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郭宇宽 《开放时代》2011,(6):132-141
中国建筑工劳动条件较为恶劣,待遇低下,并长期讨薪这一社会事实,近年来引起不少社会学者的关注。有学者认为这一状况与中国建筑工普遍采取包工制,甚至层层转包的现象具有逻辑关联——包工制是造成劳资关系被掩盖,建筑工人待遇恶劣并被欠薪的原因,由此将包工制作为批判的对象,几乎成为一种成见。而笔者在分析中国建筑行业现状中认为,在解释当代建筑工为什么普遍接受包工制,而且延期付酬这种方式时,经济学传统中对于企业边界和不完全契约的讨论具有解释力,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更能有助于理解包工队具有的现代性。从实证的角度,当代的包工制和包工队,其实更应该被解释为在中国当前一些政策、法规和制度的约束条件下,建筑行业和农民身份的建筑工的理性的合约选择和组织形式。他们通过传统社会关系的纽带和合约设计,实现了利益相关者的整合,可以被视为有行业和时代特色的原生性市场组织,甚至体现了中国农民在不完全的城市化下,向市场寻求发展机遇的现代企业精神。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的实质就是把工业化社会政府的旧范式变革为新的管理范式,以适应全球性的、知识性的数字经济。信息网络社会的发展冲破了官僚制的局限,改变着现有的政务流程。电子政务治理范式创新主要表现在:行政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网络化;公共权力行使分散化与民主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包工制——其固有特征、运行逻辑、兴盛原因——的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劳动力的使用与再生产这一视角重述空间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地方性实践,探索城市空间生产的制度逻辑。作者认为,包工制的再次兴盛是农民工“拆分型的劳动力使用模式”在空间生产领域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包工制度,原本在户籍制度限制之下割裂的农村劳动力的使用与再生产被纳入一个更受限制的空间,它将再生产策略与中国空间和地理的不平等相结合,既满足了城市的发展需要,又满足了资本的弹性积累需要。然而,由此而来的危机所导致的社会冲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愈演愈烈,这些危机终究难以通过将非正式用工普遍化的包工制度得到彻底解决,在城市空间发展和资本积累过程中保障社会和谐的根本力量在于相关制度法规的建立健全和贯彻执行以及城市对于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的承担。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生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史里面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十八世纪末叶和十九世纪,近代机器工业的发生和发展在欧美资本主义各国里都曾引起巨大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后战胜了资本主义以前的一切生产方式,为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和劳动的大规模社会化舖平了道路。它促使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成熟的、兴盛的、统治的阶段;它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关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和矛盾,进入了新的尖锐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林盼  朱妍 《开放时代》2024,(2):77-95+7
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力过剩和短缺经济的影响,使得用工单位需要打造劳动力“蓄水池”,这既能规避工资基金不足对企业经营的困扰,又能随时获得后备劳动力投入生产,由此出现了一群灵活就业的外包工群体。本文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机绣行业的家庭外包工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外包工的组织方式、计酬规定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发现外包工群体普遍存在日常管理、任务分派、政治教育、组织动员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将外包工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生产,成为上级部门长期考虑的重要事项。从外包工的案例可以看到,产量诉求和供给紧张之间的矛盾,导致在看似刚性的社会主义生产体系之中,出现了较为灵活的劳动力用工体制。分析政府对外包工的组织过程和外包工的回应方式,及其呈现出的计划经济时期用工制度的制度设计与运行实践之间的张力,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时期“国家-社会-个人”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工业革命是人们进行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生产方法和组织方式出现大规模更新和实现系统性变革的过程。新工业革命表现出能源基础清洁化、生产工具智能化和生产对象丰富化的生产技术演化特征,并已经在国际产业分工、微观生产组织和技术创新模式方面对传统工业社会生产组织方法产生冲击。尽管面临着诸多的现实挑战,中国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错失发展机会的情况下仍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中国新型工业化战略选择应紧紧围绕实现"技术-制度"时空耦合的目标,以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来形成技术演化和制度演化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首先表现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了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它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生产力的性质、水平、规模和结构,并成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决定性因素和促进经济结构变革的动力源泉,也是推动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包括组织与管理的变革。组织与管理是一切具有一定规模的共同劳动的机构所具有的职能,它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属于生产力系统的运筹型要素。组织与管理是由分工和协作的发展而创造出来的集体生产力。现代社会化生产,有…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4期发表的吴承明的这篇文章,提出工场手工业是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工业化初期,资本主义家庭劳动或散工制(Putting-out system)颇为流行,就其组织生产来说与工场手工业无异。该文主旨在研究工场手工业在我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将商人雇主制与包买商作为散工制,并包括在工场手工业涵义之内。 西欧在工业革命前有个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它为西欧的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但只有英国是“自我”完成工业化的,稍晚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有个或长或短的机器大工  相似文献   

9.
大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机理及融合的内涵、方向等方面,对"两化"融合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并对其途径及模式、论证方法进行简单的评述。最后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促使用工制度发生越来越大的变革。变革总的趋向劳动工时缩短,工作制度灵活多样。下面就传统工作制、五天工作制、双休制、六小时工作制(各解释在后)的工时变化,以及定员变化做一定量分析,以企业用工制度改革、职工培训、定员设计、劳动组织定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兴涛 《开放时代》2003,2(4):70-82
近代中国的新名词,作为一个整体,一直是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其实它也应该成为历史学者所自觉关注的对象.本文从近代中国新名词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现代性变革的历史关系入手,并结合已有的研究实践,尝试着揭示了近代中国新名词形成、传播之丰富微妙的思想史意义--特别是其"一般思想史"意义.同时还阐述了对于"一般思想史"的独到认识.  相似文献   

12.
吕新雨 《开放时代》2012,(7):111-125
近年来,学界对于中国近代以来土地问题的讨论、对中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与西方学术界为主流的现代性范式,都提出了程度不同的反思.近代以来中国的土地问题与城乡关系再认识,核心是需要重新处理地权、赋税与租佃关系的变动.其中,太平天国之后江南地区的城乡变革与阶级分化尤其关键,它导致国家与地主、农民之间租税关系剧烈变动,使得城乡分化、阶级分化与乡村治理关系的变革成为近代历史的主旋律——这一点需要重新理解.正是晚清新政以来,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进入艰难的锻造历程,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城乡分裂的格局.其分裂的过程再造了中国社会20世纪以来最主要的阶级关系,它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背景,也是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口岸,其民族茶商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中国茶业组织的特点及其变迁历史。"分包"式结构是中国茶业组织的主要特征,它是对茶叶小生产种植方式路径依赖的结果。近代中国茶业竞争力提升有赖于产业组织从"分包"到整合的转变,但洋行对出口经营的垄断制约着这种变迁。  相似文献   

14.
企业是劳动分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而产生的一种高效率的经济组织 ,企业财产组织制度的嬗变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变迁中的企业财产组织制度为技术进步、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与工业化的演进提供了平台 ,同时 ,它又是生产要素耦合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与替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演化进程是网络空间、物理空间、人类社会空间的三元融合过程。从狭义生产方式看,“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推动网络化资源配置方式的发展,同时拓展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范围;另一方面,引领在线化新业态发展,促进网络空间与人类社会空间融合,同时引致数字化条件下的劳动组织方式向虚拟化、网络化、非线性方向演化。从广义生产方式看,以数据要素和网络空间发展为基础,传统的劳动者相互联系的劳动过程被数据要素参与的高度智能化、网络化的劳动协作所取代,劳动组织方式的网络化在局部增强劳动者就业灵活性和生产自主权的同时,也增强了资本对劳动者控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6.
苏树厚 《生产力研究》1995,(6):15-17,14
雇佣劳动制是社会生产的人力因素,通过劳动力商品交换实现与生产的物质要素相结合的劳动组织形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商品属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劳动组织形式仍然是雇佣劳动制。在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条件下的杜会生产主体不充分占有生产要素,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广义条件。雇佣劳动制条件下的劳动力商品交换不是劳动力买卖,而是劳动力租赁。雇佣劳动制本身并非天然具有剥削性。剩余劳动的剥削性占有根源于该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而不是雇佣劳动形式本身。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根本推动力的网络经济。它的出现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并正在引起整个社会组织结构及其制度的深刻变革,而这种变革必将引起作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组成部分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8.
宿舍劳动体制:劳动控制与抗争的另类空间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任焰  潘毅 《开放时代》2006,(3):124-134
作为一种另类的社会空间形态,宿舍劳动体制随着全球化生产的去地域化而在现代中国出现,它既是一种新型的劳动管理方式,同时也是劳动团结与抗争以及新型劳动关系出现的平台。我们的结论是,劳动控制与抗争的辩证关系在工厂的宿舍空间中被充分地呈现出来,资本与劳动双方都在有意识地通过对这个空间的控制来强化各自的权力。在宿舍劳动体制中,居住与劳动的高度聚集使得工人有可能发展出集体性的资源,并有助于动员工人向工厂管理者发动集体性挑战。  相似文献   

19.
刘大钧是民国时期著名经济学家,其工业化思想的要旨是:以国家统制的方式,通过协调轻工业与重工业、农业与工业、国家经济与区域经济等关系,快速推动中国实现工业化,以达到国防安全与民生富裕的双重目标。刘大钧的工业化思想比较充分和集中地反映了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现实与趋势,把中国近代工业化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共创共享时代和互联网技术应用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备受社会关注的盛隆"群体老板制"为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探究其共创共享管理模式及构成要素,运用组织竞合理论和目标融合理论,解析共创共享模式中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以哲学共有为基础,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的企业构建理念,阐述以此为基础产生的独特分配机制和运营机制,通过组织和个人目标融合,形成共创共享的个人和组织命运共同体。既能丰富共创共享时代组织管理理论,也能基于中国情境从优秀的组织共创共享管理实践中找出成功的秘诀,以帮助企业应对时代挑战,为管理者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