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磊燕 《企业家天地》2010,(1):49-49,51
《货币战争》作者、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宋鸿兵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出,白银未来货币属性的不断彰显和其本身存量的短缺将会使其成为极具潜力的投资品种。  相似文献   

2.
探析明代徽州典商的繁盛现象,其因由有四:在徽商崛起的动因中蕴涵着重视货币借贷业之端;明代白银货币化成为这个时期典当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宗族势力可视为徽典走盛的重要支撑;时人谈论徽典盛状应是掺有"水分"的。  相似文献   

3.
也许是受到明清小说、戏剧的影响,在一般读者的印象里,白银作为中国通行的货币,似乎理所当然。其实,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币制混乱。据称,黄帝时代“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随着金矿开采和冶炼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经济发展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黄金逐步取代了成色不一、来源不定的珠玉。  相似文献   

4.
16世纪中晚期,中国的赋税制度发生了以白银货币化为主要内容的变迁.作为国家财赋中心的苏州府,也是赋税改革肇始之地.赋役征银的实施,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苏州府赋税结构的深刻变化.赋税结构的变化,是中国从古代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转型的重要标志.随着白银逐渐成为国家主要货币,赋税项目以白银为核算货币的记载,至万历时期成为常态.本文即以此为背景,对彼时苏州府各赋税项目进行考察计算,由此得到苏州府万历时期的赋税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苏州民户的赋税负担与生活状况,并对苏州重赋提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佚名 《大众商务》2003,(8):45-45
市场概述:在稀贵金属资源奇缺,价格居高不下的今天,白银的回收更具深远意义,因为白银的废弃量远远高于矿石中的含量且提取的工艺和成本更简便、更低廉。据有关资料报道,西方国家每年从废料中回收的白银占总产量的50-60%,而中国在这一领域刚刚起步,由于回收工艺和人们观念的落后,有大量的含银废料白白流失,随着医疗、电子、化工等产业的迅猛发展,白银用量与日俱增,有大量的含银废料有待回收,而国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明清时期,自16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的280年间,在海上对外贸易中,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通过对前人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粗略的结论:在上述时期,通过海上对外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约有6亿两:流入的日本白银约2亿两,其中约1/3通过中日直接贸易输入,2/3为转口贸易输入。流入美洲白银约4亿两,其中,经由马尼拉流入的及经由欧洲和美国流入的各约2亿两。这一数量似乎很大,但实际上,尚少于清末对欧洲列强和日本的战争赔款总量,加上清末通过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的白银,在包括清末的全部明清时期,中国不但没有白银的净流入,反而有净流出。  相似文献   

7.
“淘银之旅”并不轻松 “白银之路”位于德国东部的萨克森州,始于过去生产“卫星牌”汽车的茨维考,终点是历史上称作“白银库”的德累斯顿。“白银之路”全长约230公里。  相似文献   

8.
运用多重分形分析法研究中国白银期货合约收盘价的收益率序列的波动复杂性。证实了该收益率序列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市场价格波动不稳定,并对白银期货收盘价的短期走势进行了一定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工矿城市转型和区域工业化:白银模式的阐释与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结构较为单一的工矿城市转型和区域工业化两个角度阐释和解读了"白银模式".指出,"白银模式"是工矿城市转型与区域工业化相结合的一种发展模式.同时,分析了"白银模式"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铸币税即政府发行货币取得的收入,一般可理解为货币发行成本和货币面值间的差额,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政府的实际铸币税收小于其名义铸币税收入,铸币锐问题的讨论一般是同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相联系的。我国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发国债为核心,财政赤字经常化,政府可以从财政赤字货币化中得到多少铸币税收入受制于三个因素:经济增长对基础货币的需求,经济的实际增长率,货币需求对通货膨胀和收入的弹性。  相似文献   

11.
铸币税即政府发行货币所取得的收入,一般可理解为货币发行成本和货币面值间的差额。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政府的实际铸币税收小于其名义铸币税收入。铸币税问题的讨论一般是同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相联系的。我国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发国债为核心的,财政赤字经常化。政府可以从财政赤字货币化中得到我少铸币税收受制于三个因素:经济增长对基础货币的需求,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以及货币需求对通货膨胀和收入的弹性。  相似文献   

12.
近代早期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早期,随着美洲金银的发现和澳门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这些白银对16、17世纪的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如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赋税制度进一步变革,货币制度和国家政权更加稳定。到18世纪,白银的流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通货膨胀的产生。到19世纪时,中国对其他国家持续几个世纪的贸易顺差,使西欧国家极力寻找能卖给中国的商品,最终它们找到了鸦片,并通过鸦片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改变了对中国的逆差,也逐渐把中国带入了屈辱的近现代。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中,明代是十分特殊的时代,流通过大明宝钞、铜钱、白银三种货币,这三种货币都不同程度陷入被伪造的危机当中.明代规定了较为完善的治理伪造货币犯罪的立法,但是最终由于货币政策的重大失误而使伪造货币犯罪的治理走向失败,进而导致国家丧失了货币铸造发行权,成为明代败亡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目前中国货币需求现状出发,修正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并运用协整分析对中国相关变量的年度数据(1978—2004年)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长期内,实际M1余额、实际GDP、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货币化进程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实际M2余额、实际GDP、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货币化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在短期货币函数中,对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实际GDP和货币化进程,实际M1向均衡水平调整的速度要大于实际M2的调整速度,另外,短期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目前中国货币需求现状出发,修正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并运用协整分析对相关变量的年度数据(1978-2004)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长期内,实际M1余额、实际GDP、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货币化进程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实际M2余额、实际GDP、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货币化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在短期货币函数中对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实际GDP和货币化进程,实际M1向均衡水平调整的速度要大于实际M2的调整速度,另外,短期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铸币税即政府发行货币所取得的收入,一般可理解为货币发行成本和货币面值差额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政府的实际铸币脱收小于其名义铸币脱收入。铸币税问题的讨论一般是同财政府赤字货币化问题相联系的。我国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以增发国债为核心,财政赤字经常化。政府可以从财政赤字货币中得到多少铸币税收入受到于三个因素:经济增长对基础货币的需求,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以及货币需求对通货膨胀和收入的弹性。  相似文献   

17.
法币,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国民政府在1928年北伐统一中国后,开始逐步施行货币改革,计划主要由宋子文及孔祥熙负责推行。1934年,美国实行白银政策,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这是币制改革的最直接动因。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  相似文献   

18.
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从实证角度出度,分析研究了股票价格的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运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估计出我国货币需求与股票价格指数的长期关系及其误差修正模型。我们得出的实证结论是:进入90年代以来股票价格指数与货币需求具有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股票价格对长期实际货币需求有显的、正的财富效果。这说明,90年代以来我国货币需求关系已有了明显的变化,货币化进程不再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原因,新的货币需求关系符合现代货币需求理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超额货币供给与低通胀共存的状态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中国货币之谜"。部分学者认为,这是由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迅速货币化产生的巨大货币需求吸纳了超额货币供给,使之没有完全表现在产出增加和物价水平提高上。事实上,中国对货币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近些年已经从实体经济转向了虚拟经济,成为金融资产被窖藏了起来,从而使货币独立于实体经济部门。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近几年在扩容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货币供给量,成为我国货币之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我国民间纠纷和诉讼多于地方范畴内得以调处。在明代徽州,民间调处大致经历了从里老调处向乡约保甲调处的演变。明中期以后,宗族、文会等社会团体在民间调处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