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鲁迅金庸初步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试图从“鲁迅现象”与“金庸现象”、“鲁迅精神”与“金庸精神”、鲁迅的《铸剑》与金庸的武侠小说、鲁迅的阿Q与金庸的韦小宝、鲁迅的杂文与金庸的政论、鲁迅的写实手法与金庸的虚幻写法等方面进行异同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两位世界级大作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鲁迅不朽,金庸不倒。  相似文献   

2.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笑傲江湖》中,令狐冲这位狂放不羁,任侠豪迈的少年剑客与岳灵珊、仪琳、任盈盈三位性格、出身各异却同样善良可爱的女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爱情纠葛,共同构成了令狐冲的爱情世界,为这部书增添了异样的柔情色彩。  相似文献   

3.
萧峰是《天龙八部》乃至金庸全部武侠作品中最完美、最具魅力的侠义英雄,陈墨先生这样评价萧峰:“不仅在这部《天龙八部》中是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而且在金庸的所有武侠小说中的所有主人公中.萧峰都可以说是最为令人心折、光彩照人的一位大英雄。”这样一位豪杰,他的悲剧性结局令人扼腕叹息。本文将结合替罪羊形象和“迫害文本”范式对萧峰之死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禁令无法阻挡服饰风气趋于奢靡,《金瓶梅》所反映明朝万历年间服饰上的“僭越”风气已经相当严重.从《金瓶梅》中女子服饰的视角,阐述了明代官员夫人、丫环、甚至妓女们服饰僭越现象,并用现代服饰发展观分析了僭越现象产生的必然原因,僭越现象是人们着装的一种基本趋势,是服饰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5.
中唐诗人王建与张籍齐名,通过考察他与当时当权宦官王守澄的交往史,以二人交往中王建赠王守澄的《赠枢密》诗为中心,结合相关的文史资料,揭示了为了创作出流芳千古的百首《宫词》,王建不惜冲决士人与宦官之间的无形壁垒,与当时的当权宦官王守澄联宗。二人的交往史不仅关涉二人的行历,也是考察当时文人集团与宦官集团关系的最佳个案,对于研究此间唐代文学与政治的互动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一书,从多种母题、主题、意象来探讨金庸小说的民族文学特征、民族文化内蕴生成以及外来佛经故事影响。注意在一个武侠文学传统的传承性链条上,发掘金庸小说的多重文化价值。在具体母题、意象的实证探究中,非常重视主题学理论方法的运用,拓展了主题学研究的视阈与空间,进一步验证和提升了主题学研究方法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1999年,金庸先生慷慨授意,以1元钱的地价将《笑傲江湖》的改编权转让给中央电视台。自此,中国媒体炸开了锅,前期造势,中期炒作,早早吊足了观众的味口。近日推出,狂评肆侃更是遍地开花。且不说拍摄效果如何,确是“热点”百分百,收视率创下新高。版权费已卖了两亿,央视自是乐开了怀。金庸老先生虽已金盆洗手,不涉江湖了,但旧作热买,好不惬意,可谓“双赢”!央视早就觉得1元钱买个金饽饽,喜不胜收,不在话下。再看看金大侠,他毕竟挥斥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了分析。根据翻译方法与模式对霍译本中的人名进行了总结:对译者的翻译技巧做了归纳.人名的翻译显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分析了由于文化因素造成的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失误与意义流失现象。  相似文献   

9.
《教长的黑面纱》作为霍桑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寓言性的创作。本文通过对该作品中的"黑面纱"现象的分析,反映了作者对清教积极与消极共存现实的探究与思索。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讲诉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到达西天取经的故事。作品中的孙悟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作者的巧妙构思和精心刻画不无关系。分析作者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对文学创作不无裨益。拟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前,<圣经>汉译经历了唐、明和清三个阶段.译者主要采用了文本内翻译策略和文本外翻译策略.文本内翻译策略包括政治适应性、翻译并行性、文学趋向性和翻译渐进性;文本外翻译策略包括增译、减译、替代、注释、音译、直译.这些翻译策略对<圣经>文化的传播、读者的培养和后来<圣经>汉译有着巨大的推动和借鉴意义.<圣经>汉译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信仰基督教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翻译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书院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明代几经兴废,却没有没落下来,其主要原因应与它的经济来源有关。明代书院的经济来源大致分为官府赐拨、百官资助、民众捐输、书院经营四个方面。由书院的经济来源作为主要内容的书院经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政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会馆是明清以来北京、贵州等地出现的一种社会机构,是当时乡绅和绅商发挥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影响的重要平台,并因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地方之不同而功能性质各异且在不断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4.
文言中篇小说《钟情丽集》问世于明前期海南文教事业取得跳跃式大发展的背景之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它的问世填补了海南在古典小说领域的空白。作者"不让中州独专美"的创作心态赋予《钟情丽集》特殊的文化意义。只有将《钟情丽集》与明前期海南历史文化相结合,才能对其思想、艺术特点作出更加深入合理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谢伯阳先生主编的<全明散曲>,展示了明代散曲的全貌,是目前收录明代散曲最全的集子.然而<全明散曲>中收录的明代散曲体式却鲜为人知,这里分三部分叙述:名称与分类;宫调与曲牌;用韵与语词,旨在揭示明代散曲体式的概貌.  相似文献   

16.
明代民间白银货币的大量应用与大明宝钞的逐渐崩坏是相互伴随的,共同促进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从民间开始的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冲击着明代的货币制度,最终明政府不得不以法令的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明代中国产银数量远远不足以满足政府和民间巨大的白银需求,明政府被迫开放海上贸易,凭借外贸出超优势,巨额海外白银滚滚流入国内,满足了明代中后期不断扩大的白银货币需求。  相似文献   

17.
对明代嘉兴前后历时近300年的文学史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其在特定时空下的文学风貌:既与明代历史发展大背景相一致,又明显带有自身的江南地域文化色彩的特点;从文学自身的传承与流变来看,这个时期嘉兴文学具有在延续中有发展、在传承中有突破的特点,是明代南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之间交汇与碰撞后的产物。这种考论结合的方式,既留心明代文学的发展大方向,又注意关照地域文学的动态,尽可能将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之间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李瑞卿 《嘉兴学院学报》2005,17(4):10-15,106
文章认为,朱彝尊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以李梦阳为主,其诗学追随者为辅的诗学流派,进一步刻画了他们之间的诗学传承关系;比较客观地评价了公安派在明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以公安派为解散沉疴之良药,而以前七子派为诗学正宗。朱彝尊对公安派既肯定又否定的双重态度与钱谦益形成鲜明对比;以《诗经》和唐诗及前七子为正的诗歌发展观,是他论明代诗歌的理论准绳;对复社、几社等诗歌团体诗人的研究也富有新意。  相似文献   

19.
明代刊刻唐诗选本的风气很盛,重要的唐诗选本的选诗宗旨及规模架构又刺激了明代诗论的发展。而要论及唐诗选本在明代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杨士弘的《唐音》。《唐音》是一部及其有特色的选本,后人高儒之、高楝、李东阳等都给予其高度的评价。在探讨《唐音》的编选目的、体例后,我们可发现它对于“专取乎盛唐”标准的坚守及“格调”与“世变”相结合的双重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20.
长安帝京文化的形成有着特殊的社会原因和地理因素。在唐人的诗歌中,长安不仅是古代皇权的象征,也是农业文明的投影。各地举子为了求取功名而汇集于长安,他们用诗歌描述了自己在长安应试时的不同文化心态和心理感受。同时,唐诗还记录了当时长安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唐诗以特殊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唐代长安城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通过唐诗这面真实的社会镜面,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唐代长安城中的各种文化形态和社会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