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全国231家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参与主体的问卷调查,针对现阶段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特点,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运用Ordered Logit预测模型估计了六个影响因素对现阶段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问题的影响程度。研究显示,因素"政策法规的支持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多赢的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融资渠道完善"对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显著影响;因素"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对"创新主体发展需求问题"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产业》2012,(5):50-52
教育部、财政部5月7日在京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根据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四种类型: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  相似文献   

3.
正提案内容摘编当前,国家正全力推进"2011计划"的实施。"2011计划"的核心是"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全面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通过协同体成员的深度合作,实现创新效果和创新收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基于在当前"协同创新"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特提出几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2011计划"对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政策要求,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特征进行梳理,揭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剖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各主体的系统行为模块及其关联度。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是国家"2011计划"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梳理有关企业、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福建省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的内涵,进而构建了福建省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机制及其具体运作模式,包括外部动力机制(产学研协同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集群创新网络协同机制)及其具体运作。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推动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动力源,是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梳理国内有关协同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协同创新理念的形成和协同创新困境的表现形式,系统梳理了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和实践探索。最后归纳并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7.
协同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推动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动力源,是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梳理国内有关协同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协同创新理念的形成和协同创新困境的表现形式,系统梳理了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和实践探索,最后归纳并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8.
从投融资视角,对我国光伏产业投融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行总结,发现中国光伏产业投融资主要存在产业链部分环节融资富余或缺乏、投融资工具单一且市场集中、项目融资模式创新难以进入光伏领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解决中国光伏产业投融资问题在政策优化和融资创新两个方面的对策。最后,展望了中国光伏产业投融资领域的研究方向,需要从全产业链角度,研究光伏产业融资创新产品绩效、产业链投融资政策优化和协同。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已由各地自发性的探索上升至具有国家理性的战略高度;合作向深层次、紧密性、实体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趋势。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随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创新资源稀缺性约束背景下,关于我国创新效率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从我国创新效率的"黑箱"、"灰箱"和"白箱"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对现有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上就该问题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1-2012年中国省际科技面板数据,对协同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创新产出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地区R&D内部投入与利用区域外部资源的协同创新投入对于地区创新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东部地区协同创新与本地自主创新之间表现为较强的互补关系,西部地区协同创新与本地自主创新之间表现为较强的替代关系,以本地技能要素为核心的吸收能力差异是导致东西部差异的主要原因。区域创新应更加关注"开放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对其理论及实践研究也进入新的阶段。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了该研究领域的特点、热点和前沿,分析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表现出研究热度与国家政策导向和战略推进程度正相关,主要研究力量集中于京津冀地区且彼此合作较少等四个特征;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总体战略和实施路径、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协同、生态环境治理、协同创新、雄安新区建设等主题;研究前沿则以重点问题为基础,在研究层面、研究进展等方面表现出新的趋势。基于文献分析,本文进一步对该研究领域的未来探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将知识转化为技术的最有效途径,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有效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实施,更加肯定了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地位,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高校对产业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广东高校近5年产学研现状梳理,对广东高校投入产出等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分析,针对目前广东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不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职业教育是世界各国"再工业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途径。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人才成长通道不畅、校企融合体制不顺、技能人才地位低下等问题,需要政产学研协同改革和深度融合,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的公共产品。为此,由重庆师范大学牵头创建了"重庆市职业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协同11家核心单位、40家紧密合作单位,辐射带动300家单位,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体制机制创新、技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等方  相似文献   

15.
徐洁 《魅力中国》2014,(16):45-45
本文从我国小微企业战略协同创新的环境驱动力、资本驱动力和经营驱动力出发,对小微企业战略协同创新的运行机理进行了整体阐述,根据战略协同创新驱动力是否充足,将小微企业战略协同创新的路径分为整体战略协同创新和结构性战略协同创新,并结合战略、业务、组织机构、管理和文化五个要素,剖析了整体战略协同创新和结构性战略协同创新的主要方法和形式。  相似文献   

16.
应用自建的产业链纵向协同创新理论框架,以人力资本作为切入视角,对珠三角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纵向协同创新效率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与集群发展时间有关,且空间链、信息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对产业链进行协同创新有较大影响。具体来看,佛山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发展处在产业链的"聚而合"阶段,人力资本的纵向协同创新效率不高且波动较大。广州物联网产业集群的发展处在产业链的"合而优"阶段,人力资本的纵向协同创新效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深圳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处在产业链的"优而衰"阶段,人力资本的纵向协同创新效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魅力申城来相聚,世博园里话创新。在全党全国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出席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201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年会的全体代表聚首上海,就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在创新资源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如下共识:一、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创新道路,是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协同创新之路。适应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创新机制,探索出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我们倡议:进一步发挥政府在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碎片化"的公共科技服务导致科技资源的分散和闲置,制约着创新要素的对接和创新链条的运行,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就必须依赖公共科技服务的协同供给。协作性公共服务将碎片化的公共服务整合到连续的统一体当中,形成公共服务提供的联动性结构和竞争性网络。协作性公共科技服务将有效供给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以完整的"公共科技服务链"驱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链"。  相似文献   

19.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重要内容之一,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依靠创新的力量。从研究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模型出发,对协同创新运行过程中的战略协同机制、过程协同机制和收益共享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适合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合理机制。提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过程机制可以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实践起到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电子商务和快递行业的协同发展是未来我国快递发展的方向,文章以"菜鸟物流"为例对我国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和快递业协同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该种模式的优劣势和动力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创新合作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只有在这三个方面有所突破,才能促进两个产业的有效协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