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的传播发展越来越快。20世纪60年代有9个国家创建了存款保险制度;70年代增加了7个国家;80年代,频繁爆发的银行危机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存款保险之列,10年间有1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90年代,由于银行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银行问题继续恶化,约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在该时期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2.
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各国银行监管效果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涛 《上海金融》2004,(4):26-29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金融自由化进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经济转轨国家都经历了严重的银行业危机,于是各国在预防和处理银行危机时采用了大量的监管措施.本文检验了各国银行监管措施对于预防银行危机的效果,认为只有与市场化进程兼容的银行监管措施才能真正防范金融体系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危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频繁发生,金融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并对国民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从而使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金融安全网特别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和存在,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被严重的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所困扰。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130多个国家的银行业都相继出现过不良资产风险问题。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  相似文献   

5.
银行业管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控制系统性银行危机.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行危机不断,不仅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经历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厉的银行危机.本研究从银行业管制的实践出发,对银行业管制的基本措施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回顾与总结.研究表明监管者构建安全网络以控制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实践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而旨在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特许权价值、巴塞尔协议提倡的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等措施也只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一定程度上达到效果.  相似文献   

6.
自1933年美国首次使用存款保险制度以来,该制度很快风靡全世界。20世纪60年代有8个国家创建了存款保险制度,70年代增加了9个,80年代频繁爆发的银行危机促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存款保险的行列中来,10年间就有19个经济体建立了该制度。90年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银行问题继续恶化,共有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该制度,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截至2011年底,全球已有ll1个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见,存款保险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支持,而我国目前仍然徘徊在隐性保险制度上。在隐性保险制度下,我国商业银行就像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一切由政府兜底,呈现出“银行亏损、政府买单”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以来各种危机持续不断,无论是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饱受危机的危害。本文就21世纪之后发生的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的成因进行研究,通过对已发生危机成因的回顾,发现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及货币危机成因存在着共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130多个国家(几乎占国际基金组织成员国的3/4)均经历了银行业的严重危机.在我国,虽然还没有明显的金融危机发生和大规模的银行破产倒闭现象,然而金融业特别是作为我国金融业主体和基础的银行不安全因素却大量存在,经营风险正在逐步由隐性转向显性,直接威胁着我国银行体系甚至整个金融体系与经济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这本书主要针对的是国际金融机构的一个观点,即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引进外国股权资本既可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David Woodward认为,这种主张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大量引进外国投资将会加大一国出现金融危机的风险。为此,Woodward将20世纪70年代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辛迪加贷款的迅速增加(这导致了随后的债务危机),和20世纪90年代的股权投资浪潮进行了一次对照分析,并认为,后者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最新研究清楚地表明,银行业的兴衰关系全社会各界人士的福利.特别是当银行倒闭的时候,的确,80年代至90年代的发展中国家银行危机所带来的财政损失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迅猛增长,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增大,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和大合银行倒闭一系列银行危机.银行危机的爆发使各国银行监管机构意识到,银行依赖政府监管部门的保护和约束获得生存的权利和竞争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改善和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成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国内银行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银行国际化历史来看.世界跨国银行先后出现了三次大的全球化浪潮。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30年代,以英国银行为主.扩张区域以殖民地国家为主,属殖民帝国银行的全球化,跨国银行被称为殖民银行:第二次浪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结束于80年代,以美国和日本银行为主,扩张区域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是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全球化;第三次浪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西班牙等欧洲银行为主.扩张区域集中于拉美、中东欧等新兴经济区,同时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也积极对外扩张.形成多元化竞争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当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诸多银行危机,经分析认为,它除了银行的管理监管存在问题以外,银行内控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或现有内控制度执行不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在我国仍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存在着一些缺陷。一、当  相似文献   

14.
银行业危机:金融泡沫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业危机爆发越显频繁。然而,通过对银行业危机内部形成机理分析可以发现,银行业危机的爆发其实是伴随着金融泡沫的形成与破灭这一过程的。在金融泡沫的形成过程中,银行往往会给一些高风险行业发放贷款,从而增加银行经营风险;而在金融泡沫破灭之后,这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银行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从而使银行业危机最终爆发。因此,我国应尽快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完善银行微观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5.
国际上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和存在,在国际是较普遍的现象,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被严惩的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所困扰。目前,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也较为严重,已成为我国金融深化改革的障碍。考察国际上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做法,借鉴其有益经验,对解决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陶长高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6):55-60,6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业危机爆发越显频繁。然而,通过对银行业危机内部形成机理分析可以发现,银行业危机的爆发其实是伴随着金融泡沫的形成与破灭这一过程的。在金融泡沫的形成过程中,银行往往会给一些高风险行业发放贷款,从而增加银行经营风险;而在金融泡沫破灭之后,这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银行产生大量的不良贷款,从而使银行业危机最终爆发。因此,我国应尽快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完善银行微观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王宇 《中国金融》2005,(17):58-59
20世纪80年代中期,芬兰在钉住汇率制度下,全面开放了国内资本市场,外资的过度流入造成商业银行信用膨胀,最后酿成银行危机。银行危机造成了芬兰马克的贬值压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银行业放松地域管制的经验及其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晓兰 《浙江金融》2005,(10):34-36
20世纪初起,特别是在70年代以后,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力下,放松银行地域管制的改革逐步推进.我们可以将放松地域管制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银行以连锁银行或者银行控股公司的形式绕过地域限制的相关监管实现跨地域经营;第二个阶段是银行通过收购和兼并的方式,在州内建立分支行;第三个阶段是银行通过直接建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实现跨州经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迅猛增长,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增大,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的爆发使各国银行监管机构意识到,银行依赖政府监管部门的保护和约束获得生存的权利和竞争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改善和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成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银行业存在大量不安全因素会引发各种风险.内部管理不善和内部控制不力是这些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商业银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迅猛增长,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增大,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和大合银行倒闭一系列银行危机。银行危机的爆发使各国银行监管机构意识到,银行依赖政府监管部门的保护和约束获得生存的权利和竞争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改善和加强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