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目前国际通行的投资合作方式,BOT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政府在BOT项目中的地位的清晰界定,与吸引投资、加快我国基础建设密切相关。本文试以特殊经营权和政府保证为切入点,分析政府在BOT项目中的双重身份,并进一步说明如何科学地平衡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主要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与政府能力(特别是财政能力)之间的巨大缺口的考虑而引入BOT.但是,在应用BOT中我国政府政策的合理定位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通过合理的公共政策选择,推动制度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真正扮演特许权授予者、管制者、合作者和支持者、推动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国际BOT水电项目的 10个风险评价指标,运用熵权法定量确定指标权重,借鉴TOPSIS方法的思想,分别考察各项目与正、负理想方案间的关联程度并予以集成,构建基于熵权法和TOPSIS思想的灰色关联决策模型,对国际BOT水电项目投资风险进行评价。选取了5个典型的国际BOT项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客观有效地对国际BOT水电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国际BOT水电项目的风险指标中地质灾害风险、征地移民风险、施工风险和经济与合同风险的权重较大,而政府信用风险、基础设施风险对于都处于相对落后地区的项目影响较小。最后由灰色关联决策模型对5个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分析、排序。  相似文献   

4.
引入BOT模式解决黑龙江国有林区森工企业融资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黑龙江森工企业融资现状,指出了BOT模式在国有森工企业融资中应用可行性与必要性。研究结论:商品林项目能够与BOT模式对接、生态公益林项目能够与TOT模式对接;应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律,规范审批体系和运行机制,培养BOT专业运营人才为主要内容的BOT系列融资模式运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BOT投资项目财务管理特色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的缩写,它是政府吸引非官方资本加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投融资方式,其运行特征是:政府通过签订项目特许权经营协议授予非官方资本组建的投资机构(一般是项目公司)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将基础设施项日的建设和投产后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权转让给该投资机构,由其自行筹集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和经营,在特许经营期内非官方投资机构收回项目建设成本和取得合理利润,经营期满后将该基础设施移交给政府.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该方式是政府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缺口和提高项目运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BOT模式作为政府利用私营资本兴建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有效的融资和项目管理模式,因其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参与方多而存在着大量风险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结合层次分析方法,分析BOT项目风险的来源及其构成,进而对BOT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明安徽省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现状,论述农田水利工程的公共性与加强政府投资的联系,最后分析政府投资水利工程与以BOT市场融资相结合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农业机械化投资规模总量及其比重情况,利用回归拟合方法得出其符合指数增长模式,表明政府机械化投资每年增长速度较快以及与农户农业机械化投资之间的博弈。同时,本文以湖北省为例,从纵向和横向角度,运用信息熵理论开展政府农业机械化投资强度分析。由此,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坚持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执行相应的庇古政策和配套的产权政策,采取阶段性的扶持措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和政策引导作用,注重统筹兼顾特别是大力扶植丘陵山区等弱势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在国务院改革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的情况下,农发行运用一般BOT模式,适度支持与统筹城乡发展相匹配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既能为前期支持的城镇化建设项目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又能持续提升支农影响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项目BOT融资模式,是指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指定机构与借款人签订BOT合同,借款人取得特许经营权,向农发行融资,进行农村流通体系项目建设、经营和维护等,在规定的特许经营期内回收成本并获得合理回报用以偿还农发行贷款的模式。在国务院改革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剥离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  相似文献   

10.
国家储备林建设PPP模式引发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储备林建设过程中可以使用到的PPP模式:BOT模式、部分私有化模式、BT模式、PFI模式等进行介绍,针对国家储备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风险管理、收益分配、政府监管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德柱  李华 《水利经济》2010,28(2):45-47
针对水利工程水价核算采用按设计供水保证率法分摊同一工程、不同供水类别的成本费用存在的不足,提出用实际供水保证率取代设计值的水价核算方法,并以引滦枢纽工程为例,计算了该工程的实际供水保证率,分析了不同供水保证率对水价核算水平的影响,指出水管单位应开展实际供水保证率测定工作,从而使我国供水工程水价核算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基本水量对水费收入的影响,假定同一供水工程在基本水费固定的情况下,基本水量取小于、等于和大于临界点水量3种情况,组成3组两部制水价方案,并分别与单一制水价相比较,得到3组结论,提出对实际水价方案进行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居民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用定量方法,分析南京水资源费和自来水公司水价的上涨空间。结果表明,水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水资源费应是水价中最活跃的构成部分,在水价的上涨过程中应着重调整水资源费以促进节约水资源,而水价调整到自来水公司可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的水平即可。  相似文献   

14.
以聊城位山灌区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为例,研究了位山灌区应急调水的成功实践及其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制定跨流域调水管理的专门法规、建立应急调水经济补偿制度和建立水权市场,对稳定调水区水权和减少负面影响是必要的,并结合实际提出加强应急调水工程水权稳定性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水源地突发水污染政府应急预留水量需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水源地突发水污染事件频发。为应对紧急情况下的水资源非常规需求,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政府需要安排一部分应急预留水量。如何合理预测政府应急预留水量的规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案例推理技术的政府应急预留水量需求预测方法,具体思路是:借助于案例库,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众多影响水源地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因素中提取出两两不相关的因子,以此作为案例的特征属性,基于加权曼哈顿距离测算相似度,依此得到匹配案例,进而测算政府应急预留水量。以太湖流域常州地区水源地为例,进行政府预留水量需求量的预测与分析。该方法可以为政府应急预留水量的配置、储备等提供相关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6.
水利工程供水两部制水价基本水量确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建立科学、合理、公平且可行的两部制水价,为跨流域水利供水工程收费模式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支持,对关键参数基本水量的各种确定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应将财务盈亏平衡点法和图解与试算法结合使用,确定基本水量。  相似文献   

17.
张超  杨福喜 《水利经济》2007,25(5):25-26
探讨了不同水价机制下用水者的行为。认为提升水价和实行可交易水权两者均对用水者产生节水激励,但后者使用水者清楚地看到政府给予自己的补贴。补贴由隐性转为显性,能够给用水者提供更加积极而主动的节水激励。  相似文献   

18.
谢佩琳  徐慧 《水利经济》2018,36(3):70-73
基于水文化与水景观的对应关系,将水文化理念引入城市水景观营造中。通过对新时期水文化"五性"内涵的解析,分析现代水景观营造的典型误区,总结出能够展现当地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凸显城市品牌的水景观营造五大思路。在此基础上分析江阴市"八里沿江、十里运河"水景观规划实例的优势及不足,旨在为未来城市水景观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资源价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雄伟  周芬  郭磊  舒全英 《水利经济》2010,28(3):9-11,74
针对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受水区为使用调水区的水资源支付资源水价的现实,提出了跨流域调水工程水资源价值计算的3种方法:替代工程法、支付意愿法、效益分摊系数法,并以某跨流域调水工程为例,阐述了利用这3种方法计算水资源价值的原理及过程,旨在为确定类似工程的水资源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PPP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渐突出的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水价的杠杆作用是调节政府供水经营者用水户三方利益的重要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有利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保障用水户用水需求。在通过PPP物有所值评定测算的前提下,既充分考虑用水户的支付意愿和承受能力,又考虑供水经营者的成本补偿和合理收益,探究目前中国PPP模式下水利工程的水价核算情况。目前中国PPP模式下供水价格机制有所创新,但动态调整机制尚有不足。价格听证制度不断完善但公众参与程度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