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企业债券,对减轻国有商业银行压力,满足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和完善企业融资结构有着特殊意义,但目前在我国发展企业债券,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应提高对发展债券市场的认识,建立企业债券发行的核准制和注册制,提高债券评级机构的服务质量,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培养理性的企业债券投资者队伍,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企业债券发行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手续繁杂、流通市场发展缓慢、发债企业信用问题、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功能错位等原因,导致我国证券市场企业债券规模过小、发行主体单一、品种单一、企业债券融资与股权融资的比例失衡等问题.针对此,论文提出:扩大发债主体范围,尝试债券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发行利率市场化、建立和完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企业要转变"重贷轻债"的观念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7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推出了基于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项目收益债券,这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精细化改革过程中的一项探索尝试.目前改革选取了相对成熟的土地储备和收费公路两个项目作为试点,但是试点扩面仍有赖于管理制度完善.本文选取普通专项债券、美国市政债券和城投企业债券三个债券品种,在债券发行、监管、预算管理等方面与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研究推动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制度建设.本文在监管方面提出地方政府项目收益债券监管应中央财政监管与外部市场约束并重的思路,推动不同债券品种"共管共治";在发行环节提出完善信息披露、实现债券信用评级客观真实;在项目管理方面提出应该允许适度放宽债券存续期限限制,做实项目收益债券在内部"自求平衡";在配套建设方面提出推动项目收益债券市场化保险增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企业债券融资比之于股票融资,在数量、规模、融资能力、市场影响、投资认可度等方面不可同日而语。其原因在于政府干预过多、发债主体单一、市场流动性不足、企业积极性不高、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等。针对制约企业债券发展的因素,我们应努力完善企业债券监管制度,引导国有企业利用债券融资,提高债券流动性,建立科学、有序的资信评级制度,拓展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空间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融资和发行股票融资是目前各国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三大融资方式。银行贷款是建国后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虽然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市场已经建立,但是企业债券融资在我国几乎微不足道,本文将着重从企业和金融市场的角度讨论债券融资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严重滞后,不仅影响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也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债券市场参与主体行为“扭曲”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通过债券发行制度改革,推进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以及企业债券二级市场的构建将有效推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7.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但时至今日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程度仍与美国相差甚远。从两者的比较来看,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机构投资者规模已初步具备支撑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力量;政府对债券市场的抑制、企业债券市场制度不完备、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股票市场不规范、国债市场期限结构失衡,是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8.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尚未成为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债券市场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影响和制约证券市场进一步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应积极采取简化企业或公司债券的发行审批程序、放松对企业或公司债券某些条件的管制、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等对策,加快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幸强  吴刚  周鹏举 《新智慧》2000,(2):46-46
企业债券的发行价格有三种:平价、溢价和折价。为了正确反映企业的实际利息,需要对债券溢价或折价在债券存续期内摊销。现行实务中多采用直线摊销法和实际利率摊销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力发展,需要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均衡发展,中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远远滞后于股票市场的发展。本文选取1991年至2003年的宏观经济数据以及企业债券发行量,通过多元回归和因子主成分分析,得出金融机构的贷款、国债发行量、经济增长率、国民储蓄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五个变量从线性关系角度讲,不是影响企业发行债券的关键因素: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与股票发行量存在较高的负相关等结论。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28条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但在现实中,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发行类似准市政债券的企业债券等不规范融资方式变通操作,筹集资金用于市政建设。如何满足现实需求并促进市政债券的规范发行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实践表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市政债券不仅在城市基础设施融资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企业债券利差的零波动率计算方法有三个步骤,即先构建一条无风险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利用该曲线求远期利率,再计算某债券零率利益。通过该方法对中国上交所交易的企业12只债券的利差进行估计,并提出短期无风险利率基准采用国债回购利率,长期无风险利率基准采用互换收益率,以降低估计中的误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债券市场中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对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对我国现行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进行改革,由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债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同时,通过评级机构的专业化运作降低信用评估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一、选择好发行债券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应选择经济效益较好、有一定管理基础、在社会上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企业;或一时间建设资金难以筹集的新办企业,新上的项目。发行企业债券应由主管部门监督把关,防止一哄而起跟风潮,走过场。二、期限结构要合理。企业债券期限,一般为3—9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并且债券所筹集资金一般在半个月内就应到位使用。企业债券的期限结构搭配要合理,短、中、长期结构适当分布,以中期为主,短、长期为辅,避免还本付息过于集中和还债峰过早出现。  相似文献   

15.
完善我国企业债券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债券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在企业债券的发行和交易管理的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利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问题。因此,在企业债券法律制度的改革上,要确立鼓励和规范市场发展的价值取向,以规范发行人的发行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主要立法目的,明确中介机构的作用和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6.
过于严格的发行监管制度和交易监管制度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此必须尽快实现企业债券市场的统一监管、逐步实现发行监管制度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继而向“注册制”的转变、大力培育企业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完善_企业债券担保体系、加强偿债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债券交易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深层次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相对于规模庞大的国债市场和正在蓬勃发展的股票市场来说,存在着规模小、地位低、市场化不高、品种单一及流动性差等缺陷。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在于我国目前还存在诸多制约企业债券发展的因素,比如法律法规不完善、发行制度存在缺陷、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以及发债企业自身的问题等等。有鉴于此,可以考虑通过修正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制度安排入手,在发行制度、交易制度、市场准入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诸方面进行改革,为企业债券的发展拓展出较为广阔的空间;通过产权改革,塑造真正的企业债券市场主体;提高企业债券信用程度;调整企业债券的期限结构,不断进行品种创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增强企业债券的流动性,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企业债券市场中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对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对我国现行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进行改革,由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债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同时,通过评级机构的专业化运作降低信用评估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地方市政建设项目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本文通过对美国市政债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密西西比州市政债券发行情况的分析,提出了中国市政债券市场应以企业债券的形式发行地方市政收入债券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余玉苗  李孟莉 《新智慧》2000,(16):25-26
可转换债券是指根据发行契约可以在一定期限之后按所规定的转换比率或转换价格转换为发行企业股票的债券,它具有债权性证券与权益性证券的双重性质,因而又可称为混合性证券。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对投资者和发行企业都是非常有利的。对于投资者而言,选择性大,投资风险小。一方面,持有人对发行企业具有强制性的要求权,可以定期获取利息收入,到期收回本金。另一方面.持有者可按规定选择有利的时机行使转换权利,将债券转换为股票,成为企业股东,享受股利和资本利得。体现了投资这种混合证券所具有的“下可保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