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认为归属感关键是给员工的一种感受,而不再是公司的一个感受。对于公司来说,怎么样的员工是有归属感的员工?对于员工而言,员工应该能够认同公司的目标,能够遵守公司的一些要求,又能够积极地为公司努力工作。同时,我们也认为新生代员工更注重自己的感受,他们如果能够和这个企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网络的理想之一是让不同的网站可以沟通、对话,有一张“网络单一身份证”,让你在不同的网站中只要输入一次个人资料即可通行无阻,这是一种理想的认证方式,这种认证方式之所以可行,是因为这些网站都采用了“通用档案资料”。目前XML(可延伸式标式语言)提供了不同网站直接对话的功能,对于使用者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你无须在每个XML网站留下资料,你只要告诉它,我授权你到某个地方去拿我的资料表即可。例如:若公司已经将员工的资料建立了文件,如果它为员工申请了公司购物卡,它只需将整批资料以XML的形式提供给这个购物网站即…  相似文献   

3.
国库集中收付,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者或用款单位的一项国库管理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变以往财政性资金主要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分散进行缴库和拨付的方式,有利于财政性资金规定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规范运作,有利于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过程的有效监督,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用款及时,解决了财政性资金截留、挤占、挪用。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财政资金层层支付的方式不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将财政资金以直接支付或者财政授权支付的方式直接打入收款人或者收款单位的账户。而且,在以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拨付财政资金时,一般也只限于小额开支。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入。这种支付的优越性逐渐凸显。但是,由于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涉及层面广、技术要求高、配套措施复杂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欣喜于改革成效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国库集中支竹潜在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5.
其实这个思路也不算是很新了,就是利用一间海外公司来进行你的外贸操作,可能很多人都已经了解甚至已使用了该操作模式。现在我为大家总结一下该操作模式的流程及优势,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外汇往来(1)注册海外公司可以开立境外账户及国内离岸外汇账户。可方便外汇往来、避免外汇损失,在资金方面不会受制于进出口代理公司;(2)进口时,有时国内外汇存储比例不够,需购汇。若出口通过海外公司收汇,便会有一定外汇保存比例,也就  相似文献   

6.
王善臣 《消费导刊》2012,(9):40-41,95
员工创新行为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心理账户理论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动机因素,认为应运用心理账户理论,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强化员工的创新动机,激励员工的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7.
香港S公司是A公司于1992年9月10日借用当时在册的其中三名正式员工名义在香港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由A公司派员在港经营转口贸易业务,九七之后,原派驻人员撤回公司,S公司也就成为空壳公司,2006年9月在国内Z银行设立离岸账户,经营离岸业务.现就这单离岸业务因相关单位的关系十分复杂而如何做成功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商》2015,(33)
为适应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制改革要求,实现"两个转变"需要,地市供电公司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实用、高效,贴近地市公司实际的教育培训体系。宣城公司近年来通过实施三级培训体系,即搭建公司层面培训平台,整合和优化工区、班组层面原有的培训资源,建立起涵盖公司全体员工的培训体系,有效解决了员工的不同培训需求,提升了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9.
国库集中支付是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明确要在全国推行的,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的一种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也称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行之有效的国库管理制度。它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所有财政收入都通过该账户体系直接缴人国库或财政专户,所有财政支出都在支付行为发生时,通过该账户体系以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方式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三十多年的改革之路,使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用工到市场用工、从固定工制转向劳动合同制的转变。但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国有企业普遍实行"双轨制"用工制度,它也是国有移动公司典型的用工形式。由此在员工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派遣工转正受到公司严格制约;员工奖励方式单一,达不到激励效果;优秀员工离职率高等。本文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某移动通信公司在员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鲍健 《商业会计》2007,(2):59-60
按照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现行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对其实施有效监管;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准确依据;在预算单位重复、分散设置的账户上滞留了大量财政资金,造成资金浪费;财政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督,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收支监督,提高预算执行水平,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相似文献   

12.
领袖答问     
尹卫东 《创业家》2010,(5):18-19
一位上海创业者问公司走向正规后,如何留住员工?我是一个创业者,目前公司算是正常运转,但是2009年公司人员流动比较大。我们是小公司,开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是我觉得也跟他们个人能力和工作量相匹配的。可是2009年依然有很多人在年末选择离开了公司,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想问,公司走上正规后,我该如何留住员工,激励员工呢?能找到像马云的18团队那样的人吗?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S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存在观念滞后、晋升机制不合理、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单一等问题,因此必须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建立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匹配的制度与机制、科学设置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忠诚是企业发展、兴旺的基础,但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员工的心态也逐渐变化,导致不少企业人员跳槽流失。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员工的选择也随之增加,企业提升员工的忠诚度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心理账户理论知识对当前企业员工忠诚度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企业员工忠诚度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提升企业员工忠诚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开展和推进,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银行账户是财政资金运行的重要载体,但目前,账户管理中却存在很多问题,财政和银行对预算单位账户审批要求不够协调,各地财政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同,预算单位缺乏对账户审批应有的重视,监管层次较低,监管手段相对被动,管理监督及国库改革不到位。对此,应进一步完善账户管理统一和规范账户审批政策,创新账户管理机制,严格账户审批管理,加强账户监督检查力度,从源头和基础做起,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吴斌 《现代商业》2013,(15):221-221
零余额账户是指财政部门为本部门或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账户,用于办理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以及资金清算。零余额账户的构建,将直接关系到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建设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进程。本文概述了零余额账户的基本概念以及实施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在零余额账户方式下继续加强银行账户管理的四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全球范围运营,企业员工站在不同时空和不同任务坐标的交汇点上同时担任多种角色。员工的每种角色不同.其沟通对象和协作目标也不同,被网络改变的公司运行流程给管理带来了怎样的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胡桂兰 《现代商业》2014,(14):143-144
近年来,随着外部和内部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银行个别员工违背存款实名制及账户管理有关规定,利用本人及控制账户违规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主要对员工利用本人及控制账户违规操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风险点,以及查证方法进行研究,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苏秋萍 《中国广告》2010,(11):108-108
我不能忍受创意人对于创意作品的随意态度,哪怕是提案PPT的制作。最近我参与的一项比稿中,公司应我要求修改PPT达27次,一开始员工觉得请我当顾问是花钱买难受,慢慢地。他们会主动要求修改,也得到客户的好评。这就是我对广告的信仰,并且我不能忍受很多创意人失去基本的信仰。  相似文献   

20.
设置一套有效的银行账户管理体系对提高寿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寿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资金仍处于传统化管理形式,在账户管理中还存在公司银行账户数量众多、基层子公司账户比例大、对开户实施分散等问题。寿险公司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加快完善账户管理体系,整理规范相应的基层账户,强化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并积极采用银行的创新产品,减少账户数量,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以减轻潜在经营风险,提升营运效率,实现公司长远的经营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