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每到年底,ST公司就会掀起保壳大战,就在ST公司为保壳各出奇招之际,摘星脱帽行情再起。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对债务重组的定义、损益的处理和公允价值的运用等方面做出修订,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ST公司选择利用债务重组走出财务困境。本文简要介绍了ST公司的基本概况和债务重组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案例和相关数据详细分析了ST公司是否存在"假重组真避险"的情况及债务重组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并对相关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王玻  王知一 《市场论坛》2006,(4):73-74,76
文章随机抽取了深圳40家制造业公司进行Z-score模型的实证研究:选取了20家ST公司和20家非ST公司近三年的相关财务数据,计算各个指标最终得出Z值,并分析其数值特征和走势特征,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3.
2001年以来,ST公司的资产重组逐步由报表性资产重组转变为实质性资产重组。实质性重组对ST公司是否有积极的总体规模效应,能否促进ST公司竞争力的增强等,是本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以2001年进行资产重组的ST公司为样本,通过分析样本公司相关指标均值在重组前一年、重组当年和重组后两年的变化情况,对2001年ST公司资产重组的总体规模效应作出客观的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财务风险预警是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通过选取2011年沪深交易所上市的50家ST类公司及其配对的50家非ST类公司为样本,建立Logistic预警模型并进行了预警验证,研究发现:Logistic预警模型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预警结果的准确率达到了86%,且离ST的时间越近,结果越准确;此外,模型对非ST类公司的分析结果要比对ST类公司的准确。增强对财务风险预警的管理,企业应加快建立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制度,树立内部风险管理的意识,加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企业财务危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姜国华官小燕 《商》2014,(15):38-38
近些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在经营业绩不好的年份粉饰利润的事件时有发生,危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通过查阅上海证券交易所的XBRL文档收集相关研究数据,从ST族公司盈利能力总体情况、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发生频率、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分布情况三个方面研究了非经常性损益对ST族公司净利润影响,以期能为我国ST族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监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1998-2009年我国200多家ST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Loglstic回归模型检验和分析了其投资行为及时我国ST公司顺利"摘帽"可能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T公司与正常公司的投资行为存在显著差异,ST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较低;减少投资更有利于ST公司摆脱困境,顺利"摘帽".  相似文献   

7.
姜云奎 《北方经贸》2007,(2):100-102
本文以上市公司中的特殊群体——ST公司为研究对象,以76家ST公司更换经理人员为研究样本,通过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ST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更换与公司业绩、股权结构、审计意见类型及公司已上市年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ST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更换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与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和国有股所占比重负相关,与审计意见类型和公司已上市年限无关。最后,本文对如何强化和完善ST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约束机制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8.
曲华锋 《消费导刊》2009,(14):53-53
本文利用Z评分模型思想,以2007年增加的ST公司及相应的对比公司为样本,运用Fisher判别模型和SPSS软件得出相关信用风险模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许多ST公司把目标放在了尽快摘帽上,通过不同方式达到摘帽目的。而摘帽并不是ST公司的根本目的,公司持续发展的能力更为重要。但一些公司往往只注重了摘帽,而忽视了公司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ST公司不同的摘帽途径是否对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影响。这个问题,既涉及到ST公司做出合理的选择,也有利于投资者对通过不同途径摘帽的公司的价值形成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0.
在宏观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监管大环境下,债务重组可以帮助陷入财务窘境的企业解决部分债务问题,对ST公司短期内实现净利润扭亏为盈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在债务重组中实现“摘帽”,取得发展新机的同时,压力和风险不容小觑。文章以ST公司中的××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了其开展债务重组的动因及重组后得到的财务绩效,以此发现和总结了ST公司债务重组的普遍问题,并提出了改善重组效果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李刚 《现代商贸工业》2008,20(1):210-211
通过对比分析ST上市公司与对照公司1999-2003年资产减值行为,可以发现ST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模式。ST上市公司在被ST前,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但如果不得不披露亏损时,又会利用较高的资产减值进行巨额冲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在ST公司中,哪些财务指标可以在公司陷入危机之前起到预测危机的作用。文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取了40家ST公司,并对它们陷入危机前第三年的与现金流相关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最后,我们得出了预测模型,并得出结论: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总资产现金比率以及经营现金流出结构比率这四类指标对于公司在未来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李芝懿  陈鸥 《现代商业》2012,(30):58-59
在股票市场上,当企业低于上市标准时,为了完善退市机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并向投资者充分揭示风险,监管部门实施了ST制度。但是某些投机者利用ST肆虐地制造股市泡沫严重误导了正确的投资价值取向,今年5月实施退市新政对ST公司设置了最后期限,以此治理现存不完善的股票市场。然而债务纠纷给穷途末路的ST公司带来了极大困扰,多次阻碍公司重组上市。本文以*ST珠峰为例,进一步探讨债务纠纷对ST公司保壳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Logit模型构建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将ST公司界定为存在财务危机的上市公司,利用20家ST公司和20家非ST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建立可靠的预测模型来实现对财务危机的预警。  相似文献   

15.
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Fisher模型,以化工化纤行业被ST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ST公司与财务状况正常的公司的财务数据.在Sppss 17.0软件中,利用K-S检验、T检验和相关分析,筛选出不具备线性关系,但能显著反映财务危机的指标,代入Fisher模型得到变量系数,并将原始财务数据进行回代,从而得到模型判别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特别处理"(ST)和"退市风险警示"(*ST)制度在中国已存在20年,这一期间ST公司的摘帽方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盈余管理范畴中的资产重组和财政补助是大家熟知的摘帽方式,但公司成功摘帽后能否让公司经营状况真正得以改善是值得探究的。除了主板市场外,2014年股转系统面向全国接受企业挂牌申请,"新三板"上市的公司被ST后如何摘帽与其后续经营情况也值得研究。通过概述ST与*ST公司摘帽条件,并用具体公司案例阐释不同摘帽方式与剖析其未来持续运营能力,对投资者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分析ST上市公司与对照公司1999—2003年资产减值行为,可以发现ST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模式。ST上市公司在被ST前,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但如果不得不披露亏损时,又会利用较高的资产减值进行巨额冲销。  相似文献   

18.
宋姣 《商场现代化》2007,(25):391-392
本文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87家ST上市公司及102家非ST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公开发布的2003年至2006年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数据,运用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小样本数据条件下,与其他预警模型相比,支持向量机模型在预测上市公司是否会发生财务危机方面预测精确度远远高于其他方法,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具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与退市制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沪深两市ST公司2007年和2008年非经常性损益分析发现:非经常性损益比重和结构、来源与现行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及转板机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扭亏无望与有希望扭亏的ST公司在非经常性损益上态度存在很大不同。一些地方政府对ST公司扭亏为盈起到了重要作用;监管部门的规定对ST公司行为起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把上市公司中的*ST板块界定为有财务危机的企业,选取15家*ST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同时选取15家非ST公司作为配对样本,组成一个样本量为30的估计样本组,选取这些公司2007年的20个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再选取30家非ST公司作为检验样本组,然后用该样本组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得出本文建立的模型可以提前预测财务危机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