的组成部分。为优化沿江区域路网布局、实现点线能力协调,结合上海至南京段铁路通道的现状及规划,从客流构成、能力适应性、路网协调匹配等方面重点对利用既有及拟建线路替代、既有铁路提速改造、新建高速铁路3种方案进行分析比选,确定了沿江北通道新建高速铁路的建设方案,可有效缓解通道内运输压力、完善区域路网构成及更好地实现沿江经济带城市间的便捷沟通,可为建设沿江高速铁路和同类项目的研究思路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铁路运输通道能力是铁路运输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从分析主要煤运通道能力适应性、港口集疏运能力适应性为出发点,针对西煤东运线路、北煤南运线路、疆煤外运线路及环渤海港口,山东、江苏港口,广东、广西港口集疏运的现状,探讨铁路运输增量存在的的主要问题,从煤运通道运输能力优化、港口集疏运能力优化2个方面,提出铁路运输通道能力优化对策,有效扩大铁路运输供给,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大秦线2005年2亿t运量的目标,2004年对大秦线的既有设备及线路进行了扩能改造。为保证施工和运输任务的完成,根据大秦线施工的特点,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施工组织措施,实现了施工改造与运输工作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