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云琳 《发展》2007,(7):62-62
生产力布局,就是指生产力诸要素、各种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组织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空间配置。人类的生产活动总是依附于一定的地域空间之上,生产力布局是生产的基础,是依据空间结构的客观规律及其演进趋势,对生产力诸要素和生产活动进行空间配置,对已形成的生产力分布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特定的经济、生态、空间和社会效益。生产力布局有明确的布局主体,强调人的意志,一般要落实到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上。比如:十个“五年计划”就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要落实。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分析与思考(上)蒋清海生产力布局是一国一地区生产力要素在空间的有机组合,其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过去的40多年中,我们在生产力布局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但仍然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解决。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认识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 1.“生产力构成要素论”。依据现有经济学基本理论,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管理、信息、教育、商品市场(具体的商品市场,引导、确定具体的生产力运作与发展方向,决定生产成果价值和使用价值能否实现,因而决定具体生产力的兴衰,所以也是构成生产力不可缺少的要素)等生产力构成要素相互作用,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统一体。有了这些生产力构成要素,并把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才会有现实的生产力。没有这些生产力构成要素,或是这些要素结合的不好,就不会有现实、有效的生产力。这就如同一部机器,由相应的零部件相互结合,构成这部机器的整体,并决定整个机器性能的优劣。生产力就是由零部件——诸生产力构成要素,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整机”。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时期,优化生产力布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是高效配置空间资源的必要途径,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主要措施。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判断出发,提出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方向是:以产业转移为动力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培育和完善中部地区增长极,加快区域开发,优化西部地区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城市规模结构"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概念成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亦是现代城市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城市规模结构"理论概念的内涵是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经济圈群概念范畴内的区域生产力空间配置,客观的决定了城市生产力布局演化的高级形态表现为"理想城市规模结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大战略实施已经取得的巨大实践成果,证明了我国城市在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砥柱"性作用,以多极多圈多带多区为主导空间的"新格局",在"十三五"规划期更加需要不断提升城市能级,以合理科学的城市规模结构,实现城市推动造极、建圈、联带、组区的巨大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土规划是在地域上、空间上对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布局,对规划范围内的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综合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一定时期开发利用国土资源、进行生产力布局、保护环境的一种长期的综合性规划。日本是一个开展国土规划和国土整治较早的国家,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研究日本国土规划的发展进程和经验教训,对我国制定和实施国土规划有着重大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40年来,中国生产力布局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一是"一五"时期,以协调沿海与内地关系为主线,开创工业布局的新局面;二是"三五""四五"大三线建设时期,以备战和建设战略后方为基调、以工业为主体生产力布局跳跃式地向西推进;三是80年代以争取总体速度、效益为目标,生产力布局大幅度地向东倾斜。从布局结果看,这几个阶段各有得失。第一阶段的安排比较适度,虽然也出过偏差,但纠正较快。"三五"以至"四五"的大三线建设,是我国生产力布局向西的一次战略大转移,基建投资大幅度向  相似文献   

8.
论“弗”字形网络布局和沿黄—陇兰经济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正> 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地域空间配置形成一个畸形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我国巨大优势的发挥。要想使生产力在今后几十年乃至一个世纪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必须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逐步调整生产力布局。近几年来,对生产力布局模式的争论颇多,也的确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论点。经过实践,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认真地分析现实生产力布局中的问  相似文献   

9.
刘源 《开发研究》1994,(2):50-52
西江流域工业结构调整构想刘源西江是珠江的主体,西江流域是大西南与沿海地区的结合部,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西江流域的开发将对于大西南经济的振兴,改善我国的生产力布局状况,有重大意义。建立合理的工业结构是实施开发战略的重点及核心。一、资源概...  相似文献   

10.
苏东地区的城市化与生产力布局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 ,生产力布局优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 ,城市化是生产力布局优化的空间载体。文章在简析苏东地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就其城市化与生产力布局优化的总体思路、战略重点和主要对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浦再明 《上海改革》1998,(1):10-12,15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讲要着力解决两大核心课题,达到两个基本适应:即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使之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改革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使之同市场经济形式基本适应。十五大报告,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出发,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对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进公有制经济改革作出了科学阐述和全面部署。这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鸿宇 《南方经济》2009,(12):69-74
一 关于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认识目前关于区域间产业转移有以下比较流行说法:第一,产业转移是一国或一地区工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在空间上的位置移动;第二,产业的“生命周期推移理论”是对产业转移动因的理论诠释,即由于产业所处地域的供给和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回溯1990年我国颁布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的基本规划内容可知,“2000年前后,我国生产力布局以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为主轴线,结合……第二级轴线构成我国建设总体布局的基本框架”,上海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和沿长江两条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点,无疑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宏观经济空间节点,以上海为中心城市的城市区域的空间运行无疑是研究城市外部空间结构运行规律的一个最佳实证案例,本文旨在对以上海市为中心城市的长江下游和三角洲城市经济区域的城市外部空间的结构城市的长江下游和三角洲城市区域的城市外部空间和结构构运及其运行规律和运行机理进行多侧面的经验与理论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张荣 《发展》2023,(3):34-3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1]。这是党中央对区域发展和空间治理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今后一段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战略布局的根本遵循。一、战略布局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和趋势来看,优化战略布局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表现在战略布局不仅决定要素配置方向,  相似文献   

15.
企业跨国经营:实践的演变与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人们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的理解大多共识于它是一国生产力的现实载体,是一国社会生产和流通的主体。然而,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放经济体系的普遍形成和发展,随着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和深入,企业作为经济的有机组成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其意义和作用因此也正日益展示出其通过强调国际性特征而被重新界定的必要性。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16年来的发展,国际化程度正在日益加深,让更多地国内企业进入跨国经营领域,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基于此,通过对长达130年的西方企业跨国经营史进行回顾,同时去芜存精、去伪存真地借鉴其有关指导理论,这对完善和发展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理论,分析和指导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应该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分析与思考(下)蒋清海三、中国生产力布局的战略与总体框架生产力布局战略是一个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对具有12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尤为如此,因此,对生产力布局战略作出科学而审慎的选择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在英语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通过教学设计,使诸要素之间联结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系统化,有利于提高教师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全面、客观地认识教学,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可以说,实施课堂教学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教学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本文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旧中国近代经济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带,全国解放后,直到1978年整整30年中,除了短短的3年恢复时期外,我国宏观生产力布局重点西移,生产建设重心一直放在内地,“三五”、“四五”时期甚至放在远离东部沿海的西部地区,进行了大三线建设,对这一时期的生产力布局作何评价?从到目前为止的报刊杂志上刊载的文章来看,是褒少贬多,大多数学者认为失误大于成绩,这或许不无根据,但仅仅停留在这样大概、抽象的水平,是不够的,无助于目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作客观的、深层次的、多角度的研究。一、布局重点西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改革开放前30年内地的重点建设至少考虑到下述几方面也是合理的,具有必然性。 1.自从19世纪40年代近代工业发端于沿海以来,在这100多年中,中国近代经济中心一直停留在东部沿海地带,到解放前夕,全国工业的70%以上分布在这一地区,全国铁路里程的90%以上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关内京广铁路线以东的沿海省份,而且经  相似文献   

19.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其具有的某些生产力要素和资源优势而吸引企业将总部设置于此,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其他地区,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并由此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亮点。进一步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做到四个“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因此发展生产力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研究生产力要素及表达式是当今学术上和生产实践上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科学地论证生产力要素及表达式可以指导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一个企业正确地制定发展生产的方针,从而保证生产力迅猛发展;仅之,生产力要素及表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