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07年,市辖工业总产值实现27.77亿元,较2003年增长65.8%,年均增长13.47%;工业增加值实现9.75亿元,较2003年增长68.68%,年均增长13.96%;在工业经济的有力带动下,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3.26亿元,较2003年增长54.8%,年均增长11.5%;人均GDP实现8844元,按现行汇率计算,  相似文献   

2.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是整体提速、实力增强。2005年,县域经济总量达到224.5亿元,占全市GDP的54%,比2002年增加96.41亿元,增长75.2%,高出全市GDP10个百分点;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5亿元,占全市的46.5%,比2002年增长5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31元,比2002年净增加545元,县域经济已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2005年,石屏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35亿元,同比增长10.5%,比2000年的8.88亿元增长50.3%,年均增长8.5%。财政总收入完成13044万元,增长3.9%;地方财政收入8189万元,增长4.7%,比2000年4823万元增长69.4%,年均增长11.1%。一般预算收主完成7742万元,增长1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08亿元,增长70.8%,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3亿元,增长8%,比2000年2.96亿元增长52_8%,年均增长8.8%;三次产业结构为44:25: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37元,增长10%,年均增长5.1%。  相似文献   

4.
一、基本情况 2002-2006年,眉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9%,比LGDP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1%。人均GDP由2002年的3639元/人提高到2006年的8851元/人,经折算后,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按照国际上关于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的评判标准,表明我县已处于初期向中期的经济转轨时期。  相似文献   

5.
一、“十一五”期间投资对经济增长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1996年至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尤其是近几年增长强劲,年均增长达到18.9%,高出同期生产总值增长6.4个百分点。从经济增长两阶段来看,1996年至2000年。全社会投资完成2706.11亿元,年均增长18.1%,高出生产总值增长7.4个百分点;2001年至2004年。投资完成4647.9亿元,年均增长19.9%,高出5.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0-2003年陕西省GDP年均增长9.65%,高于全国8.13%的平均水平,2003年GDP达到2398.58亿元,占全国的份额为2.1%,在全国排第21位,在西部排第4位。  相似文献   

7.
(一)50多年来城乡经济均有较快发展,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云南从1952年至2002年的50年中,总人口由1695万人增加到4333.1万人,增长1.6倍,年均增长1.9%。工农业总产值由13.41亿元增加到2588.01亿元,增长47倍,年均增长8%,其中,工业总产值由3.8亿元增加到1850.46亿元,年均增长11.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9.6亿元增加到737.55亿元,年均增长4.4%。  相似文献   

8.
总体看,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呈现出了明显提速的发展态势。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35.8亿元,比“十五”末增加1135.64亿元,年均增长11.5%,高出规划11%的年均增长速度;两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3.2亿元,完成规划任务41.6%,超规划年均进度4.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6.6亿元,增长22.3%,增速比2005年提高9.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7亿元,年均增长14.2%,增速比规划高出3.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一、“十五”期末牟定县“三农”现状 1、农业基础脆弱。全县“十五”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54亿元,比“九五”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08亿元;增加4.1亿元,增长20.06%。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2002元,比2000年的1510元增加492元,增长33.3%,年均递增6.7%;人均有粮396千克;粮经比63:37。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湛江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胡总书记2003年视察湛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市场导向,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发挥热带、亚热带气候和海洋、土地等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努力提高“六化”水平,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20元、县域储蓄存款余额258.8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额5.05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6.5%、30.1%、60%、202.4%。  相似文献   

11.
1.总体上看,“十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可以实现。2001年到2003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2.1%,高于10%的预期目标;人均GDP年均增长11.6%,高于9%的预期目标;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高于10.5%的预期目标。总的来看,“十五”计划主要预期目标进展顺利,大部分指标预计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2.
孙建 《南方农村》2006,(2):54-56
一、2005广东农村经济运行的特点 1.农业占GDP的比重在下降 2005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2万亿元的省份,达到2170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2%,第二产业增长15.0%,第三产业增长10.8%。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9.2:46.5:44.3、2004年的7.8:55.4:36.8变化为2005年的6,3:49.5:44.1。  相似文献   

13.
“十五”以来,龙陵县围绕“调优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调快第三产业”的产业调整思路和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支柱产业建设。截止2008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0.61亿元,在2000年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6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38亿元,增长25.3%;  相似文献   

14.
昆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条件:首先,从纵向来看,昆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3.3番,2001年达到6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12.5倍,年均长12%,2002年达到73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415元增加到2001.年的13900元,比1978年增长9.1倍。财政总收入完成12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9.8亿元;  相似文献   

15.
从品牌产品到品牌企业.从品牌企业到品牌产业,人称北大荒的黑龙江垦区以品牌为载体,紧紧依托自主创新,培育品牌,壮大品牌,推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走出了一条以名牌战略带动北大荒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之路。“十五”以来,这个垦区GDP年均增长12.5%。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269.8亿元,比2000年增长80.5%。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6179元,比2000年增加2842元。年粮食总产10年增产100亿斤,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斤大关。实现了几代北大荒人的梦想。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由1978年的75.8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885.88亿元,大约是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8倍,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从温饱迈入了小康。本文运用Box-Jenkins建模方法,根据1978~2007年广西GDP数据,构建出ARMA模型,预测出广西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253.581亿元,与2007年相比,其增长率达到23.24%。  相似文献   

17.
一、文山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1、农林牧渔业收入情况(总值及人均):2006年文山州国内生产总值达173.15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0.9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6.48亿元,第三产业增值为65.72亿元;人均GDP为5121元,同比增长16.3%;财政收入8.94亿元,  相似文献   

18.
思路一变天地宽黄苏民1995年湖北垦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9.46亿元(90年不变价),比1990年增长172.41%,年均增长速度为22.17%,超过了全国农垦和全省的增长水平;实现利润1.997亿元,比1990年增长171.54%;人均收入2183...  相似文献   

19.
1、第三产业实力明显增强,人均服务占有量和人均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就业人员)均实现翻番。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5.57亿元,较200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2.5%;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4256.2元,居全省第三位,年均增长13.1%;第三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29786.4元,年均增长10.8%。  相似文献   

20.
自“九五”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上海的经济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得到了增长,2003年的GDP达到了6250.81亿元,比1995年的2462.57亿元增加了1.5倍,近八年来GDP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1%。上海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但表现在GDP总量的扩张上,而且也反映在产业结构的升级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