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及人民健康之间的关联, 面向健康促进的居民参与性社区环境建设,提出系统有效的风 景园林介入公共卫生健康体系的方法,重点在于公共卫生视角 的健康社区风景园林体系构建。提出可持续开发的多维度思 路,包括建立与运营管理相协调的城市风景园林体系、发展恢 复性绿色基础设施、建立与社区卫生框架相一致的风景园林; 尤其从社区层面探索公共卫生与城市风景园林体系的接口,提 出公民管理和城市管理并行以振兴复合功能的社区,强调挖掘 社区花园的康养疗愈功能和居民的参与行动带来的后景观功 能,发挥风景园林的综合作用等策略。构建健康促进的社区环 境建设理论框架,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综合性,提升公共健康 水平。  相似文献   

2.
生活环境需求的提高要求景观绿地不仅要加强观 赏性和体验性,同时要满足生态可持续的目标。城市更新下 社区花园呈现迅速发展趋势,然而其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的 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基于此,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切入点, 结合社区花园的景观特点和功能需求进行植物生态景观营造 研究,提炼出基于土壤重金属生态修复的社区花园植物景观 营造目标与原则。从社区花园的空间分区设计、植物群落层 次、植物组团配置及重金属污染分级修复进行植物景观设计 的探索,提出基于土壤重金属修复下的植物生态景观设计策 略。以期为社区花园的长远发展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景 观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北京老城已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大批失去原有景观特征的“失落空间”亟待改善,与此同时,北京大力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工作,强调公众参与的老城更新模式悄然兴起。以西城区三庙社区花园的设计与营造为主要案例,解析其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角色与机制,多层次公众参与的社区花园设计方法,精细化更新承载社区活动的公共空间,多样化因地制宜的社区花园绿化形式,以及基于社区花园建设的社区凝聚力重塑,为未来历史城市里的社区花园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分析 和归纳了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城市社区花园应对老龄化的实践 经验,提出了社区花园对中国的适用性。针对上海已经出现社 区花园的背景,研究了适合上海养老模式的“积极老龄化”创 新路径,提出上海可以在社区更新改造过程中整合生产性景观 和园艺疗法,先期营造中等规模、开放式布局和场地活力高的 社区花园。同时指出未来需要多学科的融合才能使社区养老做 得更好。  相似文献   

5.
基于作者团队在上海社区花园参与式微更新、微治理的研究、设计和实践,对社区花园的发展脉络、实施机制、参与路径、发展模式和价值判断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自我反思,旨在为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学科介入城市空间更新和社区营造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遗产地文化保护、社区生活质量提升与景区 旅游发展等多维需求,传承和完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 成为当下焦点。遵循“限定范围、分类人群、挖掘风貌体验需 求与兴趣点、总结体验冲突点”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 管理研究思路,首先以游客、本岛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线下 问卷和社交网络文本进行调研,挖掘人们对于鼓浪屿景观风貌 现状的体验需求;其次,开展鼓浪屿POI、人流运动定位和空 间热力分布研究,分析人们的活动行为与鼓浪屿景观风貌特色 空间的联系;随后,在旅居体验与行为叠加影响下,总结出人 们对于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的关注兴趣点和体验冲突 点;最后提出基于旅居兴趣的鼓浪屿遗产地社区景观风貌管理 建议,为今后鼓浪屿建设管理提供参考意见,对遗产地社区景 观风貌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中的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收入水平相距悬殊,导致在生活水平、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乡村旅游的主客交往过程中,处手“弱势”的乡村居民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与乡村旅游开发相关的部门,包括政府,旅游企业等在发展过程中,对乡村社区居民缺乏正确的认识,将其视为管理的对象,忽视其作为利益主体的权益;旅游业的发展导致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所以必须将社区居民纳入乡村旅游发展中,本文在吸取国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实现旅游业发展和社区利益的双赢,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各高校老校区夜间缺乏活力、夜景观地域性 不突出的当前,以校园意象为依托对校园夜景观进行“微更 新”,对于校园活力的激发、历史文脉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以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为例,针对其夜景观缺失整体性、多样 性、地域性的现状问题,构建夜景环境的统筹、行为活动的介 入、意象元素的重塑3个层次的校园夜景观“微更新”设计框 架,通过光艺术装置、投影艺术等微介入的改造方式,实现激 活校园夜间活力、重塑夜间校园意象的目的,探索老校区改造 更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康渊  王军 《技术经济》2019,35(9):83
通过对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建设问题的分析,认为保护地与乡村社区二者关系的研究是保护地建设的关键。根据对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关系的回顾,认为从空间营造的角度探讨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共生模式是解决青藏高原保护地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保护区与乡村社区共生关系的形成、演变机制,提出保护区与乡村社区共生界面——小流域是问题研究的重点。分析共生界面的特征,提出3种尺度的营造策略——小流域景观规划、乡村聚落重构与绿色建筑营造。流域尺度强调上游河源区的生态保护,中游河谷的生态保育和下游河口区的生态修复;聚落尺度提出将社区作为景观资源与旅游设施的重构策略;院落尺度利用绿色建筑技术营造新型民居,实现重构聚落的核心内容和小流域景观规划的重点环节,回应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促进保护区与社区共生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对休闲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 层次的要求。针对休闲农业景区分布零散、景观同质化且缺少 呼应、地域性特征弱等现存问题,将旅游学科与风景园林学科 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环城游憩带的视角出发提出环城休闲 农业景观(ATL-ReBAM),并构建“三带”景观空间模式。 该模式符合城市居民出游规律和市场需求,与城市周边的资源 分布规律相吻合,有利于地域风土特征的有效传承。以成都为 例,根据其休闲农业景观空间演化特征和已有休闲农业景点分 布特征,尝试构建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三带”空间结 构,并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景观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12.
社区社会组织是基层社会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在社会管理中可以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杭州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案例表明,它们在社会资本、制度设计与技术平台方面具有较好的协同动因,并在集结公民意愿、促进居民融合、提供社会服务、调处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协同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形成。政府需要建立健全制度框架和政策法规,为社区社会组织营造良好制度环境,而社区社会组织则需要提高自身能力,拓宽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协同领域,并且创新协同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快速城镇化中,城市与乡村之间相互影响,且乡村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处于弱势。乡村景观包含人工与自然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乡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经济类型对于乡村景观的影响最为深远。新型城镇化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更加强调人的在地城镇化,以改善乡村的经济条件为首要任务,以产业融合作为主要途径,因此乡村的经济结构必将发生转型,乡村景观也势必会因此而变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依托网络和物流的“淘宝村”经济发展模式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实现在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创新与传统文化虽不是矛盾,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空间生产理论清晰地阐释了经济发展决定空间模式,因此,如果在经济发生转型之后,空间没有响应,那激化的矛盾对于乡村景观将是毁灭性的,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自身的适应性而转变。  相似文献   

14.
蒋艳 《经济研究导刊》2010,(11):106-108
杭州市的城市休闲旅游发展面临社区参与的问题,其关键点是找到社区与政府的利益共同点。在政府主导下,多方合作,完善社区中介组织的职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开展适度的经营活动,让居民分享经济利益,实现社区发展与旅游发展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正从城镇化发展的背景来看,安置房社区管理困境源自于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机制转型和被征地农民市民化适应过程。研究根据对锡山区安置房社区干部与居民的问卷调查和座谈进行分析,认为安置房社区管理难的宏观原因有:一、城镇化的速度加快锡山区城镇化发展及城镇人口增加,是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口逐渐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的结果。锡山区农村人口生计方式也早已开始  相似文献   

16.
当前快速城镇化伴生的“乡村收缩”现象对乡村 景观产生巨大冲击,威胁其价值维持。立足乡村景观价值衰 减现象和机制的解读,通过质性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大足区玉 峰村的半结构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和解译,以实证方式论证乡 村景观价值的衰减感知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乡风民俗淡 化、空间风貌衰败、田园景观破损及生态环境退化在村民关 于景观价值衰减的现象感知中呈现强度递减趋势,而社会结 构退化、文化土壤消解、生产关系弱化和土地利用转化等作 用机制则是由深入浅地诱发乡村景观价值衰减的关键因素。 据此,建议后续应从历史保护、文化再生、产业构建和规划 管控等角度加强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和提升工作。  相似文献   

17.
社区参与型乡村旅游是一种综合运用农业种植、景观生态、生态旅游、旅游规划、环境经济等学科知识的旅游形式,在实践中对改变社区贫穷落后面貌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本文在介绍社区参与型乡村旅游实施措施体系的基础上,主要以陕西省成阳市礼泉县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分析,并对其扶贫效用进行研究评价,认为社区参与型乡村旅游是将旅游扶贫运用于我国农村地区旅游扶贫的很好模式.  相似文献   

18.
生物多样性在城市环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城市闲置地微更新的常见方式,临时社区花园能够带来很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是城市优化绿色空间的良好途径之一。社区花园在改善闲置地生境质量的同时,也受到植被结构和管理维护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临时社区花园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讨了灵活的城市闲置地微更新方式在我国城市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社区景观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的重要区域,在其规划设计中,要考虑环境的生态和文化效应。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时空过程,对居住区景观的生态研究,是为了确定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在社会多层次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和相互协调下,使城市居住区景观体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本文首先阐述了社区园林景观绿化设计的原则,并通过工程实例探讨结合新时代的园林景观绿化设计来满足当前生态层面的提升,从而营造出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社区园林绿化景观。  相似文献   

20.
推动城市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是社区治理取得成效的关键。目前我国对城市社区居民参与问题的研究大多从加强政策制度、参与激励机制等外部动力着手,忽略了居民参与内生动力的挖掘。以沈阳市D社区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出发,运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提升居民参与意识、搭建居民参与平台、增强居民参与能力。通过小组介入成效评估发现,小组工作在改善居民参与意识不高、参与平台建设迟滞、参与能力不足等问题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