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从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五个方面,利用综合评价法对2004年哈大齐工业走廊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哈大齐工业走廊总体环境质量一般,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的最小值为30.55,最大值为64.52,平均值为41.22。从评价等级来看,只有尚志市、阿城和肇东处于良;哈尔滨、安达、呼兰、双城、甘南、泰来、齐齐哈尔市及杜蒙等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一般;大庆、富裕、林甸和依安等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最后根据哈大齐工业走廊生态状况,提出了改善哈大齐工业走廊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将珠江口纳入综合整治近岸海域污染的重点。方案强调,重点河口、海湾应以改善海域环境质量状况为核心开展污染综合整治,探索实施海域网格化水质监测,进行河口海湾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诊断,有针对性地开展污染治理工作。本文利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近七年珠江口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的情况,阐述了珠江口海域环境质量水质状况及其环境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治项目适宜性评价是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标准之一,适宜性评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地整治项目的决策。研究建立了土地整治项目适宜性评价指标层次结构,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了确定,结合数学原理,运用综合指数法建立了土地整治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一致性,说明该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可以在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前期定量定性地评价项目开展的适宜性,将在土地整治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GIS和RS技术,根据国家2006年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济南生态质量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利用Landsat卫星影像,综合分析了植被、土壤、水资源等指标,利用评价指标计算得到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结果精确到像元。根据EI值将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个等级,生成生态环境状况等级分布图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市生态环境状况较差,环境压力较大。  相似文献   

5.
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可以为耕地保护提供参考,为更好地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依据。文章以华池县怀安乡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项目实施使得耕地综合质量分值从42.01提高到84.48,耕地质量状况显著提高;土地整治是提升耕地质量最主要的途径,需强化田间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土地平整工程建设,重视耕作层土壤改良工程并将此作为一项长期的投资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6.
新疆南疆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盐渍化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着南疆地区农业的发展。本文以阿克陶盐碱地治理为例,分析了传统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探索了南疆地区盐渍化土地整治项目中生态环境营造的思路。研究生态环境营造对于解决当地农户口粮紧缺、持续推动脱贫致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建议将生态环境营造思想渗透到踏勘、规划、实施、管护等各个环节中,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综合使用各项治理改良措施,完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水源涵养技术、缓冲带建设技术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平昌县岳家镇云梯村等3个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选取了15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项目实施后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将明显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同时也要注意在以后的土地整理项目中要提高对生态效益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8.
土地整治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土地整治应立足于"改善"而不是"改变",要实现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双赢的"双保"战略方针,生态文明建设是土地整治的新目标。我国土地整治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整治中采用不恰当的措施对周边区域的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针对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阐明了土地生态恶化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此对策有效的提高了耕地质量,缓解了农用耕地紧缺的现状,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评价土地整治经济效益,以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两乡土地整治项目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物元模型法,定量分析研究区土地整治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后,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处于良好和优秀级别,达到了土地整治的要求,且该区经济效益定量值为0.2101,达到良好级别,说明土地整治项目可行,并且提升了经济效益。可见,开展积极有效的土地整治工作对于提高区域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朱艳  陈红华 《南方经济》2020,39(10):125-140
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美丽中国"采取的重要举措。文章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实证检验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效果、效果的动态变化以及转移支付标准高低异质性对生态效果的影响。基于广东省是实施该政策较早、又具有投入资金多等特点,因此选取广东省2011-2017年县级层面统计数据为样本,以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作为生态效果的衡量指标进行效果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市的生态环境,该类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平均提高约3.42个单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4.5%。另外随着生态转移支付拨付年份的增加,该项政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呈现增大的趋势,但在2017年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进一步的政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转移支付标准会影响政策的生态效果。因此建议我国长期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适当加大转移支付拨付力度,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加快建设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生态绿色经济,以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文章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验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异质性分析,丰富了生态补偿的实证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发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维护生态安全的作用、完善我国生态补偿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颁布实施,各省级、地市级、区县级土地整治规划也陆续于2013年编制完成并发布,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坚持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实现耕地保护要落实数量管控、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的目标。而目前的土地整理工作多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标,忽视土地整理活动对耕地及其所在区域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文章从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出发,结合项目实际探讨土地整理项目中融入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技术路线及设计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夏青 《亚太经济》2013,(4):121-126
基于可得的产业数据,从生态指数、环境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影响指数四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四者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与产业结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强相关性。结合分析结果,明确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生态环境的评价,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通过文献统计和多层次综合指标评价法,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五个层面构建了适合长株潭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株洲市为例对其2008-2014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评价结果显示:①2008年—2014年,株洲市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平稳增长趋势,由2008年的23.25增加到2014年的75.34,年均增幅21.64%;②2008年—2014年,株洲市生态人居评价指数增幅最高(30.58%),生态制度评价指数增幅次之(30.36%),增幅小于20%的依次是生态文化评价指数(19.60%)、生态经济评价指数(18.29%)以及生态环境评价指数(15.17%)。  相似文献   

14.
过去,为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很多地方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仅极大地危害了生态环境,而且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新时代,为了构建美丽中国,各地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保综合整治行动。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有效的监测,人们可以动态掌握城市环境空气的质量情况,为城市环境治理部门提供参考,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以人类活动为风险源的生态风险评价对于合理调整流域景观结构、维护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为角度构建景观格局指数,以四期遥感数据为基础,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划分生态风险等级,对石羊河流域的生态风险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石羊河流域中部区域的生态风险较高,南部区域的生态风险位于中等,北部地区的生态风险较低。今后应加强土地利用合理调控和人类活动的管理,提高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和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土地整治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不同年限的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含碳量、有效磷浓度和速效钾含量的储存能力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陕西省渭北台塬地区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通过开展野外试验对土地整治前后不同年限的玉米地和苹果树地的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并结合熵权法对土地整治条件下的土壤物养分含量进行等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后表层土壤总碳含量随着整治年限增加而不断增加,但增幅有限;土地整治对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影响最大,对土壤的酸碱度基本没有影响。苹果树地的表层土壤的多年总碳含量远高于玉米地的总碳水平,不同深度土壤的含碳量熵权比重规律一致,且整治多年后表层土壤含碳量才能达到良好状态,20~40 cm的土壤含碳量水平逐年提高。土地整治后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均较整治前显著增加,有效磷浓度随着土地整治年限波动剧烈,增加了土壤有效磷浓度和速效钾含量两个指标之后,不同土地整治年限的土壤养分评价水平较土壤含碳量整体提高了一个等级。土地整治3 a之后,玉米地的土壤养分状态即可达到优秀等级;土地整治多年之后,苹果树地的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才可达到优秀等级;土地整治3 a之后,苹果树地20~40 cm的土壤养分即可达到优秀等级。本研究为土地整治背景下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分析和评价提供相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国生态环境部对地表水水质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水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高锰酸盐指数作为水体基本理化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其监测技术也不断完善。基于此,本文具体分析了测定地表水中酸性高锰酸盐指数的常见方法。首先概述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的原理,然后列举各方法的实际应用,最后对高锰酸盐指数测定方法的优化进行展望,旨在为水质检测人员提供参考,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对于城镇建设用地的概念、综合整治程序及主体工程、配套工程、生态治理等相关内容进行介绍,阐述了城镇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工程中各构成部分的设计原理、工程要求及实施方法。以富平县石川河综合整治工程为例,通过河道治理、土地平整、污损土地改良改造、河流水体治理、配套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改善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均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平县地处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本文以黄平县为研究区,论述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措施,分析其重要意义,以引导黄平县开展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为全面解析我国煤矿区土地整治工程的研究现状,本文以煤矿区土地整治工程相关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综合检索、数据收集、筛选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自1986年至今,煤矿区土地整治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且在机构和作者上相对集中,但在发表期刊上相对分散;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矿业、环境等行业,农业、林业、经济等行业也表现出关注度;目前研究热点集中在土地复垦、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环境质量和生态重建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