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2010—2019年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应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开通提高了标的企业实质性创新投入,但是也助长了策略性创新行为。路径分析表明,沪港通主要通过影响企业内源融资与改善外部信息环境,缓解融资约束与信息不对称性,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为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开放制度、提高政策甄别能力与扶持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2.
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本文以2014年实施的沪港通政策作为外生冲击构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0—2016年沪港通与深港通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沪港通的实施能够降低标的企业财务风险,经过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促进标的公司投资效率的提高和融资约束的缓解是沪港通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影响对非国有和治理薄弱的企业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和破产倒闭,在防范化解微观企业风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为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健全上市公司风险管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投资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包容性增长和巩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ESG信息披露仍不规范,模糊性和选择性披露行为仍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ESG投资实践的开展。基于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企业-年度数据的双重差分回归结果表明,“沪(深)港通”的开通能显著地改善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及治理信息披露质量。此外,时间异质性的实证结果表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信息披露质量改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可以通过“用脚投票”以及发挥外部监督效应改善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在充当外部监督角色的同时,也在发挥着优化中国A股市场外部监督环境的作用。上述分析表明,在ESG生态环境建设初期,我国应该充分重视资本市场开放在ESG信息披露质量中的重要作用,以有计划、有步骤的资本市场开放推动我国ESG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4.
资本市场改革能否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基于企业创新研究视角,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作为外生事件,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DID)系统考察了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创新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显著提升了标的公司创新绩效,表现为专利产出增加,且该现象在管理层持股比例高、融资约束强的样本中较为显著,表明沪深港通制度通过提升管理层创新意愿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两大途径提升创新绩效。进一步分析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创新的正向影响在信息透明度低、沪深港通交易活跃股以及法制环境不完善样本中更显著。上述结论不仅拓展了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研究,也为实施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带来的经济影响提供了来自微观公司层面的经验证据,亦为后续完善该项制度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新兴市场的开放会带来怎样的经济影响备受学界关注。2014年沪港通的实施实现了境内外投资者的双向开放,为提高中国证券市场运行效率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基于股价信息含量和股价信息反应速度的研究视角,利用2012-2016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沪港通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利用部分开放的试点机制作为自然实验,基于DID模型研究资本市场开放与股票定价效率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效克服了以往研究所面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在沪港通实施后的半年,沪市标的股票的信息含量并没有明显改善,在中期和长期沪港通均显著降低了标的股票的股价同步性,提高了股价信息含量;就股价信息反应速度来看,其产生效果的时间要慢于股价信息含量,在沪港通实施后的长期,标的股票的股价信息反应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研究发现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尤其是双向开放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助沪深港通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选取2010—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DID的方法,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A股上市公司承担风险的影响,客观评价了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效果,为推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结果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通过优化公司股权结构、缓解公司融资约束两种方式促进公司承担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深港通对公司承担风险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分析师关注度较低以及外资关注度高的公司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黎精明  张纯纯 《生产力研究》2022,(3):149-154,160
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沪港通"政策进行实证检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股票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沪港通"为标志的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但这种效应具有分类差异性,它在拥有较高投资机会的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以及第二产业上市公司中表现尤为明显.研究的意义在于...  相似文献   

8.
借助"沪港通"制度实施这一外生事件,利用2011-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以及克服以往跨国研究中事件识别误差和互为因果的内生性偏误等问题,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制度实施能够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从而降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风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境外投资者被动"用脚投票"与主动"用手投票"的内外部双重治理来实现的.拓展性研究表明,中国企业金融化的主要动机仍是市场套利,资本市场开放通过降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实现了价值创造.因此,应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步伐,鼓励成熟的境外投资者入市,并引导机构投资者实现真正的积极股东主义,促进资本回流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9.
资本市场开放作为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刻改变了中国资本市场交易者结构特征,可能对上市公司的自利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沪港通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能显著抑制企业的避税行为。影响机制检验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不仅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抑制高管避税寻租动机,而且有助于改善公司信息质量、增加避税成本,从而降低企业避税水平。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这一影响对于税收征管强度较低地区的企业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可以作为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促进企业规范自身行为,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这为后续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沪港通与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为政策背景,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标的公司的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标的公司的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具体表现为高管业绩-薪酬敏感性提升.机制检验表明:沪深港通改善了标的公司的信息环境并增加了其股价信息含量,从而改善了标的公司的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深港通交易制度的治理作用存在持续增强的时间效应;沪深港通交易制度还提高了标的公司的高管非运气业绩-高管薪酬敏感性,并降低了高管薪酬黏性.  相似文献   

11.
《资本市场》2014,(10):20-28
沪港通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制度红利的逐步释放,预计A股市场制度建设与金融产品创新将会加速推进。风险偏好、市场制度以及稀缺性差异是A/H股估值差异的主要原因,沪港通将会带来A/H股估值的逐步接轨,并推动A股估值体系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2.
《资本市场》2014,(10):18-28
沪港通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制度红利的逐步释放,预计A股市场制度建设与金融产品创新将会加速推进。风险偏好、市场制度以及稀缺性差异是A/H股估值差异的主要原因,沪港通将会带来A/H股估值的逐步接轨,并推动A股估值体系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3.
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近年来我国金融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那么在当前我国正面临投资结构"脱实向虚"的情况下,金融开放除了具有"增长效应"和"波动效应"之外,对企业的投资行为是否具有"纠偏"作用呢?文章以2010-2019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标志事件构造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结构偏向的影响.研究表明:(1)"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引导企业投资结构从偏重金融资产投资转向实体投资,且该效应在高融资约束、高成长性以及制造业企业中更为凸显.(2)在作用渠道上,"沪深港通"交易制度通过融资成本渠道和资产收益率渠道,降低了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缩小了实体投资收益率与金融投资收益率的差距,对企业投资结构"脱实向虚"产生了"纠偏"作用,从而最终促使企业投资结构偏向实体投资.(3)"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也会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价值的提升.文章为揭示我国持续扩大资本市场开放进程以引导经济"脱虚入实"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10—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借助陆港通这一外生事件,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高管超额薪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有效降低高管超额薪酬,约束高管的自利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陆港通交易制度发挥治理作用的潜在途径是通过提高股价信息含量产生股价信息反馈效应,促进股价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指导作用,或者通过改善公司信息环境,降低公司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压缩高管超额薪酬的攫取空间。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提高高管薪酬契约激励的有效性,但是其对高管超额薪酬的治理作用受到管理者权力的强烈约束。上述研究不仅是对资本市场开放与高管超额薪酬领域研究的有益拓展,而且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进行相关制度建设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深化资本市场开放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事件,本文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资本国内循环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后,企业异地投资明显增加,其中,民营企业、小企业、本土企业、竞争性行业企业以及制造业企业的这种效应尤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资本市场开放会通过投机效应制约资本的国内循环,但融资约束的缓解和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最终使其对资本内循环表现出正向作用。从资本流向看,资本市场开放促进了资本跨省流动以及省内跨市流动,东部资本更多流向了东部省份,中西部资本更多流向了中西部省份;资本市场开放还有助于资本在城市群内的流动以及资本由城市群内向群外扩散。最后,拓展分析表明,资本国内循环会显著促进地区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  相似文献   

16.
侯蕴慧 《经贸实践》2016,(16):82-83
随着沪港通正式启动,我国资本市场迈出国际化重要一步,新常态下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和新的挑战.然而,随着资本市场日趋复杂,上市公司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已不能更加全面详细的说明公司的经营状况,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有着紧密联系.格力电器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其近几年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变化对资本成本的影响,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8—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沪深港通”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股利平稳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沪深港通”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提升企业股利平稳性;“沪深港通”主要通过促使企业提高信息透明度、缓解融资约束两种渠道提升企业股利平稳性。进一步研究显示,产权性质、公司治理水平、产品市场竞争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资本市场开放与股利平稳性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企业股利平稳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而且揭示了“沪深港通”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所产生的积极治理效应,可为后续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行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政府行为对于企业创新及其经济后果极为重要。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为样本,并以市场效应和羊群效应为分析路径,实证检验了政府治理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微观作用机理。结论表明,政府治理水平通过市场效应和羊群效应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积极作用,其中市场效应的作用更为突出。此外,政府治理对企业创新投资羊群行为及企业创新绩效的治理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运用回归模型和相关性分析对沪股通资金流向与上证指数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沪股通资金流入比对上证指数影响不显著,因此监管层应建立有效引导投资者学习先进的投资理念;加快完善沪港通机制配套制度,维持沪港通机制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0.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24):F0002-F0002
“沪港通”是中国内地循序渐进开放资本市场的一大创新,旨在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换取最大的市场成效。即两地市场尽可能地保留沿用自身市场的法律、法规、交易习惯,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对投资者的限制因素,让市场力量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最大幅度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沪港通”推出后,对内地的公募基金公司有何种影响,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则是需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