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改革,实际上有两种争论,一种叫质量论,一种叫优势论。质量论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在于它的资产质量差、管理质量差、人才质量差,质量论这种改革并不一定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优势论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要让国有商业银行凭借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这样它才能跟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一较高低。  相似文献   

2.
从﹃比例论﹄到﹃控制力论﹄对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认识的新飞跃□向世聪一、“比例论”与“控制力论”的内容“比例论”是我国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之初提出的,它是为了保证我国国有经济的公有性质,对国家拥有、个人拥有资产进行数量限制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贸易与环境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的争论日益激烈。总结目前关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并将目前的观点归为大致三种:贸易有害论、贸易有益论和复杂关系论。并对贸易与环境的这三种关系运用经济学原理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广义生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向经济领域渗透,形成生态经济学;生态学与仿生学结合起来应用到人类社会中形成社会生态论基本格调,由此产生了广义生态论的假说,本文仅大致描述了广义生态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本财务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启亮 《财经研究》2002,28(8):52-58
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本的分析,根据两权分离的背景、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所有者财务论、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论,并分两部分分别对它们的特点、职能、内容等进行了阐述,接着,还阐述了人力资本财务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政体更迭的转型论与巩固论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转型的起点和旧制度的崩溃等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东欧国家在政体转型中的特征,这些国家政体的转型是迅速的、非暴力的和确定的,但其政权的巩固过程却是漫长的、冲突不断的和不确定的。文章最后指出,基于拉美和南欧经验的转型论和巩固论基本上适用于东欧国家。  相似文献   

7.
"民本经济"脱胎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兼与单东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本经济”,导源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企业本位论”、“权利本位论”和“公民本位论”。民本经济是自主经济、权利经济、法治经济,其中凸现了国民经济中公民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主体意义。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从“体制外”发展起来的、“适应政策许可的民营经济”向“拥有制度保障的民本经济”的转变是必然的。兴民本经济富百姓与行民主政治强国家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8.
贬值理论的比较与综合王彬贬值理论中,乘数论与吸收论是同一理论思潮的产物,乘数论可以在吸收论中得到解说。米德综合则是对弹性理论与吸收论的一种综合。而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可视为货币论的学术渊源。约翰逊曾认为,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理论只是休谟的价格——...  相似文献   

9.
科技进步对区位论发展影响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从科技进步对区位论发展影响的角度对区位论的发展作了初步探讨与分析,提出科技进步导致产业部门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促使区位论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现代社会,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区位理论的发展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区位论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体论是其论批评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论说》篇除具有体学意义之外,还具有艺学、批评学意义。“论说”体中包含论和批评体,其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由刘勰艺观所决定,从而影响对“论说”体本质、特征、功用、价值和意义的认识,由些建立起符合艺 和化 规律的体论、创作论、作品论、作论、批评论等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通过杨献珍对“单一经济基础论”逻辑矛盾的揭露和对“综合经济基础论”的论证,揭示了两者观点的根本对立,说明了“综合经济基础论”的方法论意义。继而分析了从“综合经济基础论”中经“补充论”再到“共同发展论”传承超越的异同关系,从而显示了这一理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同型论、语境论和功能论三个重要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不仅激起了音乐教育运动的新波澜,开拓了音乐人的想象空间,也为我们反思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新启迪。  相似文献   

13.
汪伟 《技术经济》2006,25(7):8-9,18
本文大致以2000年为界将国内理论界关于企业并购潮动因的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首次以政府主导论、管制驱动论和价值转移论对第二阶段的研究进展进行总体概括,并指出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购潮动因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4.
道义论和功利论是西方近代以来伦理学思想的两条主线,它们有着不同的道德理念、道德标准、道德追求和伦理精神。在生态伦理学理论的诠释中,仍可看到道义论和功利论的思想痕迹以及它们之间的理论冲突与融合在当代的延续。如何超越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对立是当代生态伦理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对传统并购动机理论的两点异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并购自19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以来,已经历5次浪潮。如今已发展成为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产权交易的一种主要形式。对于这种可以与贸易、金融和投资相提并论的经济活动,理论界迄今为止的解释似乎不够深刻,已有的传统并购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也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对其中的规模经济论和价值低估论提出异议,并指出以上这两种理论在解释企业并购动机方面的不足。一、关于规模经济论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量的扩张,单位产品成本不断下降的趋势。通过并购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这种理…  相似文献   

16.
燕南芝庵的《唱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声乐专著,论及了金元时期流行的曲种、名目、结构、宫调和演唱技术等一系列问题,为我们现今研究元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本文通过对《唱论》的解读,以期来探讨元曲在当时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简论金融中介学说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金融中介为什么会产生,或说现实中为何需要金融中介?金融中介存在的依据是什么?一直是金融学领域关注的问题。19世纪以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信用中介论”,认为金融中介是“存款人的集中”和“贷款人的集中”;19世纪70年代“信用创造论”的兴起,该理论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如商业银行不仅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而且创造信用,这一观点曾被熊彼特、哈耶克等人用来解释货币经济周期。本拟对金融中介学说的发展轨迹作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治法律观的渊源、中国近代革命斗争历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共同造就了毛泽东独具特色的法律观。毛泽东的法律观主要是工具层面上的而非目标层面上的,其核心是“国家本位论”和“阶级斗争工具论”。和毛泽东的工具论法律观相比,现代法治主义更强调法律的目标性价值。科学评价及对比毛泽东和法治主义的法律观,可以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由于众说纷纭,又各持己见,只好拟定这样一个怪题——“人才论”。当然,这里的人才论是从广义角度进行探索与分析。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本意并不相悖。但与狭义人才论比较,是要有些拓展。立此课题,以期引起共鸣,或者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一个思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会计监管是随着会计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的,有关会计监管的理论已有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在会计监管的经济学流派中,关于会计监管的理论支撑也是不同的。目前相对比寝成熟和较为流行的理论有:社会利益论、俘虏论、经济监管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