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圈地运动”式的企业并购,中国啤酒企业的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自1993年香港华润创业携手国际啤酒巨头SAB介入啤酒业务以来,华润雪花旗下的啤酒企业已近40家,总产能达560万吨。这个产能甚至超过了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但问题是,华润雪花怎么“消化”好这些被并购的啤酒企业,将这些企业生产、销售  相似文献   

2.
《电子外贸》2005,(5):14-16
以资本为纽带,将中国啤酒市场的主流厂商以及近年来进入中国的外资啤酒巨头进行划分,归纳出中国啤酒行业九大“啤系”。可以预见,伴随未来几年中国啤酒行业并购整合的进一步升级,这些出身名门的“啤酒贵族”将成为引领行业的生力军.中国啤市“整合终结者”亦将从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几大啤酒品牌的跑马圈地以及跨国啤酒巨头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中国啤酒市场可谓是硝烟弥漫。随着国内啤酒业几大巨头的整合力度日益加大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啤酒业的“洗牌”运动十分明显,国内啤酒厂数量从以前的上千家迅速下降到了不到400家,其中剩下的大多也是举步维艰、引不起买家兴趣的小厂。青啤、华润和燕京三大巨头三分天下的格局渐渐明朗,尤其在当前外资大举杀入的情况下,大联合、大并购将成为中国啤酒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世纪交替时期,青岛啤酒利用国内啤酒行业整合的时机,在品牌的带动下,实施"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战略,扩大了公司规模,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并购动因、并购策略以及并购后的整合等方面分析了青岛啤酒的并购,最后根据近年来青啤的几个财务指标分析其并购后的绩效。  相似文献   

5.
1993年.香港华润创业集团.尤如一匹腾空而出的黑马.突然携手国际啤酒巨头南非SAB闪电进入中国啤酒市场.开始在中国进行圈地运动式的并购.大跃进式的狂飙.转眼之间.华润啤酒集团(以下简称华润雪花)的规模得到了空前飞速的提高。时下华润雪花旗下的啤酒企业已有近40家.啤酒总产能达560万吨。2003年雪花单品牌啤酒的销量超过了80万吨,2004年突破110万吨.2005年更是达到了158万吨的销量.2006年有望突破200万吨.而目前国内市场上销量超过百万吨仅有青岛,燕京、雪花。华润雪花以十年左右时间完成其它中国啤酒巨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霸业.堪称是中国啤酒业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青岛啤酒的财务报表的分析,从财务策略的角度研究青岛啤酒的并购策略,通过对青岛啤酒并购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认为企业并购不能盲目求大,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整合关系到整个并购的成败。  相似文献   

7.
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啤酒行业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啤酒并购热潮,华润、青岛、燕京等国内啤酒巨头经过大规模的并购,基本上完成了对全国重点市场的布局,但企业并购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对于未来的扩张方式,金志国称:“青岛啤酒不放弃收购,但只有十万吨以上、副省级以上的大厂才会进入我的视野。”同时他认为现在自建厂的门槛越来越低,相对并购存在的诸多隐性成本来讲,选择自建厂将成为潮流。  相似文献   

8.
2004年回顾:中国啤酒的分水岭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2004年的中国啤酒,“平淡”可能是最合适的。中国啤酒在经历三大巨头(青岛、燕京、华润)大规模抢滩式并购之后,2004年既没有发生青岛华南事业部高歌猛进的市场大战,也没有发生此起彼伏式的圈地竞赛。然而,从任何角度看,2004年都会成为中国啤酒的分水岭。在2004年,以下三种市场格局的形成,预示着中国啤酒的竞争即将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雪球式滚动,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今年,可称得上零售市场是“烽火连天,诸侯并起”。先是奥运前期,由奶业巨头蒙牛、伊力之间的一场“楚汉争霸”,让人们还意犹未尽,接着啤酒市场由燕京、青岛、蓝带目不暇接地联袂上演了一场的零售版的“三国演义”。“树欲静而风不止”,啤酒市场的硝烟仍在弥漫,饮料市场又爆发了“汇源并购事件”,  相似文献   

10.
刘会民 《糖烟酒周刊》2004,(50):A043-A045
2004年啤酒行业进入了后并购l时代。一方面。国内啤酒第一军团的青岛、燕京、华润基本上完成了对国内市场的布局,开始对所并购企业的整合,苦练内功,锤炼新的增长方式。另一方面二三啤酒军团表现活跃,紧锣密鼓地进行并购,使得区域性市场啤酒品牌数量增多,未来啤酒市场充满了变数,竞争也更为激烈。  相似文献   

11.
武刚 《糖烟酒周刊》2005,(8):A014-A014
2004年啤酒行业掀起了整合热潮,几大啤酒巨头纷纷在全国各地兼并、入股、建厂,形成我国啤酒业青岛、华润、燕京三足鼎立的局面。北京啤酒的消费量巨大。这也是啤酒企业对北京市场觊觎的原因之一,青啤是趁并购之际。顺势进入北京市场,以对内部资源进行消化、转移。  相似文献   

12.
英年早逝的青岛啤酒前董事长彭作义先生在数年前曾经说,中国的啤酒业是"前有狼,后有虎,中间一群小老鼠,打完老鼠打老虎"。上世纪90年代发动的中国啤酒业兼并整合战。使得在短短十数年内,曾经遍布全国的各自为战大大小小数千家啤酒企业整合到不足百家!大多曾经叱咤风云、雄霸一方的品牌大多已被燕京、青岛、华润三大巨头纳入麾下。余者或与外强联姻,或被市场淘汰!或以攻代守、积极扩张、顽强自保。中国啤酒业大局已定,从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时期已经进入打劫、收宫阶段。主导这场整合的三大啤酒集团兼并扩张轨迹各不相同,却有着共同的指向——南下! 广东、作为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啤酒的产量仅占全国的6.1%,利润占全国啤酒行业利润总额的四分之一,名列全国第一。无疑是所有有实力的啤酒品牌的必争之地! 所以,啤酒业内甚至有这样的说法: 得华南者,得啤酒天下!  相似文献   

13.
李光斗 《糖烟酒周刊》2005,(20):B014-B015
纵观中国的啤酒市场,青岛、雪花、燕京、珠江等本土强势品牌在资本并购的基础上,取得了规模和竞争力的极大提升,促进了在全国市场和区域市场的竞争力:而进入中国的世界级啤酒巨头,像INTREBREW、美国A&B、南非SAB、英国纽卡斯尔、日本朝日……,也持资金与品牌在中国的啤酒市场中频繁运作、划分势力,在这块儿已经硝烟弥漫的土地上演绎着中国啤酒市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争。  相似文献   

14.
8月上旬,中国三大啤酒生产商之一的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燕啤)出资人民币3.6亿元(1美元=人民币 8.28元)收购了福建省惠泉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泉啤酒)38.15%的股权,这是该公司所进行的一系列并购交易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华夏证券有限公司分析师邱黎强发表报告指出,此次收购意味著啤酒行业的整合思路开始出新。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经济冬天面前,是无奈的躲藏,还是积极发现和寻找机会?显然,有眼光和有胆识的企业会选择后者。就在这个别样的冬天和临近岁末之时,本月9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朝日啤酒伊藤忠(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啤酒集团3家国内外知名啤酒企业,联合上演了一幕贺岁剧,过瘾之余,更多的是给人以信心和启迪。记者赶往烟台了解到,这次三方共同签署的协议是,由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朝日啤酒伊藤忠(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啤酒集团,共同组建烟台啤酒青岛朝日有限公司。朝日啤酒株式会社与烟台啤酒集团将分别向青岛啤酒转让各自持有的2%和37%的股份,从而使三方对烟台啤酒的控股比例变更为:朝日啤酒51%,青岛啤酒39%,烟台啤酒10%。对于此次合作,各方的综合评价是,由此实现了通过资本运营平台的合作联盟撬动供应链的协同共赢,开创了中国啤酒与外资啤酒合作的新模式。除此之外,笔者还有自己的另外感受,相对于以往国内啤酒龙头青岛啤酒的并购与合作区域而言,青啤此次与烟台啤酒深度合作突出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过多年整合与扩张并举的青岛啤酒,越加重视其合作伙伴的资产优良性,而非简单的拿来主义;二是早已有之的青啤与烟啤合作还说明,长期的青烟威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啤酒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尤其在加入WTO以后,众啤酒品牌更是大举发动行销攻势,包括内地啤酒名牌青岛、燕京等都在台湾正式上市,青岛啤酒在上市初期更是一举拿下2002年6月销售排行第六名。高知名度,高档形象品牌的喜力(Heineken在台湾称海尼根)啤酒,似乎也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这个暑期"热力逼人"。 Heineken,这个夏天如何唱响属于自己的旋律呢?  相似文献   

17.
周晨 《商》2013,(24):91-92
青岛啤酒利用其在国内啤酒行业高人一等的企业文化和知识资本优势,在品牌的带动下,实施"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的战略,扩大了公司规模,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青岛啤酒的并购和整合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卓越的知识资本与目标企业有机的融合了起来。  相似文献   

18.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正像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末期,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啤酒行业正在演绎着一场并购整合的精彩大戏,跌宕起伏的情节一步步将竞争的主题推向高潮。但不少企业还是避免了被兼并的命运,取得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啤酒企业并购浪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而汹涌澎湃。中国啤酒引进外资最早是在1984年,在江苏成立中外合资江苏三得利啤酒有限公司,这是外资进入中国啤酒产业的序曲。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喜力、生力、科罗娜等世界啤酒巨头陆续来中国市场报到。1995年5月,英国巴斯啤酒集团联姻吉林金士佰,随后,世界第一大啤酒商AB  相似文献   

20.
韩晓娥 《商》2013,(12):70-70
青岛啤酒是中国啤酒市场巨头之一,其品牌战略值得研究学习。本文从青岛啤酒的内外部环境、战略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其多品牌营销模式的优势与劣势,为青岛啤酒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