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张春香 《经济论坛》2006,(17):16-18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十年来,房地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还不成熟,而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也处于不断摸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及时分析总结宏观政策调控的效果,找出问题,进一步明确调控目标、重点,不断修正政策方向,从而使宏观调控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2.
当前房地产的发展形势、趋势与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三年时间里,国家共颁布了五个“国”字号的房地产调控文件,标志着我国房地产业进入了宏观调控时期。该文以上海为例,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背景因素、政策取向、形成机理、调控效果、业界争论、发展趋势等方面,论述了当前房地产的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认为新一轮宏观调控强将导致我国房地产市场先抑后扬,土地和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将不可逆转。加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完善居住保障体系和培育市民的“自住其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过热现象,其原因复杂。2004年我国开始有针对性地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本文试图对中国房地产行业过热现象进行分析,详细介绍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系统,并由国家对房价调控入手,从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3个方面对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中国房地产业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国家开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2005年整个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不断下降,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应对中国房地产业未来市场需求、投资等状况进行分析,做好房地产业税收制度,及金融体系等方面的规范和改善,以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5.
2004年以来国家频频出台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这些政策对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房价过高、住房供给结构失衡以及低收入者住房困难问题仍很突出。十年来,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缺乏独立性和连续性;房地产宏观调控多以政策、通知等形式出现,相关法律缺失;忽视保有环节调控,房地产调控陷入"降房价"与"保增长"的两难境地。应准确定位房地产宏观调控目标,完善我国房地产税收体系、住房保障体系、房地产调控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6.
2006年是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最多和调控力度最大的一年,本文就调控后的房地产业的政策环境、市场情况、价格走势和消费心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我国2007年房地产走势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7.
杨喆倩 《大陆桥视野》2011,(22):170-171
为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2010年,国务院以及住建部等相关部委陆续出台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上海市市政府也紧随其后颁布新政细则,调控力度逐次加强。本文对2010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展开分析,并就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房地产宏观调控,是针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是国家权力和具备管理房地产职能的政府部门为了实现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平稳发展的目的,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来引导和影响房地产市场主体及行为,对房地产业进行总体调节和控制的手段和职能的统称。基于此,主要阐述了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手段、房地产“市场失灵”现象客观存在、房地产和房地产业具有特殊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3年以来,在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国家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之密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各界对房地产业如何调控的争论也空前激烈,以下再就我国房地产调控方向和目标问题谈几点意见。200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达1.3万亿元,同比上升28.1%,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8.78%,前者为1998年以来第2高,后者为最高;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格上涨9.7%,比上年上升4.9个百分点,于是控制房地产投资、控制房价呼声四起。但是在我看来,控制房地产投资和房价既不应是调控方向,也难以达到平衡商品房供求的目的,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利华 《技术经济》2005,24(12):25-28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业链长、资本密集、关联度高,房地产业又历来是宏观调控首先指向的产业之一,房地产业的发展既受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影响,也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本文在对房地产业市场特性、房地产开发经济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当前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可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房地产业SCP范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玉琴  张艳 《经济论坛》2006,(21):66-67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房地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房屋销售面积从1998年的12185.3万平米增加到2005年的55769.3万平米,土地开发面积与1998年相比增加了近2倍。由于目前房地产业高利润率的存在,导致该产业不规范企业的过度进入,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鱼龙混杂、供需结构失衡的局面。对此,本文将采用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框架,即市场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系统考察目前中国房地产业组织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一、市场结构分析1.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决…  相似文献   

12.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融资问题自然成了制约房地产业发展的“瓶颈”.一直以来,政府为了实现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都优先选择金融调控手段。本文就对金融调控的实施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以此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的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并以2002年政府对房地产业进行的宏观调控为分水岭,对之前及以后的调控政策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比较。最后,文章剖析了当前房价居高不下的深层次原因,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吴超 《经济师》2009,(11):239-239,241
文章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目标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保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是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基本目的,保障居民的居住福利是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根本宗旨。并进而提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以规避风险为契机,采取灵活而审慎的宏观调控措施,推动房地产业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庄晓萍 《时代经贸》2007,(6Z):40-41
调控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近年来,我国针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持续升温,以及房地产业略显畸形的发展态势,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指出房地产调控面临的主要困难,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规范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运行,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对房地产业的调整与改革,宏观调控的手段逐渐趋于合理,但也不可否认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房地产业相关数据及统计年鉴中的相应数据,从房地产经济来源及销售情况两个方面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以及金融体系安全四个角度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进行分析,指出了现行房地产宏观调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房地产业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提供相应指导建议,促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以及新近一轮调控的过程特点,探讨了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业态、开发企业运作模式和企业竞争模式等方面的影响,提出对房地产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诸如宏观经济、产业发展、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企业竞争与运作模式,以及融资能力地位变化等企业外部宏观与产业环境相关的热点问题的看法,对房地产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1998年实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总体来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伴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的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制度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从国务院到相关部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文件,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强化、内容不断深化、手段不断多样化、目标不断长远化,总体上保持了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本文探寻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特点,并对未来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投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发展,应采取市场自发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及调控的必须性,然后介绍了国八条及其影响,最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一直处在宏观调控中的房地产市场,其价格仍然是"涨声一片",自然引来了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更多的质疑.其实,房价不断上涨,除了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自身的原因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上许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正确认识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及其宏观调控,才有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