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浅析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产减值准备一直被认为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重要手段,这说明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着许多漏洞与问题。新会计政策的实施,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计量面临更为严格的标准,这对于解决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政策的改变仅仅在一个方面改善了会计环境,如何解决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本文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论资产减值准则变动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筠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180-181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和实施,对资产减值政策做了较大调整,规定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由于具体实际运用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现有资产减值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仍有空间。先阐述了资产减值和盈余管理的概念,然后分析了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提出在现行准则下,减少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谷晓琳  张鑫 《商业会计》2015,(8):79-81,111
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重要目标始终是夯实上市公司资产价值,然而现实中却时常被上市公司作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亏损上市公司尤为严重,而且动机不同对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影响程度也不同,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发现:亏损上市公司披露的资产减值会计信息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亏损上市公司中,存在扭亏动机的公司资产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比正常盈余公司要低,但是大清洗动机的价值相关性却显著高于正常盈余公司。  相似文献   

4.
张馨艺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4):163-164
阐述了资产减值会计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我国与国际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比较,并且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动机与经济后果的分析认为,资产减值并未完全沦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经济因素与稳健性因素都将影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由于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灵活性,特别是资产减值确认、计量方面需要大量的会计估计,使得资产减值的计提在我国现有市场条件下成为部分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的工具.要改变这种状况,既需要在制度上继续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政策规定,同时,也要不断地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从而确保资产减值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6.
《商》2015,(26):125-12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所承受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也日益提高,使得盈余管理问题在近几年成为会计界所关注的焦点。通过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来操纵利润是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了新的资产减值准则,但它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这些不完善之处给企业留下了很大的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问题研究——基于盈余管理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仙 《现代商业》2011,(17):219-220
资产减值问题一直是我国上市公司存在问题较多和备受争议的问题。最新的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其规则导向可能使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本文从资产减值准备诱发盈余管理的原理出发,阐述了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商》2015,(31)
2007年发布的资产减值准则在规范资产减值金额确定的标准上,不仅对于减值迹象有更加明确的认定,并且禁止在后续会计期间将已经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价值转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压缩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本文在对比新旧资产减值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做出二者之间的对比来讨论新资产减值准则能否使管理者减少盈余管理,并且做出相关的建议,为投资者提供有效信息制定正确的决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上普遍存在不恰当盈余管理趋向,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完善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保障投资者的基本权益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我国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过程中 ,运用政策给予的选择空间进行有目的盈余管理的现状 ,系统地分析了在实施资产减值准备中存在的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并从会计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与深化会计制度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点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资产减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会计准则下,以不同盈利特征的上市公司减值准备计提为研究对象,选用2001-2006年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自身经济因素造成的价值损毁是影响减值准备计提的主要原因,在控制了企业自身经济因素、行业特征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后,上市公司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受到盈余管理动机的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不同盈利特征的公司在运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时,会选择不同的减值类型。  相似文献   

12.
赵敏  甄颖 《财经论丛》2008,42(1):71-77
本文重点考察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具有扭亏为盈、洗大澡动机的公司进行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金额和幅度高于其他公司;新会计准则实施前最后一年(2006年)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情况与2004年和2005年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实既会给企业造成损失,也给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留下空间。为防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实,应健全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把握好谨慎性原则,发挥市场自身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力。尤其要加强资产减值准备的外部专业评估,提高减值准备披露的清晰度,为合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提供制度保证,以有效地避免制度性虚盈实亏,确保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为经营者的审慎经营以及投资者的谨慎决策提供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  相似文献   

14.
资产减值准备政策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小安  马玉 《商业研究》2005,(17):111-112
资产减值准备政策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推动作用,但也为企业在一定范围内操纵利润留下空间。从经济学角度,对资产减值准备政策选择的原因和动机进行分析,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实现对企业资产减值政策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5.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产减值(AssetImpairment)与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始终是会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新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扩大了企业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明确了减值迹象的判断依据,使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更具实务操作性,并作出已提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规定;引入了新概念,使信息披露更加完善等方面.同时,新准则限制了企业利用减少计提基数、变更计提比例操作利润的行为,相对完善了信息披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实证分析了2001-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行为。将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发生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它们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减值转回上。平均地说,如果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减值转回公司的净利润将下降40%左右,同时16.89%的公司无法扭亏为盈。整体来说,盈利较低的公司、扭亏公司以及高管层变更的公司有更大的激励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提高当期会计利润。  相似文献   

17.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更增加了企业管理当局会计处理的自由度。公允价值应用下盈余管理包括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关联交易等管理手段。防范我国上市公司滥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应采取强化信息披露和对相关交易实质的审查,加强公允价值计量内外部监控以及提高信息使用者的识别能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公允价值应用下的盈余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更增加了企业管理当局会计处理的自由度。公允价值应用下盈余管理包括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关联交易等管理手段。防范我国上市公司滥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应采取强化信息披露争对相关交易实质的审查,加强公允价值计量内外部监控以及提高信息使用者的识别能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会计估计变更对盈余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在融资、规避特别处理及经营管理等动机的驱使下,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报表粉饰甚至利润操纵,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损害相关者的利益。规范企业会计估计变更行为,减少企业利润操纵空间,对促进证券市场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企业应从调整固定资产推销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上消除会计估计变更对盈余的影响,从完善会计准则,加大披露责任与惩罚力度等方面入手,加强会计估计的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按照立足国情、国际趋同、涵盖广泛、独立实施的原则,财政部对旧准则作了系统性的修改,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准则,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新准则适当堵塞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的渠道.通过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阻止了利润调节,限制了公允价值的滥用等.在很多方面压缩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但客观上也使盈余管理在某些方面的可借用的空间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