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与升级的发展新形势,分析了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及其当前培养合作的情况,提出加强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合作,要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2.
借鉴要素禀赋理论、"钻石理论",选取中部区域六个省作为比较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部区域六省的体育产业竞争力表现以及潜力进行评价,得出了中部区域的体育产业竞争力排位。研究认为,中部地区应当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体育市场,促进体育消费;政府还应当营造良好的体育产业环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地拓宽体育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建立产业集群,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实现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分析和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湖北在中部崛起中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排序对比分析结果,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选取能充分反映综合竞争力的16个指标,对中部六省2007的统计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对湖北省的综合竞争力进行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4.
熊吉峰 《乡镇经济》2007,(12):14-17
文章以中部六省与浙江“千强镇”以及中部六省部分经济强镇的发展模式为例,比较分析了两种异质性社会意识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指出改善居民的社会意识是中部六省城镇化追赶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吴九兴  何丹 《科技和产业》2023,23(10):80-87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均衡发展对构建国家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利用2010—2021年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统计数据,考察中部六省的经济规模、增长速度、人均GDP、常住人口、人口密度、城乡收入、城乡差距等的变化趋势与特征。研究表明:(1)中部六省的经济规模都在不断增加,但数量差距在扩大;中部六省的经济增长率在整体上呈现降速趋势,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湖北、安徽、湖南的人均GDP的增长较快,而河南、山西、江西的人均GDP增长较慢。(2)中部六省中除湖南外,其他五省的常住人口规模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部六省的人口密度除湖南省比较稳定外,其他都具有波动性特征。(3)中部六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别较小,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差别较大。各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整体上是缩小的,但山西、江西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个别年份波动较大,存在回弹的现象。最后提出积极寻求基于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推动以区域创新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把握国家发展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夏茂森 《特区经济》2007,(12):182-183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型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试图对中部崛起中的安徽省科技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安徽省在中部六省中的科技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和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投入能力、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和产业产出能力三个方面构建出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客观赋予的因子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并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河南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在高新技术产业投入能力上表现突出,高新技术产业产出能力上表现较弱。就中部六省而言,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排名第二,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个区域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往往决定着这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文章将中部六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得出中部六省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总体较为突出,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动态因子分析是将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截面分析结果和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进行综合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加入时间变量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和综合发展情况。本文通过STATA统计分析工具,试图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武汉市是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郑州、长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合肥、南昌和太原三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后,在中部六省会城市平均水平之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经济》2011,(11):22-22
第六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于2011年9月26日至28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参加了开幕式。本次中博会以“转型跨越,中部崛起”为主题,中部六省凝心聚力、共同描绘的中部崛起的宏图缓缓展开。本次博览会邀请约1.3万名境内外贵宾和客商参会。其问,举行了中部博览会高峰论坛、中部六省与跨国公司恳谈会、重大项目签约仪式等活动。  相似文献   

11.
彭光细 《老区建设》2010,(22):55-56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中部六省的建设和发展速度。随着中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技术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部地区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贯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遵循中部地区的区域特征,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中部地区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中部六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较好的农业基础和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呈现"中部塌陷"局面.本文以波特的竞争力分析范式为基本框架,从要素条件、市场需求条件、辅助产业与支撑产业、企业竞争力、政府的作用等方面深入剖析我国中部崛起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以经济发展为根本,以科教文化为动力,以环保、生态、健康、绿色为主线,持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绩效,不断促进地区繁荣和提升国民福祉的能力,主要由经济发展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科教文化竞争力和民生保障竞争力等内容组成。本文建立了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国际上通行的Delphi专家咨询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求解,同时构建了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以中部六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玉博 《魅力中国》2010,(6):70-70,69
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山西中部六省,中国的地理中部,好比是中国的心脏地区。因此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对中部地区发展的所面临的问题和自身所拥有的优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在中部各省在完善自己制度弥补自身不足,发展优势的同时,各省之间要精诚合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湖北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中部地区占有绝对优势,起着引领中部工业崛起的重要作用;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的竞争力也比较突出,是湖北率先实现中部崛起的支柱性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三,  相似文献   

16.
陈芳 《特区经济》2015,(1):72-74
中部六省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耗量大幅增加,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是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转型的关键。采用Laspeyres因素分解法对中部六省2005-2012年的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部六省能源消耗强度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六省效率份额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结构份额增加能源消耗强度,但趋势出现好转;中部六省能源消耗同质化严重,最后指出错位发展、突出优势是中部六省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部六省中小企业发展与中部自主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龙建 《特区经济》2008,(5):188-189
本文在分析我国中部六省中小企业发展对中部自主崛起的价值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部六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论述了我国中部六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加强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和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是中部崛起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开放进入新时期之后的必然要求。本报告试图通过深刻认识新时期中部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和制造业发展的战略与全局意义,深入分析中部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和制造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中部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和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9.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部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本文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从各省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两个角度来考察,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因子分析法来比较分析中部六省城市化水平发展态势,并对影响中部各省城市化发展的诸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提出加速中部六省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期国家支持中部六省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以及中部六省加快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步伐,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早在国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之前,中部六省就不等不靠,结合各自实际,开始探索崛起之路。河南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有独特优势。本刊特编发了记者采写的一组有关河南省三个地区如何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打造特色经济的文章,以表示我们对中部崛起战略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