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时,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产生了侠义公案小说,并发展达到了繁荣。尽管文学史上多认为侠义公案小说“文意具拙”,但作为一种文学类型,能够形成发展并达到繁荣,必有其合理性的历史渊源及现实基础,同时又和读者大众的接受心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孔瑶瑶 《新智慧》2007,(7):60-60
在Shoe IQ网站上,有人贴出“你的男友是什么类型的鞋”的帖子,其内容出自一部名为《完美的鞋》的小说,小说主人公秉承了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的择偶观,用鞋子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男人作了一番私密而又妙趣横生的解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冯沅君的小说往往表现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顾虑重重,歌颂母爱而又怀疑母爱的纯洁性。她凭着自己对社会、人生问题的独特感受,借助小说表现了“五四”青年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女性面对新思想与旧传统的艰难选择,及其在新旧冲突中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是“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走出封建家门而又徘徊于家门内外的勇敢而又脆弱的‘五四’女儿们的心理写照”,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相似文献   

4.
自我表现小说与新感受派小说都注重写心理,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同,本文从它们产生的条件及艺术追求两方面具体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刘醒龙的小说《分享艰难》和他的其它小说一样闪耀着一种精神光芒,小说以一个作家、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通过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转型时期当与民众分享艰难的问题。表现了对社会时代问题的关注,同时又以正视现实的眼光.表达了这种分享艰难的艰难。  相似文献   

6.
困境,是余华的小说《兄弟》中主人公无法逃脱的际遇。已有论者意识到两大话语系统在小说中的运用,本文不再关注小说话语层面的外部特征,而是试图揭示小说话语如何进入小说的内核。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作者借由狂欢话语而进行欲望的表达和生存状态的揭示,又借由概念化话语消解抗争的意义,是这部小说成为文化寓言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近代小说在文体上破体与创体并存,不少作品不符合古代、现代和外国小说的文体规范,是破体。有些作品的破体是作者为了某种传播意图而故意造成的,有明显的文体创造意识,可视为创体。近代小说破体与创体的原因,一是我国固有小说文体的庞杂,二是当时对小说文体的理论探讨比较薄弱,三是为了各种各样的传播意图,而后者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农民落后性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尽管作家不想把这种落后夸大,并在小说结尾展示了农民走向真正觉悟的前景。但小说对农民的“变天”思想、私有观念、伦理观念等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的“劣根性”的真实表现,使得小说获得了较高的认识价值;而对这些“劣根性”进行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等却被作家有意无意地简单化了,这又使这篇小说带上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从而冲淡了其文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台湾本土作家白先勇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根基,而且具备世界高层次文学的丰厚素养和广阔的艺术视野。这使他的作品广收博采、融会中西,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认识价值,又具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也就是小说内容主体与小说技巧形式合而为一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翘楚,虽多“丛残小语”,却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故事类型,为后世志怪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即以《搜神记》中的报恩故事为中心,探析故事中的报恩主角、报恩方式及其这一主题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近代小说著译并行的现象是由近代传播特别是近代传播观念决定的.多数作者兼为传播者,使其在时间上、职责上以译为便,其为改革而传播西学的大旨,更使译事大兴,而国中材料不可入小说又使其难为无米之炊.特定的受众对此也有制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郁达夫小说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私小说”之间的关系。由于生活时代、个人遭遇、本身气质、学习环境与“五四”文学革命等原因,郁达夫接受了日本“私小说”。它具体表现在汲取“私小说”以身边事为题材,艺术地再现自我,具有强烈的“自叙”色彩;不着眼于外部事件的描写,而重在刻画心境,具有强烈的抒情格调。但两者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日本“私小说”回避现实矛盾、脱离社会生活,而郁达夫小说中个人痛苦的诉说,概括了社会的痛苦,他加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大合唱。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小说如果从魏晋时的笔记小说算起,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燕尾服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国小说由简约而丰富,由幼稚而成就熟。这种演进轨迹,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去认识,诸如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形式的完善以及作者创作意识对作品的影响等等。从语言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这种演进轨迹也是很明显的,这就是小说的发展与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完善与丰富是同步的;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由概括单一到具体完备的过程也正反映了小说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家,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她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有很大影响。本文对伍尔芙的生平进行了介绍,并对意识流小说理论及伍尔荚的意识流小说和女性主义小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的代表作<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么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使这篇小说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的光辉里程碑式的杰作.随着历史车轮的向前,新的"阿Q"又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16.
清代作家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歧路灯》问世以来,读者反映不佳,评论界争议很大。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对小说功能的认识出现了错误,他认为小说只是教导人的手段,其他因素无关紧要。这种艺术上的走入歧路使其作品缺乏应有的艺术情趣,束缚了小说的文学灵性,使《歧路灯》失去了在明清小说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弗吉尼亚&#183;伍尔芙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家,原名弗吉尼亚&#183;斯蒂芬,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两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她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有很大影响。本文对伍尔芙的生平进行了介绍,并对意识流小说理论及伍尔荚的意识流小说和女性主义小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了犹未了》这部著作以思辨语言见长。该书植根于现实,同时又批判现实,其中许多哲理性的辩论令人深思。这部小说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从传播学角度考察,其传播意图在于启迪大众思维、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9.
流浪汉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流浪汉小说的经典代表作,它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哈克与逃跑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经历,以孩子的所见所闻来揭示一个客观真实的现实世界,强烈批判了种族主义制度。本文拟将其主题与流浪汉小说这一创作风格结合进行分析,为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王蒙近期小说的荒诞性特征是建筑在现实主义这块基石上的,体现的是“寓庄于谐,心虑思远”的现实主义风格,通过对小说荒诞性产生的根源,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主旨多义性内涵等三个方面分析,明确了王蒙这次的迥变,仍然是沿着现实主义道路进行探索,代表当代中国小说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