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农地流转对农户生产率的影响——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DEA方法测算了北京、上海和广东三省份农地流转对农户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出现生产率差异的内在原因。实证研究发现:样本农户的平均生产率只有0.28,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农地流转会降低农业的技术效率,但是会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率,且规模效率的正效应大于技术效率的负效应,因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率;94.5%的农户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因此,土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有效途径;农地流转会显著增加劳动生产率,但是会降低土地生产率;转出土地的农户在生产时更多地使用劳动和资本,而转入土地的农户则更多地使用土地和资本。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陕西省吴起县和甘肃省华池县不同退耕规模农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小规模退耕农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技术效率改善,大规模退耕农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技术进步。进一步分析影响农业技术效率的因素发现: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年龄、家庭成员农牧业劳动总时间、退耕规模对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都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方法,利用四川省农户农业生产的微观数据,研究了2005~2007年农户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变化、规模经济性和资源配置效率4个部分.结果表明:2005~2007年四川省农户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为8.51%,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主要是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平均占103.06%,规模效率占19.23%,技术效率的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平均占5.41%,资源配置的影响为负,平均占16.88%.因此认为,要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水平,需要进一步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调整资源配置结构.  相似文献   

4.
规模经济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企业是林业经济的细胞组织 ,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 ,而企业规模是否经济 ,又是能否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因此 ,本文以林业企业为切入点 ,探讨规模经济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1 规模经济是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林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就是由过去的主要依靠增加大量要素投入 ,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 )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就是要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对作为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体的林业企业来说 ,…  相似文献   

5.
由于人口相对于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加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大限度地追求土地生产率将始终是我国农业的基本政策。因而我国的农业规模经营必须在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前提下去追求规模效益。 北京市规模经营实体的组织形式出现了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集体承包为基础的经营型农场。这在乡村技术服务力量较强,社区收入水平较高的地方出现较多。在乡村合作组织扶持下创办起来的农场,一般的规模为500~600亩耕地,实行两级承包,即由场长向村合作经济组织承包经营,职工再向农场承包。每个职工一  相似文献   

6.
陈良 《农村经济》2007,(9):104-106
本文论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生态经济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及区别与联系,并指出生态经济就是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是要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生态学理论作为指导,运用农业生物之间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的原理,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节约资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还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展望进行了论述,为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建设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张海波  冯妮丹  刘颖 《南方农村》2011,27(6):45-49,53
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经济增长的两方面因素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扩张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本文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研究期内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经济总体上是以要素投入扩张带动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将农业要素生产技术的改进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表明广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高主要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广西下辖5个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出较大的差别,除桂中外其它的各区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高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DEA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本文利用DEA方法分析了西部地区县域层面上农业生产的效率,包括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并分析了规模效率、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可持续性的关系。本文认为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如果依靠外界投入,产生规模效益时,将导致农业可持续性的下降,而规模效率递减的情况下,将有助于农业可持续性的增强。也就是说,对外界依赖越少,农业的可持续性就增强,相反,农业可持续性则下降。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对增强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性是有效的。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县(市)农业可持续性是增强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个方面,阐释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及生产率增长来源,以期为提高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质量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文章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利用MinDS模型和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纯技术变化(PTC)、规模效率变化(SEEC)和规模技术变化(SETC)4个部分。[结果](1)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水平较高,且呈不断增长趋势,下游地区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高于中、上游,且中、上游与下游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 (2)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以3年为1个周期,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其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提高; (3)长江经济带下游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其中,下游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纯技术进步,中游是纯技术效率改进、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技术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上游则源于纯技术效率改进、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提高。[结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需制定差异化政策,以调整农业增长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农垦已经成为我国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分析我国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态势、区域差异及主要限制因素,提出提升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策建议。[方法]采用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利用全国30个垦区投入产出数据,评价分析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平均值为1.104,技术进步变化平均值为1.160,技术效率变化平均值为0.953;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对较快的区域为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地区、东南沿海和新疆地区,增长相对较慢的区域为黄土高原地区、西南喀斯特地区和东南山地丘陵区等。[结论]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技术效率是其主要抑制因素,农垦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农业技术进步,而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仍然相对较粗放;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根据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将全国垦区划分为高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驱动型、高全要素生产率—技术驱动型、低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驱动型和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驱动型4种类型。建议通过完善农垦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建立农垦现代企业用人制度和新型垦农关系、因地制宜分类分区推进农垦农业经营管理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考察了1999-2006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通过Malmqujst指数的分解,分析了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在动力.结果表明,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共同作用使河南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作用不明显.通过分析,认为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针对河南农业主产区的区域地理特征;提出了应走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道路以提高规模效率,最终促进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3—2010年江西省26家农业龙头企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DEA方法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同时测算了各个企业技术效率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农业龙头企业绩效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有正的上升趋势,技术效率有下降趋势;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效率差异显著。企业总资产、职工工资、贷款贴息、品牌扶持金额、雇佣农户数、与农户签订合同数、农民培训费用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业增长方式就是决定农业产业增长的各种要素的配置及其推动农业实现增长的模式。一般说来,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即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所谓粗放经营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广种薄收式的粗耕简作;而集约经营则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高产多收式的精耕细作。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又有了新的拓展,由主要反映生产要素使用量(包括土地投入、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等)的变化发展到侧重反映农业要素生产率(包括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就我国农业规模经济现状及其发展逻辑进行系统论述。笔者认为,提高土地生产率是我国农业规模经济发展的基础。首先在对当前我国农业规模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予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规模经济的实现条件,进而对我国农业规模经济的型式及其发展逻辑与进行了探讨;对加快我国农业规模经济发展步伐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实现现代农业发展途径的选择  以现代农业模式为基础 ,农业发展阶段分析理论揭示了以生物技术进步为主的农业现代化途径是适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选择 ,它将外力因素也即现代因素归为五大稀缺要素 :提供刺激的体制、农业研究、新的物质投入供给、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体制和教育。美国农业发展经济学家约翰 .梅勒依据农业技术的性质 ,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二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 ,技术创新和应用形成了一个持续不断的源流 ,但这种创新是偏向资本节约或劳动使用型的 ,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 ,因为大…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动态监测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产率是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概念和指标。本文探讨了提高生产率(技术效率及生产效率等效率)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对我国农业生产率发展的变动分析过程中,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动态监测体系构想,通过对生产率的度量和分析,透析农业发展方向、技术体系中的结构缺陷及技术政策方面的偏差,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增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贫困地区的农户调查资料估计了农户的农业生产函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估算了家庭成员的影子工资率和影子收入。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本文以影子工资率和影子收入为基础对劳动供给函数进行了估计。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决策与劳动供给决策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劳动供给具有家庭联合决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发展面临着多方面深层次的挑战。在新常态阶段,劳动力供给有限、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经济全球化不断升级、资本输出增加等特征影响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与农业生产率的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发展存在土地、户籍、财税、科技和生态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转型发展:深化土地改革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消除户籍限制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要素,改革财税体制以精准支持农业发展,鼓励现代农业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并加强生态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 ,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定义为 ,农业生产活动中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使用的重新配置。因此 ,农业结构调整范畴应包括与农业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同时还应包括国民产出的增加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出与农民收入的增加 ,最终导致农业效益的提高。所以引起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因素是劳动、资本、技术的积累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形成国民对需求结构产生的变化 ;农业比较优势的变化 ,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及政府政策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所谓农业区域开发,是指在一定的农业生态经济地域范围内,对没被利用或充分利用的资源,通过技术、智力、生产和经济活动,进行不同形态的再投入,使其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发展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产生最佳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综合效益。从这个概念和内涵来说,农业区域开发是研究不同地域的特色农业。研究的立足点,不是行政区域,而是地域分异规律,以农业生态经济区为整体作为它的立足点。所以,农业区域开发,是一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属于宏观综合科学。而宏观综合和复杂系统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多”字。具体来说,就是在区域构成上,是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