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货币市场》2010,(10):53-56
2010年三季度,美元对主要货币走弱。美元短期利率回落,欧元短期利率有所上升,英镑、日元短期利率走势平稳。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下降,并处于历史低位。除日本股市外,其他市场主要股指显著回升。  相似文献   

2.
一季度,受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较为稳固及希腊主权债务问题令投资者的避险需求上升等因素影响,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走强。美元、英镑短期利率上升,欧元、日元短期利率下降。美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呈“W”型走势,英国和德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下降,而日本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主要股指探底回升。  相似文献   

3.
2013年1月,美元指数总体下降;美元、英镑、日元短期利率下降,欧元短期利率上升;美国、德国、英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日本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下降;主要股指振荡上涨。  相似文献   

4.
《中国货币市场》2014,(1):56-59
2013年,美元指数先升后降,总体持平。美元、日元短期利率下降,欧元、英镑短期利率上升。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上涨,但日本国债收益率有所下降。全球主要股指大幅上涨。  相似文献   

5.
《中国货币市场》2010,(8):52-55
7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恐慌情绪逐渐减退,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同时,美国公布的多数经济数据表现不佳,显示美国经济复苏步伐放缓,美元对主要货币明显走低。美元短期利率下降,欧元、英镑短期利率上升,日元短期利率持平。美国、英国、日本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下降,德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各主要股指振荡上涨。  相似文献   

6.
2013年4月,美元指数振荡下跌,欧元、英镑兑美元汇率振荡上升,美元兑日元汇率振荡上升;主要货币短期利率下降;日本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其他主要发达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下降;全球主要股指振荡上涨。  相似文献   

7.
2010年,美元对欧元、英镑先升后降,总体走强,但对日元贬值幅度较大;美元、欧元和英镑短期利率上升,日元短期利率下降;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探底后小幅回升,总体降幅较大;主要股指振荡上涨。  相似文献   

8.
2011年2月,美元对主要货币先强后弱;主要货币短期利率继续小幅回升;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小幅上升;全球主要股指振荡上涨。  相似文献   

9.
2010年2月,受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影响,市场避险情绪升温,美元对欧元、英镑走强,对日元走弱。因市场预期欧央行、日本银行和美联储将继续保持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英国可能率先加息,美元、欧元、日元短期利率基本走平,英镑短期利率微升。美国、英国、德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先升后降,日本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下降。全球主要股指先跌后涨。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1月,美元指数走高;美元、英镑短期利率上升,欧元短期利率下降,日元短期利率基本持平;美、英中长期国债收益率走低,德、日中长期国债收益率走高;全球主要股指呈“N”型走势,总体走低。  相似文献   

11.
2010年8月,美国公布的多数经济数据表现疲弱,显示其经济复苏步伐明显放缓,市场避险需求上升。受此影响,美元对欧元、英镑走强,但对日元走弱。美元短期利率下降,欧元、英镑和日元短期利率基本走平。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明显下降。全球主要股指下跌。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美元指数先跌后升;美元、欧元和英镑短期利率上升,日元短期利率基本走平;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先升后降;全球主要股指先升后降。  相似文献   

13.
《中国货币市场》2010,(12):49-52
11月,爱尔兰债务问题和韩朝冲突引发投资者避险需求上升,美元对主要货币走强;美元短期利率上升,欧元、英镑和日元短期利率下降;主要国家中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主要股指冲高回落,德国DAX和日经225股指振荡上涨。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ustralian stock market with its two leading trading partners, the US and Japan. In investigating the extent of integration, this study takes into account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foreign exchange rates and stock prices, since exchange rates influen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firms, and, via interest rates, the cost of capita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was a stable long-ru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Australian, US and Japanese markets prior to the Asian crisis but that this relationship disappeared in the post-Asian crisis period. An analysis of the short-run dynamic linkages among markets suggests that, following the Asian crisis, the US influence on the Australian market diminished while the influence of Japan remained at a modest level. Furthermore, the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indicates only a contemporaneous transmission of shocks from one market to other markets.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impulse responses are estimated using the bootstrap-after-bootstrap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