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但是2 0 0 3年中国农民增收遭遇意外的障碍———非典型肺炎。“非典”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外出务工受直接影响 ;二是块状经济遭受切肤之痛 ;三是农业生产、销售受到干扰。如何在抗“非典”的同时确保农民所受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已经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问题。专家指出 ,当前政府应尽快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 ,将农村“非典”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保护农民利益是“非常时期”的政策选择“非典”危及农民增收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3-05-09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民实现增收的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增收、农业增收、农村稳定是我国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三大目标。其中,农民增收是关键。因此,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1997年农民增收面临的挑战与展望余金顺,吴胜生鹰潭市1996年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粮食和农民增收“双超”历史已成定局。那么,1997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形势如何?增收途径和工作着力点在哪?这已成为当前全市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从总体看,...  相似文献   

4.
浅析高效农业的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下,“高效农业”已经成为各地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地方产业化水平的代名词。但是何谓“高效农业”,怎样发展高效农业,发展高效农业与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有何关系,怎样发展高效农业既能解决农民增收又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本文通过一个“高效农业”发展的典型调查,试分析发展高效农业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1月18日,紧扣农民增收的2009年陕西省政府“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公布,文件提出了到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的目标。陕西省政府“一号文件”——《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2008-2012年)》,不仅分析了全省实施七大增收工程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保增长,促增收,农民增收靠啥?甘肃泾川县在精心调查、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农民增收“蓝图”,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科技兴农、重点突破的原则,大力推广现代旱作农业,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相似文献   

7.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加快解决“三农”难题,给农民以“国民待遇”,成了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点议题。我国有12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增收,直接关系到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减少农民便成了我国近阶段农村工作的重头戏。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底,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但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  相似文献   

8.
今年的“一号件”有一个新的特点。它突出了“人”,即“农民”,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说,农民增收,关键是动员农民。农民都动员起来了,增收就有希望,全面小康就有希望。  相似文献   

9.
农民持续增收动力: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相结合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农民增收动力,包括农业内部增收动力和农业外部增收动力。发达国家农民增收普遍经历了一个由单纯依靠农业内部动力增收,向依靠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相结合的转变过程。目前,我国农民增收对外部动力的需求明显增强,农民增收新因素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农业外部。内部增收动力与外部增收动力相结合,并逐步增强外部增收动力,是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基础。促进新阶段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必须认真贯彻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切实实行“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既拓展农业内部增收门路,又开辟农业外部增收渠道,不断增强农民增收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10.
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进入九十年代,我国农民忧虑入增长制约因素增多,增幅下降、增速趋缓,已经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严重挫伤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制约了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如何解决农民增收成为当前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关于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理论界已做了很多有益探索,笔者拟以其他几个侧面初浅认识,归纳起来就是“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农民持续增收路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准确把握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连续六年出台有关“三农”的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从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农民增收要素的构成看,农民增收的路径正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选取我国粮食生产区之一的湖北省为案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从新的视角理性分析了“种粮热”给农民增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湖北省农民纯收入结构及来源贡献率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政府、农民和社会团体应如何在这股“种粮热”的浪潮中保持冷静,积极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巧妙地回避重走“增产不增收”的老路,实现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3.
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旷爱萍 《农业经济》2005,(10):14-16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增加问题。2004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936元,比上年增长了6.8%,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最大的年份。2004年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在于政策好、粮价高、人努力、天帮忙。然而,天气的好坏是非人力可以掌握的,在我国的粮食补贴和粮食价格已接近国际水平的条件下,再依靠粮食涨价和国家的直接补贴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的空间不是很大。因而,要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找到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并探求相应的解决方法。本文从农民支出的角度来探索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贡山县因地制宜、发动群众大力种植草果,形成2.5万亩规模的“万亩草果基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一、贡山县种植草果的历程与现状 贡山县种植草果经历了少数农民自发引种成功获益、永胜县农民租地小规模种植尝到甜头、县委政府发动群众大规模种植三个阶段。2005年8月,贡山县委、政府经认真研究后,决定大力推广,并投入180万元资金,发动群众在普拉底乡、茨开镇、捧当乡、丙中洛乡、独龙江乡种植24600亩草果。普拉底乡在原来3000亩草果基础上新植12000亩,人均2.4亩,已经产生效益的有2000多亩,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5.
粮增畜旺农民增收———1996年自贡市农村经济运行分析刘月霞1996年,自贡市粮食丰收,畜牧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增长,反映农村经济的“四大”指标再创历史最高水平,粮增、畜旺、农民增收,实现了“九五”开门红。一、主要农产品获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增长种植业...  相似文献   

16.
许亚东 《农村经济》2001,(10):19-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了: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切实解决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问题已成为关系到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四川省是农业大省,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必需作为解决好农民的增收问题。那么农民增收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采取什么因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秋后算账,9亿农民人均增收507己左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幅度多年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这缓解了近年来人们对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的担忧。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2004年的农民增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业税减免的“三补一减免”政策效应十分明显。2005明年.政策还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吗?有什么办法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江苏省大丰市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在抓好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增收潜力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在“农”外,把功夫花在流通、加工、对外劳务输出等领域,扩大增收空间,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2001年,全市来自二、三产业及其他行业的“农”外总收入达8.6亿元,人平1690元,占农村人平纯收入4050元的42%,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农民有近一半的收入来自非农行业。“农”外活了,农民也富了。(一)搞活市场,让农民在流通环节中增效。一是引导农民进场经营。近几年来,大丰市通…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嘉定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抓手,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十一五”期间的前4年,农民年人均收入都以两位数增长,2010年全区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5262元,又比上年增长12%。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严西农业部门突出抓好农业基础建设,围绕农民增收关键重点,提出实施以生态农业、信息农业和品牌农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农业”建设。经过5年实践,广西粮食作物“三免技术”和农作物“三避技术”,以及绿色、生态植保等技术得到创新推广,促进了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