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汽车工业被公认是一个具有高度产业关联的工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虽然我国汽车产量快速增长,但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弱。汽车企业间的竞争仍然局限在低成本、低价格的层面,缺乏创新技术和自主品牌,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该产业向市场提供有竞争力产品的能力。以波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作了进一步探索。结合我国汽车业发展的现状,运用波特钻石模型,通过研究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要素,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研究我国汽车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劣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我国工业化过程和最近两年的“民工荒”现象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报酬均等化理论的若干理论假设。如果这些假定条件不存在,要素报酬均等化是难以实现的。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劳动力要素报酬也存在均等化的趋势,劳动力价格日趋昂贵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我国应完善劳动力要素市场配置机制,国家的分配制度也应正确引导劳动力流向,企业只有提高劳动力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在劳动力要素报酬均等化的总趋势下,保持和提高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理论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生产要素投入的持续增加。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实证研究表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资本要素在上海经济增长中投入过少,表现为人均资本装备水平过低,进一步导致资本要素产出效率水平低于处于相同经济增长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因此,为有效提高生产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上海必须增加资本要素投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基于技术因素的国际贸易理论演进的梳理,并结合中国实际得出结论:技术水平落后导致我国外贸国际竞争力相对落后。提高我国外贸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技术要素,要主要依靠自主技术创新,并借助对外贸易等渠道获取技术外溢来推动外贸产业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5.
随着物流产业化的形成,物流业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波特的"钻石模型"被广泛用来分析产业竞争力。利用波特"钻石模型"中的关键要素分析福建物流产业竞争力,针对问题,提出提升福建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信息作为生产力要素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作为生产力要素知识经济的基础与前提,它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是从质到量的深刻变革。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愈高。它人信息力就愈大。信息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分力,是一个国家对信息利用程度以及对信息发挥作用程度的综合指标,它具有五个分作用的:粘合作用力、波及作用力、调控作用力、决策作用力、增殖作用力。因此,信息理论是现代生产力的产物,信息是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当今信息时代,需要我们用现代信息理论去分析生产力,将信息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鲍卫东 《全国商情》2010,(1):41-42,44
企业竞争力,不外乎外在竞争力和内在竞争力两个方面,有四个要素:政治力、社会力、文化力、技术力。前两个要素属于外在的内容,后两个要素则属于内在的。企业外在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环境,政府政策、民俗民风、市场环境总是制约着企业行为;而企业内在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管理总是基于文化平台和技术平台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认为环境规制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其国际竞争力。波特则认为,恰当设计的环境规制能够激发企业创新,并通过创新补偿和先动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虽然波特的逻辑推理存在某些缺陷,但他的主要结论是正确的。严厉的环境规制有利于促进本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并让污染企业走上更具效率的技术发展道路,这些因素会提高企业的绿色竞争力。由于“绿色消费”是未来世界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具有绿色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具有更高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贸易优势与贸易顺差没有必然联系,通过"钻石体系"能够提高一国竞争力.我国的对外贸易并不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与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有关.通过改变出口产品的生产要素,刺激国内需求和培养产业链可以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会展业起步晚,排在全国中等水平,与山东在中国的经济实力排名不相称,如何合理配置会展资源,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奋起直追,成为当前山东经济窘局的迫切问题。为了准确评价山东省会展业竞争力,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构建了系统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然后运用 spss 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根据处理结果做出科学评价和分析,探究山东省会展业提升竞争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要成为文化大国,实现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提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本文以波特教授"钻石模型理论"为基本出发点,在其四个基本要素和二个辅助要素的基础上,构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并结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各个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从四个方面提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加强对文化产业生产要素方面的完善与升级;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合理发挥政府的作用,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调整文化企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探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出发,构建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模型,基于模型分析了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状况,并从政府和事务所的角度分别提出了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细胞演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企业正着力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期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然而关于什么是核心竞争力,理论界与实践界都分歧较大;至于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更加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本文基于案例分析、文献研究及国内学者对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了所谓的“细胞演化模型”用以阐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并由此提出一个中国企业可供参照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模型。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大量深入调研基础上,借鉴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产业集群竞争力“新钻石模型”,以灵寿县为例对河北省石材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对提升河北省石材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低碳城市试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向,并且带动、突破与引领全国低碳发展,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也为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重要契机.以低碳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及与企业所在城市进行匹配的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考察国家低碳战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PSM-DID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会降低高碳排放行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有助于提高非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3)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与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研究丰富了将低碳城市试点切入企业层面进行政策效应评估的理论研究和经验证据,是基于中国情境对"波特假说"相关领域研究的补充,为低碳城市试点的深入推进及企业以该试点为契机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对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一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处地位的关键性因素。对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实用价值。文章在深入评品波特教授“钻石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诸多因素,提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分析体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原来的经济学假设体系已经不再适合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构建。现代经济学提出的如“社会资本”“文化”等“软要素”对经济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软要素”网络化特征与原来的“经济人”个人本位主义等假设并不相容。为此,构建“企业人”假设,作为“软要素”的研究平台,“企业人”假设能够很好的解释“软要素”的特征如网络化、嵌入性等等。  相似文献   

18.
以“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作为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准自然实验,在梳理政府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7—201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与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政府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考虑潜在的内生性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分析后,该结论依旧成立。政府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地区、行业与企业层面的异质性。政府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上结论能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及助推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9.
1996年以来,我国外贸发展出现出口增长放慢,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强等不利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上述现象,并由此提出我国应以竞争优势理论作为外贸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900美元,标志着我国已居于“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本文基于日本、韩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发展历程,考察了“中等收入陷阱”区间下消费率的变化轨迹,认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消费率特征是:消费率走势呈U型特征,由波动性变化演变为平稳性运行,并大致在人均GDP4000美元形成“消费率拐点”。其中,收入因素对“消费率拐点”的培育与形成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同时文章对比分析了低中等收入阶段我国消费率变化轨迹,认为我国在人均GDP4283美元水平下形成“消费率拐点”,但当前消费需求的充分释放仍面临较强的挑战,迫切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强化“消费率拐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