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永兵 《财贸经济》2005,(12):52-54
本文运用因子分解法找出了决定居民消费率的两个基本因素:居民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是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因.还对居民消费率下降原因的几种流行观点:投资率过高论、居民收入增长滞后论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论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2.
从1978年到2003年,我国消费率呈现出递减趋势。消费率递减的原因在于我国居民消费倾向降低。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一是就业压力加大,导致了居民的现期收入和收入预期下降;二是居民支出预期变得更加不确定。因此,应该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消费信贷等措施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指出引起重庆市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快速下降,并且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因素作了分析,指出只有提高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收入,才能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率,扩大最终消费规模。  相似文献   

4.
我国长时期以来没有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消费率持续低迷。形成低消费率的源头具有由表及里的三个层次:低消费率首先应该指向低居民消费率,低居民消费率在于庞大的低收入阶层和贫困阶层的存在;这种存在的根源主要是国民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面上都严重失衡;而国民收入分配不公的背后又与政治层面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考核机制相联系,发展理念和运行机制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拉动力确实在起作用,但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拉动乏力的态势似乎并没有改观。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造成政府财政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增长较快,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较慢,且商品供给结构不能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变化是我国当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的原因。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完善市场机制,能较好地解决我国当前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导致消费不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消费不振,内需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是造成中国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首先,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宏观层面,中国的可支配收入向政府和企业部门倾斜,导致居民部门的消费需求缺乏相应收入的支撑;再次,在居民部门的微观层面,不同群体收入分配不均,致使整个居民部门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针对收入分配失衡对消费造成的负面影响,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证分析表明,城镇居民消费存在过度敏感性,1985—2008年消费由当期收入决定的消费者所占比例不低于67%。造成该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城镇居民收入结构中,工薪收入占绝对主体,财产性收入低,资产财富效应微弱;二是城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不高且不断下降。为了缓解消费的过度敏感性,扩展城镇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根本途径。为此,应该提高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降低生产税税率,采取措施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要抑制住房价格等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8.
杨栋  刘明 《中国市场》2011,(49):127-128
针对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和消费率持续走低的事实,本文建立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关系数理模型,得出收入差距扩大和消费需求是负向关系,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提高居民消费倾向。要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必须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9.
我国消费需求变动趋势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立彦 《北方经贸》2006,(10):36-38
文章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需求变动特点的基础上,从收入变动、收入差距、制度改革、产品供给结构、消费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消费需求下降的原因,最后从改进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整供给结构以及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储蓄率的上升,主要是企业和政府增加储蓄的结果。居民消费相对不足,并不是因为居民储蓄得更多了,而是其收入相对下降了。我国住户的储蓄倾向增加,但住户储蓄率的变化不大。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偏向企业和政府,住户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迁移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在自然环境条件、历史开发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地带间显著差异和地带内相对同质的鲜明特点。这使跨地带人口迁移成为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模式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东、中、西三大地带角度考察跨地带人口迁移的数量与流向及分布、移民基本属性特征、在业状况及迁移原因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在自然环境条件、历史开发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地带间显著差异和地带内相对同质的鲜明特点.这使跨地带人口迁移成为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模式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东、中、西三大地带角度考察跨地带人口迁移的数量与流向及分布、移民基本属性特征、在业状况及迁移原因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令13亿中国人欣慰的是,世界闻名遐迩的媒体集团“福布斯”突然扭过头来,其眼球顿时忽闪忽闪地射向古老而现代化的华夏大地……  相似文献   

14.
李绍刚  李思东 《商业研究》2007,(10):192-196
以1984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为对象,在参考大量国际文献,对其增加游客数量、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扩大媒体报道、增加旅游促销和对社区的影响等方面的旅游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事件旅游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岳小月 《进出口经理人》2006,(12):I0008-I0009
展会扫瞄:CHINASOURCING展览会是由世界最大的国际展览公司励展博览集团和有着丰富经验的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携手搭建,此展览会是专门针对中国企业对德国以及欧洲参展的需求,克服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境外参展所遇到的困难而组织的特别展览会。2006年9月13~15日第二届CHINASOU  相似文献   

16.
我国马铃薯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世界马铃薯生产、贸易的历史及现状为背景,选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专业化指数、国际市场价格4项指标对我国马铃薯的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了测算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美国“9.11”事件的发生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美国主要贸易伙伴,会有什么直接的影响?本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短期、中长期的角度作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19.
吕佳 《江苏商论》2016,(10):34-37
本文基于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马两国的贸易结构进行研究,采用了全球通用的海关编码和马来西亚统计局公布的全部双边货物贸易数据。研究表明,中马货物双边贸易中,12类为产业间贸易,有较强的互补性;其余5类为产业内贸易,由技术差异产品、水平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形成。本文最后提出了提升中马货物双边贸易的对策,即发挥两国商品互补性优势;整合、重构价值链,提升产业内贸易;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质量;加快推进产能合作,减少贸易摩擦;利用马来西亚贸易地位优势,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  相似文献   

20.
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民收入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农民收入能否提高与财政的支农政策密切相关。主要从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对农民收入的效应角度,找出了财政支农政策的问题,进而建议政府加大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并且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