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教育者有责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融入学校教育中,让其展现永久的魅力和时代价值。基于此,文章探讨开放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及价值,分析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现状,发现在开放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如缺乏学习时间、缺乏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缺乏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等。在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深度融合,以混合教学模式为手段、着力加强师生有效沟通,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注重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等融入路径,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软实力的突出优势,新时代,我们要结合时代特征继续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生态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短视频生态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好规划调研、挖掘优质内容,进行资源整合、创新传播形式,发挥技术优势、增强传播效果,坚持守正创新,推动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跨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是铸牢边境地区国家认同的根本保障,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当前,跨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在思政融合教育理念、信息化教学能力、多元文化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存在教师队伍配置机制单一等现实问题。破解跨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不仅需要牢固树立思政融合教育理念,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而且需要整合多种文化资源,实现跨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配置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之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与路径。高职院校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理应自觉、主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结合师范教育专业学科大类,思考如何立足人才培养,下行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对学院学前教育师范专业学生传承延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窑肘骺戏的社会实践为例,探讨地域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梳理学院结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城市精神,创新传统文化传承记录方式的探索的路径,总结了地方高职院校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打造区域文化特色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创新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教育责任。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内容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进入 90年代 ,国家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 ,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和作用益加显得重要。本文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发展性、民族文化性、教育性等特点进行阐述 ,阐明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90年代,国家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和作用益加显得重要。本文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发展性、民族文化性、教育性等特点进行阐述,阐明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后奥运时代,如何让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借一这有利时机,可持续性地发展下去,需要我们认真地对其思考和讨论。正确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体坛所处的地位,以及在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前景,对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进而提升学生高尚道德品质。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对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和传承的重要性,不断学习优化传统文化,立足教材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气质。作为地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应当承担使命,有所作为。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坚持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充分发掘非遗文化的育人资源,将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美术是人类文化和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美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融入多种不同的文化元素。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国家振兴民族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步。高校美术教学可以很好地与民族文化相融合,通过发挥高校美术教学的特殊功能,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继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和继承民族文化的意识。本文分析了高校美术教学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高校美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利用高校美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高校课堂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建构传统文化"金课"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将精神谱系历史生成与职业素养结合,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整合、盘活教学资源,并以科学高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性发展,关系到新时代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培养具有文化信仰且自信有为的全面发展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把握二者融合发展的可能性,进而从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影响三个层面探讨创新性发展,以期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重要基石。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培育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者,在提升师生文化自信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通过深入调研、分析传承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传承的有效策略,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有效发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阵地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就是民族自信,文化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向人们传达社会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英语课堂作为语言学习的摇篮,其教学不单是让学生提高语言技能、了解外国文化,更应培养其本国文化自信,注重本国文化的向外输出,而课程思政下的英语教学改革需要树立文化自信。文章分析了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将其与英语语言知识点相结合进行教学实践,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习者提升英语综合能力,又可以使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价值观念的指导,开展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族教育既要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也要着眼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框架。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目的在于挖掘学前儿童熟悉的生境知识资源,使课程内容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进而通过传承民族文化,在学前儿童的思想意识中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体现课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适应性,体现课程对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具有方向性、民族性与地域性、传承性、多元性与开放性等特征,具有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彰显办园特色、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健全课程体系等功能。  相似文献   

18.
当今时代发展已进入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怎样能得到传承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结合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问题,借鉴日本传统体育项目剑道的发展经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式、飞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薛钧天 《全国商情》2009,(12):55-57
太阳神,一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企业;中华系统,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营销团队。当基于共同的文化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时,也正预示着中华系统的华丽转身。2008年3月,中华系统在太阳神的平台上实现了一次美丽蜕变,成为太阳神直销事业史上一个经典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与中华民族血脉深深相融,当代大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长大成人,因此,其作为重要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当代高校大学生需要继承和发展的。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表现出精神品格培养缺失、道德意识观念不强、价值观教育弱化、独立思考意识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偏弱等现实问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德育建设体系中来,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接受和理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道德自觉和知行合一"的高尚品德,帮助高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道德修为,把高校学生培养成心理素质高、思想道德优、行为习惯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