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极财政政策只是维持了经济在低位的平稳运行,并没有根本改变通货紧缩的状况,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与其他政策并行实施过程中存在抵冲;政府财政投资的使用方向、运作方式和使用效果影响了政策效应的发挥;财政政策受到体制性和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的制约。下一步财政政策的取向是: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对政策的着力点进行适当调整;注重各项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加快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2.
财政政策由于作用直接,时滞短,见效快,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首选的政策工具。2001年还应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通过加强重视公共投资效益,允许地方政府发生债券,调整支出结构,增加低收入阶段的收入,奉行减税政策等措施,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和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是作为短期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我国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至今已是第6个年头了,短期政策在我国出现了中长期化的趋势,理论界对此说法不一。本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特定背景和政策组合的特点;政策组合实施的效果及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在我国能够中长期化的可能原因;在分析了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化可能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后指出,积极财政政策应该适时淡出。  相似文献   

4.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为抵御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从1998年起实施了以扩大国债投资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至今,连续四年实施国债投资政策,成效显。目前,我国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于是,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应否淡出”众说纷坛。究竟“是否应继续实施国债投资政策”成为争论的焦点。本着眼于我国国债投资政策实施的现实状况,结合中西方经济学理论,就国债投资政策的利弊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国债投资政策宜进不宜退。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拟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对此,应警惕积极财政政策下的“挤出效应”。本文引入混合政策下IS-LM模型,结合国内相关专家对“挤出效应”不同观点,对当前实施的拉动内需政策进行分析,探讨“挤出效应”,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199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把宏观调控的重点,放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上,使经济下滑趋势得以缓解。2000年我国将继续实施这一政策,这就有必要对两年多来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并对某些不足之处进行适度调整,以增强未来政策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并积极制定各种政策,尽力促进西部大开发良好态势的形成。本文认为,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政策体系,政府实施孤各种区域政策,如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等的区域效应,以及区域政策选择的蕨选择的基准、手段等方面,不仅十分薄弱,环够规范。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制度建设问题,至今尚处于起步阶段。要促使西部大开发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 轨道,目前需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政策对中国OFDI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东道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纳入经济政策分析框架,基于2005—2019年73个“一带一路”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和差分GMM模型,从静态角度和动态角度分别研究东道国经济政策对中国OFDI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国家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显著扩大中国OFDI规模,且上期OFDI规模会对当期OFDI规模产生累积效应。本文研究对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共同发展、完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积极财政政策从1998年实施至今,效果显著。但面对日益扩大的国债规模,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惊呼会带来财政风险,还会产生挤出效应和通货膨胀效应等副产品,但从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看,我国国债的增发尚存较大的空间,积极财政政策短期内不会也不宜淡出。  相似文献   

10.
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政府实施了以财政扩张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增发国债促进社会投资的增加。但一些学者认为国债的发行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本文以国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为出发点,对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国债拉动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国债发行不会对民间资本的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反而由于我国国债投资的同时具有很强的生产性,因而对民间投资具有“挤进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