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浪汉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形式.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流浪汉小说的经典代表作,它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哈克与逃跑黑奴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经历,以孩子的所见所闻来揭示一个客观真实的现实世界,强烈批判了种族主义制度.本文拟将其主题与流浪汉小说这一创作风格结合进行分析,为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许多评论家和读者推崇《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一部成长小说,但文章从哈克贝利·芬身份的迷失和道德成长的静止角度入手,探究哈克的不成熟性,而将哈克的角色固定在长不大的小孩折射了马克·吐温对当时物化的美国社会的严厉批判。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描述了渴望自由的哈克与黑人伙伴吉姆沿密西西比河历险而获得成长的经历。旅程中,哈克因为该不该揭发逃跑的吉姆而处于矛盾中。最终,他的善良的本性占了上风,选择了保护吉姆。论文从哈克的出走的动机、困惑、引路人、认识等方面分析了哈克从对黑人的歧视到与吉姆交朋友,并下定决心保护吉姆的转变,从天真到认识社会现实的改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他只有初中化,但凭着一股子狠劲,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公司,几年的打拼,积攒了近20万元的资产,亲朋邻里都夸他是一个能人。然而,一次不慎的投资,让他的公司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并欠下近20万元的债务。妻子离他而去,法院查封了他的公司,并将他惟一的一套住房没收。他成了一个流浪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方方的中篇小说《树树皆秋色》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可以从小说的结构分析看到一个情感错位与失败的悲剧,并揭示其深层意蕴。小说的表层主线是一个错位的情感故事,小说的表层副线展现了理想主叉者在世俗社会的溃败与逃离,小说的深层结构所内涵的文本间性中的意蕴正在于通过知识分子那种不苟同于世俗的孤独,来展示知识分子所面对的亘古不变的情感困惑。  相似文献   

6.
镇店之宝     
饭店就要关门的时候,一个背着大包的流浪汉推门进来了。服务员赶紧过去拦住他,说要打烊了。那人不理,一把推开服务员,把脏兮兮的大提包往桌上一放,一屁股坐在座位上,大声说:“快上菜,拣好的上!”  相似文献   

7.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呈现了密西西比河沿岸乡镇市民荒诞的生活百态。主人公哈克自由地选择并追求刺激、冒险的生活,始终执着于纯真、乐观的人生态度,昭示了马克·吐温对生存的思索以及他对荒谬世界之人生出路的探求。  相似文献   

8.
《赫索格》是美国当代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这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64年.索尔·贝娄是一位长于思辨的作家,在这部作品中,贝娄塑造了经典的精神流浪汉模式的人物形象.贝娄以精妙的写作技巧,大量使用书信体的手法将他的哲学思想和对历史文化问题的反思向读者娓娓道来.1965年小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时代杂志将其列为100...  相似文献   

9.
一个是革命时代的幸运儿,一个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宠儿,一个是市场经济时代的新人,三个人,三种身份,透视三类人生,演绎一段历史。小说《金奴》正是这样的一种寓言式小说,刻划现实生活最底层人群的深人性。  相似文献   

10.
金庸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本土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光大。金庸以他的15部小说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确处理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人类、超现实与现实这三种关系,努力追求诗意人生、理想境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的中华,也提供了一个精神的中华,这形二实一的中华凝聚着世间难以匹敌的美,既是他笔下的,更是他心中的。金庸是当得起“创造者”的称号的,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更新的中华。  相似文献   

11.
刘醒龙的小说《分享艰难》和他的其它小说一样闪耀着一种精神光芒,小说以一个作家、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通过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转型时期当与民众分享艰难的问题。表现了对社会时代问题的关注,同时又以正视现实的眼光.表达了这种分享艰难的艰难。  相似文献   

12.
他只有初中文化,但凭着一股子狠劲,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公司,几年的打拼,积攒了近20万元的资产,亲朋邻里都夸他是一个能人。然而,一次不慎的投资,让他的公司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并欠下近20万元的债务。妻子离他而去,法院查封了他的公司,并将他惟一的一套住房没收。他成了一个流浪汉。  相似文献   

13.
媚俗是理解昆德拉小说的一个关键词,昆德拉的每一部小说都可以看作是媚俗的变奏曲。昆德拉的媚俗观与昆德拉倡导的“小说是研究存在”的小说观是一致的,媚俗是“存在”又一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囚鸟》通过一个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共同组成的世界,对20世纪以来的美国历史进行了反思,形成了一个新历史主义小说文本,揭露了美国政治“制度化暴力”的本质和“自由企业制度”经济体制的弊端。在主题思想上的这种向新历史主义的回归以及它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所体现出的纯熟的后现代主义技巧,是对沉迷于文字游戏本身的后现代小说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5.
近代小说在文体上破体与创体并存,不少作品不符合古代、现代和外国小说的文体规范,是破体。有些作品的破体是作者为了某种传播意图而故意造成的,有明显的文体创造意识,可视为创体。近代小说破体与创体的原因,一是我国固有小说文体的庞杂,二是当时对小说文体的理论探讨比较薄弱,三是为了各种各样的传播意图,而后者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多个中文译本中,都将"gentleman"直译为绅士,其实英语中的"gentleman"和汉语中的绅士存在着概念和内涵意义上的差异,简单的直译会造成文化误读,最终引起交际障碍,可以采取"直译+注释"的翻译补偿手段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以西例律我国小说”是清末民初我国小说界的一种流行的小说批评观念与方法,它是用西方的标准来评价和界定我国小说,这不但反映出一个转型的时代的独特的小说观,而且让我们对透视小说批评如何在学理与实践、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寻找自己的立足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本文试图解析这一现象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试图阐明由当时学人的自觉而开放的中西比较观念开创出的动态而巨大的理论空间对当代小说文体理论研究的重要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重要作品,文字清新,视角自然而独特,体现着美国传统文学的最本质特征。而另一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的著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却用荒诞、扭曲的笔调来描述故事,最能体现美国现代文学特征,它有着与美国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艺术特征。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到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正是美国文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席勒以为暴力是一种毁灭人性的力量,人性与暴力不相容,卡夫卡在他的小说《在流放地》指出,极权加技术使人丧失人性。纳粹集中营和卡夫卡笔下的流放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在凯尔泰斯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中,集中营里的囚犯却没有丧失人性,他们用各种类型的“固执”,使自己作为人活下去。“固执”是他们对集中营的一种反抗,反抗暴力对人和人性的摧残,同时也证明他们是人,并具有人性。人性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这是小说想表达的一个思想。  相似文献   

20.
现代小说注重叙述,而相对降低了对所叙述内容的重视。这对于20世纪80.90年代登上中国文坛的先锋作家们来说,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的意义。在他们的视角里,小说的叙事远远比故事更重要。这一点。在先锋小说作家格非的创作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由谁来叙事以及故事怎样被叙述,效果是很不同的。同样的一个故事从不同的叙事角度或者不同的叙述语气讲述,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在格非的小说中,叙事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