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首先对转型期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进行了回顾总结,然后对规则和相机抉择这两种货币政策操作规范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相机抉择不仅具有时间非一致性的特点,而且还会造成通货膨胀偏差,故一般来说规则是优于相机抉择的.因此,尽快实现"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操作向"规则"型货币政策操作的转型,应是我国中央银行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2.
规则行事、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机抉择带来的动态不一致性 ,使得规则行事在货币政策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泰勒规则描述的是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线性关系 ,其隐含的理论基础是弗里德曼规则和货币当局的最优化行为。泰勒规则的实施受限于政策目标及有关金融制度。由于利率的非市场化形成机制和现行的传导机制 ,泰勒规则在同阶段无法应用于中国的货币实践  相似文献   

3.
规则还是相机抉择:货币政策选择的交易成本政治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易成本政治学的分析框架表明,货币当局在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之间进行抉择的决定因素是,在政策收益与政策转换引致的交易成本,并在对二者的权衡中做出政策转换的决策。在我国的货币政策抉择中,应加快金融领域内市场化改革步伐,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以及采用连续微调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定华 《经济问题》2008,(11):21-23
通过对中国1984~2005年货币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货币冲击的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因此,中国货币政策选择中,适时、谨慎地采取相机抉择规则的货币政策并采取渐进微调的方式进行操作是中国中央银行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构建和估计一个混合型新凯恩斯模型,首次检验了中国最优货币政策的类型,并系统比较了相机抉择和事先承诺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文章综合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反事实仿真、似然比检验、贝叶斯信息准则、二阶矩比较和脉冲响应等方法研究发现:(1)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与最优货币政策不存在显著差异,我国的最优货币政策类型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2)在我国,相机抉择、事先承诺的货币政策和最优泰勒规则都把产出稳定作为最重要的政策目标,其次是通胀稳定;(3)相对于事先承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使我国的产出和通胀更不稳定,并造成更大的社会福利损失;(4)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最优泰勒规则可以很好地近似和代替事先承诺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6.
降低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的理论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可能存在动态不一致性。如果中央银行预先公布了保持低通胀的最优货币政策,但在随后的执行过程中,企图利用公众已经形成的低通货膨胀预期,执行完全相机抉择的政策,那么公众的理性选择是根据中央银行的最优化问题,重新确定自己的预期通货膨胀,使中央银行的  相似文献   

7.
当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遭遇动态非一致性时,如何降低或消除通货膨胀倾向是西方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中央银行在制订货币政策时,不可能不受任何约束,或至少会受到政府某一通货膨胀率目标的约束。因此,研究动态非一致性在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最优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新古典内生增长理论的框架内,建立一个带有资本累积的世代交叠模型进行研究发现,托宾效应总是具有可行性,弗里德曼规则反而是次优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心仍然是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货币扩张来促进真实和名义GDP增长.  相似文献   

9.
赵俊源 《经济师》1998,(4):48-48
正确理解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赵俊源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95年颁布的《人民银行法》对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作了如下规定: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据此有人认为,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实质上是单一的稳定币值的目标。理...  相似文献   

10.
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及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首先根据我国的实际数据 ,建立和估计混合型模型 ,并以此作为研究货币政策规则的基本框架。然后在随机模拟的基础上 ,以社会福利为基准 ,计算和比较三种货币政策决策方式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这三种决策方式是完全承诺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最优的Taylor规则及相机抉择。同时计算与福利损失等价的通胀率变化 ,结果表明 ,最优的Taylor规则能够很好地近似完全承诺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 ,这为进一步改进我国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操作提供了一个指导方向。其次 ,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特别是对目前我国盯住货币供应量的体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的理论综述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有效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采取相机抉择,还是采取规则操作执行货币政策?理论界和实业界难以达成一致的观点。赞成货币政策规则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这有助于消除随意性所带来的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t),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表明,货币政策有可能寻求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以避免随意性所带来的后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借用了一个简化的非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理论,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中央银行的声誉,而要想建立起中央银行良好的声誉,就必须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进而保证公众对货币政策预期的一致性,一直将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那么就可以不仅仅是固定在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上,而是保证通货膨胀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基础上实现对经济波动的调控,兼顾稳定物价和稳定产出波动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3.
货币本位制的确立和二战后各国经济的发展,使得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相应地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这是因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央银行能否有效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和稳态股利水平且反映中国现实特征的DSGE模型,通过扩展的货币政策泰勒规则,考察了面对技术冲击、利率冲击和股票市场冲击时,中央银行应如何制定货币政策以保持产出、价格和股票市场的稳定,并尽可能地降低社会福利损失.结果表明,货币政策考虑股价波动能够有效降低社会福利损失;中央银行存在多重调控目标时需要注意区分冲击的类型来相机抉择,在利率冲击下,货币政策应当对股价波动做出反应,而在技术冲击和股票市场冲击下,则需要在各个经济变量之间进行权衡.  相似文献   

15.
桓宇 《当代经济》2006,(13):90-91
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机抉择始终在逻辑上更有说服力,然而动态时间不一致性概念的出现,给规则与相机抉择的争论带来了新的前景,引发了新一轮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近期争论的形势正出现某种变化,双方的观点具有了更多的包容性,使得货币政策操作按"规则与相机抉择"的区别实际上转变为"是否遵守政策承诺"的区别.也就是说,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关键并非在于它的变或不变,而在于货币当局是否执行它所承诺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6.
最优货币政策的设计:综述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最优货币政策的设计,不同的文献分别从货币当局目标函数的选取、约束条件的设立和货币政策决策方式的选择三个方面进行了模型上的新扩展,形成了多种最优货币政策设计方案。然而实践证明,由于"不确定性"的广泛存在使得已有的最优货币政策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包容性均不强,于是,最新的趋势表现为运用鲁棒控制和贝叶斯等方法消减建模过程中的模型不确定性和冲击不确定性。鉴于此,中国最优货币政策的设计可以考虑选择其中的一种模式——多目标的损失函数、混合型的约束条件和相机抉择的决策方式,在此框架下运用鲁棒控制求解最优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7.
黄飞鸣 《金融评论》2009,1(1):73-83
信贷和资产价格的繁荣萧条周期,在自我实现机制和金融加速器机制下,会导致金融风险的积累和金融失衡,金融失衡多以金融危机的方式释放。这种繁荣萧条周期与不当的货币政策有紧密关系。奉行“规则优于相机抉择”和以显性的或隐性的通货膨胀目标为最终目标、以利率为操作规则为最大特征的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对此表现的是宽容和无奈。与多数学者试图把资产价格纳入现行货币政策框架下的目标体系中的主张不同,本文提出一个兼具总量与结构的复合调控特征的贷款准备金政策主张,构建模型来说明贷款准备金政策对资产价格的调控和对货币区内成员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保持。  相似文献   

18.
货币的虚拟化是造成当代经济流动过剩的根源,当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时,流动性过剩的应对措施成为世界性的经济难题;同时,虚拟经济逐步呈现出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独立性特征,流动性过剩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应对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如何正确理解并掌握经济虚拟化的规律是政府部门进行有效决策的前提。指出货币学派传统的"单一"货币规则所面临的困境,针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困境提出建立动态货币资金流量观测、增加货币政策相机抉择的灵活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宏瑾 《经济评论》2023,(2):156-170
2020年8月和2021年7月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相继转向新的货币政策框架,这是对当前全球流行的通胀目标制实践的拓展和延伸。理论上,最优通胀率应为负或为零,但由于零利率下界等现实因素,各国都设定了大于零的通胀目标(2%标准),采用兼顾其他目标的弹性通胀目标制。尽管通胀目标制获得巨大成功,但越来越兼顾其他目标及更灵活的安排呈现出明显的相机抉择特征。基于理论溯源和早期的实践分析表明,美联储的平均通胀目标制实质上是临时价格水平目标制,欧洲央行的新框架实质上是价格水平目标制。与简单工具规则相比,将通胀目标制作为最优货币政策目标规则的政策效果并不稳健。探索能够更好解释现实的简单稳健货币规则,仍是未来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的重要方向,这对健全中国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泰勒规则及其政策含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率逐渐取代货币供应量成为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利率水平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泰勒(Taylor 1993)根据多国的数据模拟结果发现,根据产出和物价水平与设定目标值之间的差距来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规则最有利于央行保持产出与物价稳定,泰勒用一个简单的政策规则来说明货币政策的制定,即著名的“泰勒规则”(Taylor rule),其模型表达式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