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麻点图原理,通过C语言编程实现地图信息的自动提取,为研究较大尺度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格局和相关问题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法.本研究提取武汉市医疗设施点样本数据,利用Arcgis软件,从点和面的视角对其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进行分析.核密度分析结果表现出武汉市医疗设施“一核独大,零星分布”的空间分布格局,圈层式空间结构特征明显.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距离的增加行政单元之间的医疗设施关联性相继减弱.通过距离权重的不断增加,可反映武汉市外围城区医疗设施相对缺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基于POI数据的上海城市功能区识别与绿地空间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主要是指涵盖城市交通设施、餐饮设施、学校、风景名胜区等具有地理实体的城市设施的位置与属性信息。基于POI数据,通过数据重分类与赋值,将上海城市空间分为绿色基础设施辐射区、道路与交通服务区、公共服务设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六大类,分别研究现有不同分类下城市功能辐射程度与范围,并在此基础上从横向6类空间之间与纵向绿地建设深度2个角度评价上海绿地空间结构。并基于用地现状图对功能区识别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POI数据的城市用地识别与绿地评价图准确度较高、分类更为细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零售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武汉市城市零售业设施空间布局与消费、人口、道路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人群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变化,人口密度和道路交通设施在城市中分布的不均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大型零售商业设施的空间分布,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空间的演变。该研究对于理解武汉市商业零售设施布局的内在动力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并能为今后的城市商业零售业合理布局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组团式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江  段杰 《经济地理》2004,24(1):62-66
定量研究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是城市建设与规划的重要环节。文章应用分形原理和方法以及GIS技术定量研究了无规则、具有自相似性的城市外部空间形态,以武汉市为例分析了多核心组团式城市空间形态分形特征,以及武汉市50年间的分维演变规律,并分析了不同阶段城市分维值变化的原因以及城市扩展的方式,最后提出采用多理论、多技术手段综合集成的方法是未来深入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城市蔓延问题对科学认识与引导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利用RS和GIS技术,从蔓延指数、紧凑度、蛙跳指数、分形维度、SBC指数、几何重心、雷达图等方面分析1990—2010年间武汉市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借助于人口密度梯度和船头波方法分析武汉市城市建成区与人口蔓延的空间协调性。研究发现:武汉市存在严重的城市蔓延,在蔓延形态上表现为土地利用破碎度整体较高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蔓延方向上以西南方为主。与此同时武汉市人口增长仍然集中在主城区而非城市边缘地区,人口增长与建成区增长在空间上互相分离。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管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田赛赛  蒋漪漪 《当代经济》2018,(3):78-80,95
随着休闲活动需求的日益旺盛,休闲活动设施的合理布局尤为重要.本文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广场——南京东路休闲活动区为研究对象,选取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作为具体的活动类别,利用兴趣点数据和城市路网数据构建基于街区尺度的休闲活动的空间识别及集聚特征的分析方法.采用核密度、标准差椭圆、缓冲区相结合的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广场——南京东路休闲活动基本上呈现高度集聚,餐饮和购物主要沿着交通线成带状分布,参与频度相对较低的休闲娱乐设施呈现组团式分布.另外,不同类型的休闲活动区有各自的空间分布特点和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7.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规划是目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轨道交通在我国大型城市得到迅速发展。通过对当前世界上地铁站点的各种垂直空间利用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以市域中心站点垂直空间的利用模式为重点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研究认为,在我国大中型城市,通过地铁站点与城市物业的一体化建设,对地铁站点垂直空间进行有序、合理、综合、高效地开发利用,可以给各方经济主体带来收益。同时通过将各种设施的功能综合协调,可以实现城市有限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地铁站点垂直空间综合开发具有紧迫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度最强。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由“消费空间”向“空间消费”让渡的现实出发,指出当代历史空间的日常“使用价值”开始让位于经济“符号价值”;空间的消费性超越社会性与文化性,成为消费者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在现代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建构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现代化消费需求,是历史性城市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经济地理》2021,41(2):47-54
基于2007—2016年282个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互联网发展对城市贸易产业与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人力资本差异是影响城市贸易水平与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以互联网人力资本集聚为特征,将形成新的"互联网中心"城市,并通过改变贸易供求关系影响城市收入水平。空间杜宾模型的结果进一步表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提高所在市的贸易与收入水平,对邻近城市也具有正的外部性。因此,在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趋同的情况下,培育互联网人力资本,增强互联网应用能力,将成为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蕾  田玲玲  罗静 《经济地理》2015,35(2):114-119
通过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进行分类,调研整理武汉市中心城区现有创意企业的基本情况,利用Arc GIS10建立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7大类创意企业的空间数据库,运用栅格法分别计算绘制武汉市中心城区各类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机构密度图,并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揭示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规律和各类型创意企业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1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企业在中心城区商圈附近高密度面状集聚;2沿河与沿交通干线次密度带状扩散;3高校与高科技园区周边地区低密度点状蔓延;4各类型创意企业中心城区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表现为三种形态、三种密度和三种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后,总结武汉市创意产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武汉市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城市蓝绿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着多种类型的调节和支持服务。以武汉市域范围内的蓝绿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和相关研究资料为基础,综合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计算了1987—2015年间,武汉市中心建成区,都市发展区和城市远郊区3个研究区域水文调节、水质净化、固碳释氧、空气净化、噪声降低、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7项调节和支持服务的量化收益和货币价值。最后对蓝绿基础设施的调节和支持服务在价值总量、单位效能、供需平衡、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等方面的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带来如城市内涝等诸多环境问题,使得 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成为热点。城市住区绿地作为城市绿地 的一个重要类型,既是住区居民重要的景观游憩场地,也是海 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的重要海绵体,是兼具径流绩效和景观绩效 等综合绩效的复合设施。如何让雨水设施在发挥径流绩效的同 时兼具满足居民需求的景观绩效,是目前相关研究的难点和热 点。居民喜好度的研究是住区绿地雨水设施景观绩效优化提升 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联合分析法,遴选雨水收集、雨水转 输和雨水调蓄3个环节的源头减排雨水设施,模拟江南住区中 心绿地雨水设施场景收集居民评价,进行不同居民群体的设 施喜好度效用值相关性统计和住区绿地不同类型雨水设施效 用值及相对重要性分析。并通过走访、文献查阅解析所得数 据,为住区绿地雨水设施景观绩效提升和低影响开发设计提 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分析和验证了服务交互界面和服务类型对顾客体验价值的交互作用。将服务交互界面划分为人机交互界面和人际交互界面,服务类型划分为标准化服务和非标准化服务,构建了服务交互界面、服务类型与顾客体验价值各维度(包含功能性体验、情感性体验和社会性体验)关系的理论模型,结合顾客体验需求理论和认知匹配理论,通过实验法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人机交互界面能使顾客获得更好的功能性体验,标准化服务匹配人机交互界面时,该体验更强;人际交互界面能使顾客获得更好的情感性和社会性体验,非标准化服务匹配人际交互界面时,该体验更强。  相似文献   

14.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8个城市公园中的植 物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使用行为观察法和行为地图法记录游 人的景观偏好与行为偏好,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研究植物 景观空间特征指标与游人偏好的关系,为提升游人在植物景观 空间的游憩体验、构建人性化城市公园提供参考。研究表明: 游人偏好水体与植物组合景观空间,且游人偏好与植物观赏特 性、季相变化、色彩构成呈显著正相关,与亲水性呈显著负相 关;游人喜欢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中欣赏美景和社交;游 人倾向于在野生植物种类少、可达性好的植物景观空间内进行 休闲娱乐活动,在气味芳香、硬质广场面积较大的植物景观空 间内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在郁闭度高、较封闭、离水边较远、 离出入口较近的植物景观空间内进行安静休憩活动。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结构反映了城市的现实生活,也诠释着城市的演绎历史。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优化城市功能的重要手段。滨州作为黄蓝两区重要的节点城市,必须进一步放大空间位势,提升城市空间能级,进而优化城市功能。对滨州城市空间扩展进行探讨,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滨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因地制宜地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影响空间结构的除城市发展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如城市品牌建设和人口规模等原因。  相似文献   

16.
非正规城市绿地在建成环境中具有良好适应性,能 填补正规城市绿地服务盲区,在高密度城市中有巨大发展价值 和潜力。但非正规城市绿地空间和功能属性均与正规城市绿地 存在差异,很难直接在规划中照搬套用常规城市绿地规划调控 范式。为此,基于相关研究和实践,对非正规城市绿地概念内 涵及其空间和功能属性展开辨析,与之对应并结合中国现实条 件,从开发“预置化”、用地“长储化”及运营“开放化”研 究非正规城市绿地的用地保障策略,并围绕潜力用地甄别、体 系化统筹、精细化指引研究其调控支持策略,为相关政策制定 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引发了人们对公共健康深层次的思考。为了解武汉市居民对住区绿地景观与公共健康关系的认识、疫情前后住区绿地使用变化,以及对住区绿地健康景观建设的建议,2020年7—8月课题组开展了针对上述问题的调研。筛选武汉市2020年2月居家隔离期间15个首批“高风险”小区作为样本,采用“线上问卷+线下观察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发现:1)疫情前后,针对居民使用住区绿地的“频率”和“时长”,选择“增加”与“减少”的人数相当,与“无变化”人数比例近3:3:4;2)超半数居民解封后在住区绿地停留15min以上;3)住区绿地健康景观提升主要依托“绿地植物应用”和“健身设施及场所建设”;4)居民相对更喜欢开花的园林植物,并表现出了较明确的关于植物颜色、香型等的偏好。建议住区绿地健康景观应“关注住区弱势群体”需求,增加居民“全健康”效益,鼓励公众参与。最后指出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住区绿地健康效益有待全社会的关注和智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内地与香港公共开放空间游憩规划标准的最主 要差异在于游憩设施分类系统及其配置指标,内地《公园设计 规范》关于游憩设施分类标准相对较粗,只有人均公园陆地面 积、不同陆地面积的公园设施类型用地比例以及停车位3项定 量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公园设施大类上的配置要求,缺少对 游憩设施类型及人均用地和类型指标等细致、具体的规定,未 对不同规模公园的游憩设施类型配置差异进行规定。现有指标 主要源自经验的总结,在公园游憩设施类型与居民游憩需求对 应关系上缺少具体、科学的配置方法,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的 体育运动需求,而香港的公园设计标准在地域性、安全性等方 面更加详尽,增加了设计风格和针对特殊人群如残障人士的设 计要求。适应需求、分类设置、复合使用、已建公园和新建公 园区别对待等是对上海公园体育设施配置的主要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