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依据古代文献对惠州西湖核心区域建筑布局复原的 基础上,借用《园冶》“相地”“立基”之说,并结合实测数 据探讨了主要建筑的选址、造景意图和自然山水条件之间的联 系。提出古代惠州西湖建筑的选址布局并非简单的空间布置, 而是融合古典造园理念、宏观山形地势走向及风水思想,最终 形成具有较深刻、丰富的内涵,并符合传统山水审美的规划设 计。通过古惠州西湖为个案探索中国古代大尺度景观的“民族 特色”。  相似文献   

2.
古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重要的风 景要素。长江三峡库区的古塔蕴含着浓郁的巴渝地域特色、 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传统生态智慧。古塔的营建体现着该 地区特殊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环境的整体思考。以长江三峡 库区重庆段古塔为研究对象,以选址特征为切入点,对其相 地策略、景观表征、环境协同等方面进行剖析,厘清长江上 游沿线风景要素“塔”的营建智慧与作用机制,以期为风景 园林遗产,特别是长江三峡的景观遗产研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董璁 《技术经济》2019,35(7):40
风景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使其成为一类的并非功能属性,而是建筑所在场所,即风景环境。对风景建筑的评判要看其对风景的贡献,好的风景建筑应当具有“风景性”,能够召唤“场所精神”并“开启一个世界”,使自然对象转化为人眼中的风景。因地制宜是风景建筑的创作原则,建筑通过顺应自然条件获得其形式,自然山水的独特性决定了风景建筑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地域性与复杂性 影响,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表达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 方的根本差异性所在。为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避免“千村 一面”,以陕西关中地区现已公布确认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 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村落 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内涵、分类体系和提取路径。从大地 格局景观、选址布局景观、空间形态景观、街巷格局景观、 院落布局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6个方面,开展关中地区传统村 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提取与谱系生成,从而构建起传统村落 景观“人-地”关系语境下的知识网络,使其具备探索、分析 和解决“在地性”风景营建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洞天福地是道教的理想修行地,也是人居环境的理 想模型。依据历史影响力及现今建设现状,选取江西6处代表 性洞天福地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江西洞天福地在选址、理景两 方面所蕴含的独特景观营建智慧,得出:江西洞天福地一般位 于盆地,并以江西形势派风水理论为指引;绝大部分洞天福 地借鉴壶天仙境来营造仙界景观,整体空间布局模式为:山 门——“壶口”,道教建筑所在盆地——“壶腔”,沿山势曲 折上升的山道沟通内外,并呈现出“虚(水)实(山)结合”的 特点;植物配置具有浓重的道教色彩,且以常绿乡土古木为基 调,寓意万物共生;建筑营建深受“仙道意识”影响,仙境信 仰影响了建筑营建思想,仙灵信仰影响了建筑装饰艺术。通过 研究洞天福地所蕴含的道教哲学思想,总结出有益于现代社会 健康发展的积极处世观、生态发展观、养生观及物种保护观。  相似文献   

6.
自然是一切分析原则的源泉,其动态发展的历程,为设计提供着形式的创新、欣赏的快感与文化的传承同时,室内空间中对自然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发展,正如美国建筑理论家詹克斯在《动荡世界中的建筑》所言,建筑界正在“回归不同的自然”  相似文献   

7.
湘南古民居的通风采光系统,是建筑功能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主要是指人、建筑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湘南先民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环境、改善居住条件的实践中,以“天人合一”为指导思想,在村落布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方面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建筑的通风采光科学合理。在利用自然条件和克服自然条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今天的新农村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业系统作为人类在与自然协同进化过程中所积累 的知识经验与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生态实践智慧研究的重 要对象。然而全球唯一的城市农业遗产——宣化传统葡萄园, 囿于现有研究大多停留于客观属性的描述层面,尚未揭示在客 观属性背后,传统葡萄园作为人与自然相作用的文化景观所蕴 含的机理,故不能全面揭示其延续千年的原因。因此,采用文 献回顾、田野调研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场地选址、种 植方式、空间布局和生境结构4个方面切入,总结作为半干旱 地区的庭园农业,宣化传统葡萄园经久不衰的生态实践智慧在 于“因地制宜”与“协同共生”2个方面。最后指出宣化葡萄 园所蕴含的生态实践智慧,对于其他环境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 而言,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创造适宜的耕作方式,并且通过 协调“三生”关系,以集约高效的方式应对不利的人居环境, 从而构建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郝磊 《大陆桥视野》2012,(16):152-152,155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相似文献   

10.
面对自然保护地规划作为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的新要求,在分析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5个方面讨论国土空间规划中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定位。在功能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以自然保护为首要目标的专项规划;在层次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贯穿国土空间规划三级体系的专项规划;在时序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是在国家和省域2个层面前置的专项规划;在地类定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存在新设一类“生态用地”的需求;在法定地位方面,自然保护地规划需在自身法律体系、国土空间规划法律体系和相关既有自然资源法律体系等3个层面明确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1.
杭州灵隐寺前的冷泉亭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历经 1 200多年变迁,从一座山中路亭演变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 点。它的演变极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古代风景建筑的文化特 征和风景营造中的审美嬗变,具有研究价值。梳理了冷泉亭的 景观变迁历程,分析变化背后的原因,总结各时期发展特点。 重点辨析了冷泉亭变迁过程中的建筑选址、体量、存废三方面 的权衡关系。认为在长期发展中,风景建筑受人的审美和环境 作用,其形式和位置不断被调整,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该案 例的研究,对于理解古代风景建筑的营造逻辑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石场伴随着人类文明而产生,也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长期存在。采石遗留的岩壁、岩石,以及地下水和雨水汇集形成的湖面水潭等构成了采石场景观的基础。采石场修复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同时体现中国传统山水美学。南宁园博园7个采石场花园的设计,通过对场地景观特征的挖掘和恰当的人工介入,建立了融合于场地而又具有鲜明艺术特征的新景观体系。  相似文献   

13.
天台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宗派,对中日佛教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中国天台山的国清寺和日本比叡山的延历寺正是在其思想影响下建成的,由于起始于同一思想宗派,因此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两者既存在联系,又有所区别。通过查阅大量古书典籍,对国清寺和延历寺从建立、发展、兴衰到当今繁荣的历史变迁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比较,分析了国清寺和延历寺在景观特征方面的异同点,希望通过对二者历史变迁和景观特征方面异同点的分析,为今后佛寺园林景观的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浙江省象山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中国渔文化之乡美誉的浙江省象山县为例,对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探讨。象山渔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对封闭性和兼容性、继承性和变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等特征。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资料,归纳和梳理了象山县渔文化旅游资源,并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地理位置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客源市场优势和政策优势分析,最后提出了开发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园林作为一门四维艺术,一旦生成,实非为最佳状态,还需“后熟”的过程:物与物之间的磨合、交融,形成有机整体的生态环境;时间能使原艺术再生长,丰富并扩展物与物之间的联系,由物景量之积累向意境质之飞跃。从园林植物、建筑、山水三方面阐述时间的物景表现:将园林空间意识纳入时间进程,展现植物林相之美、建筑造型之美和山水天然之美;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天合之境三方面详述时间的意境表现:时间丰富园林的历史人文内涵,是作用于万物的自然神来之笔,与自然天合共创。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 佛寺园林极少有形象资料可为研究佐证。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 的《南朝双观音造像碑》碑阴清晰描绘了一处佛寺园林,提供 了此时期佛寺园林的重要图像资料。通过对这一图像的分析 与复原研究,可探知南北朝佛寺园林的空间格局与山、池渠、 植物等组成内容的营造特征,如寺院入口的渠池-桥-莲花模 式,主体建筑集中于前院,以乔木、灌木组合为层次丰富的植 物景观,并以孤植、蕉石组合等方式创造景观焦点;寺院后部 筑山植树,营造自然山林之意趣。该图像反映出佛寺园林的组 成、格局和造景特征受到皇家苑囿和士人园林的影响,同时为 满足佛教活动的需求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园林是在英国自然观审美的理论与实践的实际需求的发展中被引入,并对英国园林艺术产生影响的。其影响首先表现在理论领域,坦普尔将中国园林理论与自然审美相结合,夏夫兹博里通过阐释令其进一步合法化,而安迪生则论证了自然风格园林的想象性要素。此后,肯特从设计领域展开了初次尝试。英国自然风格园林自此从初现进入成熟,而中国基因也由此从隐性走向显性,邱园则成为成熟园林的代表与巅峰。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潭柘寺、八大处、大觉寺和红螺寺为例,使用Python语言和R语言对4处园林寺庙的10 785条游人网络点评进行分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情感分析和主题模型方法揭示此类寺庙景观在当今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公众认知;在此基础上,构建当代公众对园林寺庙景观的体验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研对相关游客的景观体验进行定量评价,并用重要性-绩效分析剖析各评价指标的优势与不足,以此从风景园林学角度揭示园林寺庙的当代保护与利用现状,为今后相关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研究提供审慎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朱熹(1130-1200)既是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其留下的诗歌就有一千余首。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咏理诗三篇予以分析。朱熹诗的最大艺术特色是以诗咏理,即能从闲适的生活现象和大自然万物景观中化入理学思想,悟出一种做人治学的大道理来。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是中国藏区最主要、最普遍的宗教,其信徒众多,也是一种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她是以其神圣的感召力、神秘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新奇感而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以安多藏区的拉卜楞寺为例,分析拉卜楞寺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并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拉卜楞寺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进行定性分析,揭示出目前拉卜楞寺的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因此,通过对拉卜楞寺佛教旅游资源发展现状的研究,可反映甘肃佛教旅游产业发展的后续能力和未来前景,使我们能正确认识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状态,对明确发展思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