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深层改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机制1、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从部分城市(深圳、广州、抚顺、重庆等)率先起步至今不过五、六年,但进展比较快。近年的治理整顿亦未停顿这方面的改革;而是在不断深化。国务院1988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标志着我国从法律上结束了城市土地无偿无限期使用的历史时期,转轨至有偿有限期使用的历史时期。根据这一条例,凡使用属于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的土地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城市土地使用者,都有依法交纳土地使用税的义务。条例规定了大、  相似文献   

2.
秦颖 《上海国资》2010,(6):62-63
上海的国有企业正在迎接一场土地管理的大考。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国资委启动了国有企业土地监管情况的专项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全市51家出资单位及其下属4391家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土地的面积、性质、位置、使用状况等情况  相似文献   

3.
李仙 《科学决策》2005,(8):45-47
西方国家在城市土地经营管理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城市土地以民间私有为主,但土地的使用类型则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方案的规定,要遵循土地开发指标的限制。二是城市公有土地皆用于非赢利的公共目的,公有土地的征用必须按照建设标准进行,并需按市场价格给予土地所有者补偿。三是政府主要负责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具有广泛的市民参与性,城市议会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和监督的主体,确保了土地用途管制不会因城市行政主管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我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从社会收益、社会成本以及两者的综合角度分析可知,上海的整体投资效率、产业结构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均优干天津。天津的城市扩张速度高于上海,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和基础。作为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使用价值的长期性,客观地决定了城市土地的配量和使用必须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力求达到优化配置、地尽其用的要求。因此,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资产经营●大连市西岗区计经委主任周善和城市土地是城市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载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土地作为一种资产,对城市企业搬迁改造具有重要意义。一、城市土地经营的必然性城市土地经营问题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香港的土地面积只有1071平方公里,其中能够作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用的土地不到30%。但是,这块“弹丸之地”,不但容纳了近600万居民,而且是主要的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旅游胜地,可想而知,香港是当今世界土地供应最紧张的城市之一。然而,由于制定和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因而比较好地解决了土地的供应问题和土地管理问题。可以说,香港的土地管理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地土地管理制度中较为成功的一例。  相似文献   

8.
王文娟 《魅力中国》2014,(24):10-11
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资源是城镇化发展的载体。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即保障城市发展土地需求,又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土地需求,即符合国家土地整体规划,又符合城镇化的土地规划,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今天,如何进一步保障土地资源使用,对促进西部地区城镇化快速合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推行地土收购储备制度被视为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之后,土地使用制度的又一重大改革。自从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和允许土地使用权转让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市场迅速发展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0.
刘晓英  南灵 《特区经济》2005,(11):86-87
一、城市土地隐形市场存在的原因分析 1.城市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是“土地隐形市场”存在的客观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各项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城市的用地需求迅速扩大。但是,我国可供利用的土地面积却急剧减少,在这种情况之下,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利益逐步独立化的企业或使用国有土地的个人,也有把各年闲置或滞存的国有土地转让出来,以此获取土地经济价值的愿望;另一方面,当急需用地的单位或个人无法通过正常供地渠道取得土地使用权时,就只能转向隐形市场以满足用地需求。因此,城市土地供求矛盾是土地隐形市场存在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1.
毕博 《首都经济》2006,(6):58-61
北京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到2000年,主要是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以生地协议出让为主:第二个阶段是从2000年到2004年8月31日,期间主要推行经营型用地“招拍挂”,形成了经营型土地“招拍挂”和协议出让并存的局面:自2004年8月31日起,经营性土地全部实现“招拍挂”,市场配置资源的目标正逐步达到。  相似文献   

12.
赵金云 《发展》2004,(2):41-41
近年来,各地通过土地有偿使用为城市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积累了大量资金的事实,充分体现了加强城市土地经营的重要性。但一些地方在经营土地、城市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片面地扩大土地供应、不受节制地搞房地产、“形象工程”和重复建设,过多占用土地资源建别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规范土地市场的发展战略高度,强调指出规范土地市场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城市土地作为城市经济运行的载体,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经营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持基础。规范土地市场运行秩序,运营好巨额的土地资产,才能科学、高效、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整体效益,加快实施以土地“经营城市”的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文章有针对性地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应对加入WTO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自2002年开始,我市经营型用地的供地体制由协议出让转变为公开出让,土地供应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近三年的运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已经深入人心。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在显化资产。对国有资产保值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了制止土地非法交易,减少土地投机。建立公开、公平土地市场的重要手段。这一体制让开发商拿地放心,让消费者住房放心。  相似文献   

15.
在上海的征地制度中实际上采用了“谁用了谁负责安置”的原则,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单位安置办法的弊端日益呈现出来。土地换保障是问题的一种解决之道,具体有以下几种办法:建立土地银行或土地托管运作机构,通过土地的滚动开发所得收益补偿农民;通过商业保险公司实施的土地换保障,通过土地折算转换为部分社会保障,将征地农民纳入到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或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征地建设项目,以股东的身份获得收益或补偿。  相似文献   

16.
上海已经进入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并道发展和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必然涉及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其间尤其是涉及不同权利主体的利益分配的问题。本文以城市化中的失地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的土地权益受损的热点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基于目前农村耕地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从涉土法律的突破性地方立法、土地开发的管理机制、建立相关的非政府机构、实施土地的质量和地租评估、真正保障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目的是为解决上海的"三农"问题寻求破解之道;为上海建设和谐社会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7.
土地使用制与可持续土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研究土地使用制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必要性,分析了几种重要的土地使用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提出与构建了可持续上适应的土地使用制。  相似文献   

18.
《东北之窗》2010,(9):44-44
上海是一个有围海造地传统的城市,1949年以后,上海已陆续围垦滩涂936平方公里,使上海的土地面积扩大了14%.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土地对城市建设的贡献额和促进度日益提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和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城市建设载体——土地的资产性能,更多地集聚城市建设资金,必将促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相似文献   

20.
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战略性问题。当前宁波土地资源尚处在低度利用向适度利用迈进阶段,土地集约利用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要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土地使用制度、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拓展土地使用空间等方面入手,近期逐步缓解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保证关系宁波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用地,长远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