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业生态安全指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处于一种健康、平衡、不受威胁的状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农业生态安全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农业生产中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及经济发展粗放等行为,其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因此,本研究选择甘肃河西走廊地区重要农业区的三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2008-2017年农业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因子障碍度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7年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生态安全水平在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环境在逐渐改善。(2)张掖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向“较安全”转变,武威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上升至“较安全”等级,酒泉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向“临界安全”转变。(3)影响张掖、武威、酒泉农业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有重叠又有不同,其中“森林覆盖率”“农膜使用强度”“居民受教育程度”等因子是影响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生态安全共有的障碍因素,各区域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1—2012年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做出动态评价,并诊断出主要限制性因子。研究方法:运用基于相对熵理论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最后通过障碍度模型找出土地生态安全的限制性因子。研究结果:(1)12年来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指数逐渐上升,安全级别由临界安全提高到较安全等级,但目前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属于低层次、不稳定的较安全等级,土地生态安全压力还很大。(2)从准则层看,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威胁仍来自质量安全和安全保障两方面,其中土地退化的障碍度越来越大;从指标层看,最大障碍因子经历了由单位面积农林牧副渔产值、水土流失率到土地沙化率的变化。研究结论:基于相对熵权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研究结果符合陕西省实际。  相似文献   

3.
以山西省太原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方法,选取了16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建立太原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综合评价该市2009—2019年的土地生态安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太原市土地生态压力、状态、响应指数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综合指数从研究期初的较不安全区间过渡到临界安全区间,最后达到研究期末的较安全区间;土地生态安全主要障碍因子将向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方面转移。研究表明太原市政府采取的保护土地生态安全的各项措施和政策有了初步成效,但仍要注重对主要障碍因子的进一步管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预警问题及其时空格局变化,旨在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文章运用PSR模型构建预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对200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格局进行综合分析,并利用GIS技术分析其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6年土地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变化,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探索其障碍因子。[结果](1)200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综合预警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生态预警状态由"较不安全"转为"临界安全",警度亦由"重警"变为"中警"。(2)从空间格局来看,空间上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明显,研究初期西部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优于东部地区, 2016年呈现出中部高、东北—西南部低的态势。(3)近17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各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安全状态经历了"极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发展历程。(4)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单位面积耕地农药负荷、人口密度、单位面积耕地化肥负荷、土地垦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单位面积耕地地膜负荷等。[结论]研究期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得到明显的提升与改善,并在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对福建省2004—2015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对2016—2025年的安全状况进行预测,以指导区域耕地合理、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运用PSR评价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熵权法确定权重,采用无偏GM(1,1)模型进行预测,通过障碍度模型确定障碍因子。研究结果:(1)2004—2015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值呈曲折上升趋势,安全级别从较安全级上升为安全级;(2)预测结果显示,2016—2025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维持在安全状态,但安全值呈直线下降趋势;(3)通过障碍度模型得出未来10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状况及农业生产活动方面。研究结论:2004—2015年,福建省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较好,未来10年的耕地安全状况还需通过出台惠农政策、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及宣传耕地生态安全知识等措施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农户作为土地利用的微观主体既是农地保护的重要承担者,也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单元。文章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角度出发,以期构建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农业生态保护提供对策建议。[方法]以昌吉州奇台县38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为基础,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构建基于P-S-R模型对奇台县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奇台县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745,农业生态环境处于一般安全的状态。[结论]农业生态环境受翻耕深度、农药使用量、森林覆盖率、化肥使用量等的影响较大;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据此,该文提出拓宽耕地保护范畴、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节水工程、调控水盐平衡、完善耕地保护补贴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梵净山旅游经济区为例,建立PSR耕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域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进而确定影响该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从研究区域2006—2016年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走势看,该区域耕地生态安全总体处于改善上升的趋势;(2)研究区域的耕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从2006年的0.52提升到2016年的0.6315,年均增长率为1.1054%,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转为较安全;(3)从分类指标看,梵净山旅游经济区压力指标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0.597下降到2016年的0.459,年均递减率为1.25%,说明人类活动对耕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有所增强;(4)单位GDP占地量、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农药负荷、土地垦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土流失程度、土地整治强度是阻碍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PSR模型与集对分析的耕地生态安全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弥补已有耕地生态安全诊断中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不足,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集对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1999—2013年四川省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的演变历程,但2013年"较安全"水平不高;(2)长远来看,压力是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首要因素,压力和状态的障碍度呈现增加趋势,响应的障碍度不断下降;(3)单位耕地化肥负荷、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农药负荷、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等是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研究结论: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准确地反映耕地生态安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集对分析法能从整体和局部上剖析耕地生态安全内在的关系,把对不确定性的辩证认识转换成具体的数学问题,有效挖掘耕地生态安全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合用于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方法]以云南省为例,以多因素综合加权法评价其2000—2016年耕地生态安全度,并利用GIS分析功能,分析其2000年、2005年、2010年、2016年空间格局变化,在此基础上,运用障碍度模型探索其障碍因子。[结果](1)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总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7年,缓慢上升阶段;第二阶段为2008—2010年,缓慢下降阶段,第三阶段为2011—2016年,高速发展阶段。(2) 2000—2016年,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空间差异格局显著。Ⅰ级风险区及Ⅱ级风险区数量逐渐减少,Ⅲ级临界安全区、Ⅳ级次安全区及Ⅴ级安全区数量明显增加。(3)通过障碍度模型得出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农户经济发展状况及农业生产需求两方面。[结论]云南省耕地生态安全在向良好态势方向发展,提高农户耕地保护意识及农户经济状况能确保耕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测算县域尺度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为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供参考,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方法 文章根据DPSIR模型构建安徽省颍上县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TOPSIS方法与障碍度模型,测算了2010—2019年安徽省颍上县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并识别了制约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子。结果 (1)2010—2019年从承载力指数看,颍上县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的态势。其中,2010—2013年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0.36下降至0.33;2014—2019年耕地资源承载力指数从2014年0.41上升至2019年0.70,承载力水平实现了从中级向良好的转变。(2)从障碍因子看,影响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子由高标准农田比例、农药施用强度、土壤有机质平均值、免耕面积比转变为人均农业产值产出、人均耕地面积、土壤pH。结论 颍上县耕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目前处于良好水平,同时在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产能。(2)科学合理利用耕地,推进农业绿色发展。(3)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建立耕地保护的激励与管控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土地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研究力度逐渐增大。文章基于DPSIR模型构建沈阳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沈阳市2010~2017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2010~2017年)沈阳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呈现"较安全—不安全—较安全"变化过程;(2)研究期内(2010~2017年)土地生态安全压力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地生态安全驱动指数、状态指数、影响指数和响应指数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为沈阳市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等级,并基于此进行分区评价,以期为提高山西省生态农业安全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离差最大化法对2007—2016年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作出动态评价,并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划分山西省各地级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结果]2007—2016年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现波折上升的过程,期间出现短暂下降过程,其中生态、经济系统指数值呈上升态势,而社会系统指数值呈下降趋势;吕梁市、太原市和阳泉市等3市由于人口基数大等原因造成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不安全级,大同市、忻州市及临汾市等3市等由于工业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导致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较不安全级,朔州市、长治市及晋城市等3市由于农业污染治理及时导致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较安全级,晋中市和运城市等2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故其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安全级。[结论]通过构建生态补偿政策及发展绿色农业体系能提高山西省农业生态安全指数。  相似文献   

13.
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三维度框架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4、2009和2014年武汉市土地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特征及主要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4—2014年武汉市土地生态安全总水平缓慢提升,但安全层次不高,安全等级较低,土地生态安全系统的内部协调性逐渐降低;(2)土地生态安全单项水平中,环境子系统始终处于缓慢提升阶段,经济子系统由快速提升跌入缓慢提升阶段,社会子系统则从缓慢退化跃升至缓慢提升阶段;(3)武汉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障碍因子类别、障碍度及因子排序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障碍因子经历了从经济类因素向资源环境类因素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演化特征与动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不当使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为实现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本文选取黑龙江省1990~2016年农业统计数据,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探讨化肥、农药、地膜的施用强度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类型与阶段特征,在矢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刻画其相互作用机理与动态冲击效果。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与农业经济增长分别呈倒"U"型曲线关系,地膜施用密度与农业经济增长呈直线递增关系;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表明,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冲击效果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则存在负向抑制作用,地膜施用密度与农业经济增长相互动态冲击效果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方差分解表明,三种投入要素施用强度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平均解释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地膜施用密度、农药施用强度和化肥施用强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文章通过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合理划分,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出发确定15个指标诊断安徽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状况,以加强安徽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析的准确性,为促进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6—2016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诊断研究。结果 2006—2016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在不断改善,经历“差—一般—良好”的等级演变过程,但2016年呈现出的“良好”等级状态并不稳定;历年来制约安徽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障碍因子主要是城市污水处理率、就业率、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单位耕地农药负荷、单位耕地化肥负荷和人均水资源量,目前最主要的是教育投资强度不足,应进一步加强教育方面投入。结论 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可以在对各指标综合质量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反映其稳定程度,障碍度模型进一步对主要障碍因子障碍度进行诊断,能够揭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其评价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预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明确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耕地生态安全当前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耕地生态安全预警问题及协调人地关系。[方法]文章运用DPSIR概念模型构建预警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DPSIR概念模型与障碍度模型对1991—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的耕地生态安全警情格局进行评估和主要障碍因子分析,最后采用灰色GM(1, 1)预测模型对其2018—2025年的警情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1)总体上, 1991—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值从0.149 1增加到0.691 8,呈波动上升趋势,安全警情经历了"巨警—重警—中警—轻警"的发展历程。(2)就各子系统的变化趋势而言, 1991—2016年压力系统的预警值整体上呈现下降态势,驱动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系统的预警值总体上呈现递增趋势。(3)长期来看,系统压力是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今后调控的重点。1991—2016年系统压力的障碍度以年均7.57%的速度增加,而系统驱动力、状态、影响和响应的障碍度分别以年均0.34%,1.01%,100%和4.65%的速度下降。(4)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农作物受灾面积、农药使用强度、灾害指数、地膜使用强度、化肥使用强度和人口密度等。(5)按现状发展态势,灰色预测分析得出2018—2025年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值分别为0.697 0,0.730 1,0.765 3,0.802 8,0.842 5,0.884 6,0.929 2,0.976 3。[结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耕地生态安全在向较好的态势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江苏省3个地级市的6个县(市、区)的241个分散农户为样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影响分散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除家庭特征对分散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影响难以测度外,地域的差异性以及农药施用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外部培训、对粮食安全性的认识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对农药残留认知。因此,提高农户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效提升农户家庭总收入等,对规范农户农药施用行为、提升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知水平,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佛冈县的土地生态的实际状况,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及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该区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8—2008年佛冈县土地生态安全整体状况不断改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从1998年的0.2567增至2008年的0.5858,生态安全水平处在从"风险级"状态转向"比较安全"状态的过程;从相关性分析来看,响应指标对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提高起主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需要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使得土地生态环境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9.
以连云港市为研究区,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结合研究区现实情况,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最后依据综合指数法构建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2000—2015年的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结果表明,2000—2015年,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向好,下辖各区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空间差异性明显。2000—2005年,连云港市西部东海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改善明显,其土地安全等级由Ⅱ不安全级提升到Ⅳ良好级;2005—2010年,连云港市东部和南部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均有所提高;到2015年,连云港市大部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等级达到Ⅴ安全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农药施用与农业经济增长关联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控药减害增收"的目标提供借鉴。[方法]基于2005—2015年数据利用脱钩理论和对数平均分解指数法分解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伴生大量农药施用,仅少数省域表现出农药施用和农业经济增长扩张绝对脱钩的理想状态,东北西北部分省域农业经济增长则以更大幅度的农药投入增长为代价。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规模和技术进步效应是推动农药施用与农业经济增长脱钩的因素;东部地区种植规模变化、劳动力规模和技术进步因素均是推动农药施用和农业经济增长脱钩的因素;东北地区仅劳动力规模效应成为推动脱钩的力量。[结论]推动农药施用与农业经济增长脱钩需要强化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普及,完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支撑,推动农业病虫害监测预警,加大对环境友好型低污染农药和肥料的推广度;构建农户施药的多重约束机制,完善农业病虫灾害保险减少农户对生产过程的风险感知,发挥农业合作社对农户施药行为的规制作用,完善产品分级认证和安全准入制度;通过农地合理流转和农业机械化等方式集约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因地制宜推动农药施用与农业经济增长脱钩,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设计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