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农民社会保障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是构建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唯一有效途径。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须遵循延续土地保障功能原则、"谁受益谁保障"原则、土地流转后收益水平不降低原则、强化土地流转后农民土地收益权原则等四大原则。围绕农民土地承包权构建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不仅要理清思路,准确把握"土地流转"的实质,而且还要强化农民土地长期收益权以及土地资本增值归属权,同时,调整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制度,规范土地流转有序进行,为构建土地流转后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关注。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日渐扩大、方式日益多样、市场化趋势明显。但是,由于农民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农村土地流转的持续推进面临现实困境。要破解困境,必须明晰土地产权和明确土地物权归属、完善农村土地治权结构、规范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深化现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拟合性。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我们更加依赖原有土地制度所提供的保障。现有土地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增产和农民的增收,使得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缺乏一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建立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完善农地流转机制的必要条件,两项制度的改革应当同时推进、配套进行,农村社会保障的改革应适当先于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滞后是制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因素。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严密的土地流转监控体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障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宏志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5):44-47
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时期,但多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使得农村流动人口无法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覆盖;土地征用过程及土地流转过程的不合理损害了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偏向于城市经济社会政策导致农村社会保障资源供给不足。因此,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化、法律化建设,按照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补偿有利于广大农民的根本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以促进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民缺乏依法转让意识、流转过程不够规范等系列问题,因而,要实现农村土地合理合法流转,政府就必须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严格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新形势下推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展流转市场和健全流转制度,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具备的市场化条件.同时,权衡农民自身条件、政府引导与服务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等因素,加快促进农民就业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建设,亦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完善,使其没有完全取代土地对于农民的保障功能,导致现阶段我国土地流转存在着诸多阻碍因素,始终不能顺利进行.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加大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努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并认真贯彻落实新农合、新农保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同时还应加强法律保障和监督机制.只有形成完善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土地流转政策实施才会顺畅,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才会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承担着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随着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将需要有新的内容和新的制度安排出台.因此,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消除城乡壁垒、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必须建立城乡统筹的城乡居民基本保障制度,分阶段、分步骤地构建起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所确立的农地产权关系还不明晰.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农地产权主体模糊、权能残缺等内在缺陷不断凸现,导致农村土地的流转困境。对此.要坚持农地使用权物权化改革方向,建立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的征地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11.
赵谦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74-176
当前我国失地农民规模不断扩大,而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却存在诸多弊端。可借鉴国内外相关立法的经验,从保障实施、保障经费和再就业方面就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立法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归纳分析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和相关成果,对现有文献进行简评。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缺陷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鹏 《改革与战略》2008,24(10):129-130
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在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中一直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领域,甚至在许多方面仍属空白。这种状况与我们的基本国情不相适应,与农村居民占国民的绝大多数、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现状不太相称,长期下去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并影响社会秩序安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从立法方面就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立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常慧青  潘运 《魅力中国》2013,(14):112-113
摩梭人奇特的“走婚”习俗吸引着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据文献梳理出摩梭人一般的感情发展,其家庭的结构,走婚习俗随社会发展的变迁过程及其影响下的摩梭女性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5.
赵文平 《特区经济》2010,(7):139-141
社会保障税,又称社会保险税,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征收的用于筹集社会保障体系所需资金的税种或一种税收形式的缴款。对我国而言,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筹资方式,进一步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中心环节。开征社会保障税,放弃传统的社会统筹方式已是大势所趋。本文首先从建设现代公共财政、我国经济发展两个角度分析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分析,并从理论基础、经济基础、施行条件等角度分析了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可行性。然后从征收范围及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课征与管理四个税法的构成要素对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展开设想,最后分析了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杨云娟 《乡镇经济》2008,24(10):79-82
从进城务工人员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出发,构建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要从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及其对接角度通盘考虑。通过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双重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接。这既关系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问题,也关系城乡社会保障衔接问题,更关系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目标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郊区失地农民数量逐年递增,而城市郊区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同时,也失去了基本的生产、生活和就业保障。因此亟待为失地农民建立安全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对征地保障四个阶段的总结,发现正在进行的有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实践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文章提出构建新型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实现与现行保障良性对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俊 《特区经济》2010,(6):94-95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临近,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难免受到冲击,其中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首当其冲。为了防止出现支付危机,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对社保制度改革,其中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方面的改革一直是重点。本文对世界上主要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模式进行介绍,并展开比较分析,得出一些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一些关于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邓幸俊  钟起万 《特区经济》2009,(11):163-164
赣州市为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现状和问题的描述,并对我国一些较为典型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经验进行阐述和探析,进而对赣州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构建提出几点启示,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出理论依据,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何庆光  蒋艳 《特区经济》2010,(9):141-142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正处于典型的二元结构时期,民族地区加快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非常必要和紧迫。鉴于当今制约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存在的多方面因素,应积极采取探索与农村低保制度相适应的农村贫困人口扶贫方式、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力度等多种措施,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民族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