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作用在自然基底上形成的综合 性区域景观体系,在区域尺度上对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做 区划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的人地关系。以粤东 福佬民系这一族群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选择主导土地覆被这 一敏感性指针,对区域景观类型特征进行描述与度量,最终依 据区划原则划定沃土之乡、荒埔之乡、山野之乡、丘谷之乡、 海滨之乡五大景观分区。进而在区域和聚落2类空间尺度下, 借助景观指数及图式语言,探明了粤东福佬区域内5类典型乡 村景观特征。在风景园林学科背景下,探索了一套新的乡村景 观区划研究路径,为区域尺度的传统乡村景观特征研究提供了 思路。  相似文献   

2.
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而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而适宜的资源配置调节方式,通过对划定片区内的建设管理,来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合作市是我国"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生态环境基质的保护。将合作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三个一级区(重点保护区、恢复治理区、经济示范区)、6个二级区。相应的将城乡空间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三个分区,按照分区内不同地域的主导功能和空间景观风貌,将三大类分区细分为15个不同的小类,并提出空间管制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规划,文明建设乡土景观环境,理性保护与开发地域生态文化资源为研究目的,分析乡土景观在基础性经济建设中屡遭破坏现象,通过对乡土景观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综合运用现场调研、测绘等技术手段,得出在保证经济建设的同时,构建和谐生态的乡土景观环境与安全健康人居环境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以龙虎山风景区为研究区域,构建优化模型,探索系统优化景区空间的方法。研究结果:(1)研究区可分为农业生产空间、景观游憩空间、居民社会空间、生态保护空间;(2)选取距景源距离、景观可视性、视点分布因子评价景观游憩空间适宜性,能兼顾景区的生态、经济效益;(3)以旅游收入测算居民社会空间的经济效益,体现了景区经济效益来自生态效益的特点。(4)优化后生态保护空间扩张,其他三类空间缩减的趋势,保障了研究区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结果表明:空间适宜性评价、多目标数量结构优化是空间优化的科学方法。在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解决空间冲突方面,系统的空间优化方法为中国景区生态文明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区域生态、经济及社会等多方面要素差异的综合分析,以景观安全格局为导向,结合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结果,运用GIS空间叠加技术及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将评价区域划分为具有不同空间开发强度的类型区,并提出各种类型区的空间发展方向和管制要求,以达到区域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目标。通过研究,提出了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念下的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方法,从空间战略上实现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经济地理》2021,41(5):165-175
村镇聚落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自然—人文景观系统,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异性和相似性。文章基于中国村镇聚落的发展现实,梳理并界定村镇聚落的概念和空间范围,识别村镇聚落空间分异要素。在借鉴已有区划成果的基础上,以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禀赋、地域文化、外部驱动力、人口、经济和产业等要素为划分依据,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划思路,运用空间—属性双重聚类法、综合指数法和专家经验评判,将中国划分为5个村镇聚落大区、12个村镇聚落区和48个村镇聚落亚区。各个村镇聚落大区、区和亚区之间呈现出不同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发展阶段特征,体现了村镇聚落在全国层面的地域分异规律。通过对村镇聚落概念、识别和区划的研究,不仅能够推动村镇领域的交叉学科应用与发展,还为面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提升村镇建设和规划管理提供基础性的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景观保护设计(Landscape Conservation Design,LCD)是一种动态性的景观保护方法。该方法以保 护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和空间保 护规划软件,识别出场地中对物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 护具有关键意义的区域和廊道。LCD的结果可以为自然资源 和生态保护的决策者提供基于科学的空间保护策略依据。在中 国越来越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今天,在未来城市的 建设中,景观保护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将对我国的自然资源和 生态保护规划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以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 保护局(U.S Fish & Wildlife Conservation Service, USFWS)与佛罗里达大学景观保护规划中心合作完成的佛罗 里达州西南部景观保护设计项目为例,从数据基础、研究方法 以及规划结果等方面来对景观保护设计进行探讨,并提出景观 保护设计理念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前景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 论和空间阻力模型分析方法,以福建永泰为例,针对乡土文化 遗产体验进行景观资源适宜性评价,同时建立低、中、高3个 级别的景观安全格局水平。结果表明:乡土文化遗产体验适宜 性水平较高,低中等安全格局水平所占比例高达81.11%。为 此,提出构建永泰乡土遗产廊道、形成乡土遗产景观网络与全 域旅游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议措施,旨在加强乡土文化安全与景 观遗产的整体保护,促进全域旅游开发保护与乡村全面振兴的 实现。  相似文献   

9.
钟高峥 《经济地理》2011,(5):839-843
老少边穷地区是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的空白区,其功能区划对落实我国整体主体功能区划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典型案例地湘西州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主体功能限制开发背景下区域空间功能区划的思路、指标体系、区划方案等内容。基于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评价基础上,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部署,提出了2级3类的功能区划方案,可为其它同类型区域的功能区划提供典型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的重视,风景道的研究与建设被提上日程。基于对生态保护、特色景观与休闲游憩的多元需求,由国内对风景道的研究和一系列实例入手,在传统风景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居于多元价值的生态风景道。同时,以乌兰察布四横风景道的规划为例,研究了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生态网络构建、景观视觉评价的景观节点建设及串联沿途旅游资源的绿道系统建设,在实践中探讨了多元价值目标导向下风景道规划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入 手,指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 成部分,体现了提升国家空间治理能力的系统制度设计,强调 全域全要素的统筹协调和管控。在介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 设的基本状况后指出,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之 下,规划工作中应有进一步的价值排序。首先应把生态系统的 安全性摆在首位,其次是生态功能优化,在此基础上,对自然 资源、人文资源、景观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做整体规划设 计。通过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测评估预警系统,更 好地管理包括景观资源在内的各类国土空间资源。在新的发展 阶段,需要多学科融合,在适应国家建设新要求的同时,推动 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 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 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 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 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 合三峡山地环境条件,提出景观格局规划优化途径,包括维育 山水生态活力、保护簇群核心生境、修复山地蓝绿景观,以及 管控生态要素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库区人居景观建设提供规划 方法和管控建议,以期实现生态文明语境下三峡人居空间景观 探索的地域性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鄱阳湖流域经济开发和旅游研究的热点。对鄱阳湖流域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具有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旅游资源的品味度;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等意义。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困境有,开发与保护相矛盾;缺乏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导致景观同质化;景观类型单一,景点分散等。就此,提出了生产型乡村景观、乡村建筑景观、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茶马古道”沿线具有丰富的生物和文化多样性,集文化与生态保护价值于一体。然而快速的城市化破坏了“茶马古道”沿线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文化的流失,威胁到遗产本体保护。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方法,运用Marxan模型进行迭代运算,以普洱“茶马古道”为例,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不可替代性的叠加,识别出普洱“茶马古道”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以此为基础构建普洱“茶马古道”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格局,包括15个面状保护节点区域,并构建从种植区到生产区和销售区的连接廊道与保护节点。为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其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引发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导致了大范围的文化融合与趋同,这是“乡愁”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的现实背景。以厦门市本地高中生与驻厦新疆高中生为对比研究对象,通过实施景观宜居及审美偏好测试,探讨2组人群景观偏好差异特征及其同化趋势。结果显示:1)2组人群文化特征的差异性和趋同性并存;2)2组人群对新、旧景观的宜居偏好差异显著,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对新疆交流生的影响更大;3)2组人群对于新、旧景观的审美偏好趋于一致,人员流动性减弱了新疆交流生景观审美价值的地域性。针对流动人群的景观偏好研究,凸显了城市建设中延续地域景观特色的紧迫性。研究结论对“乡愁”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发展方向的探讨具有积极探索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