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兼并重组已成为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获取优势的重要战略。但企业兼并过程之后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尤其以企业文化方面的融合最为突出。本文从企业兼并重组后可供选择的四种企业文化整合模式出发,研究了影响企业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因素及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要注意的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成本问题,最后提出了企业兼并重组中企业文化整合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2.
兼并重组已成为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获取优势的重要战略。但企业兼并过程之后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尤其以企业文化方面的融合最为突出。本文从企业兼并重组后可供选择的四种企业文化整合模式出发,研究了影响企业文化整合模式选择的因素及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要注意的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成本问题,最后提出了企业兼并重组中企业文化整合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3.
企业兼并是企业动态的扩张过程,这一过程也要进行成本-收益的权衡。企业在兼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磨合期,其中发生的磨合成本是企业兼并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证明,适量的人际资本能有效地提高企业兼并的净收益。在经济主体只具有有限理性的条件下,人际关系能有效地降低企业兼并的磨合成本,并通过交易成本的资本化为企业带来生产性收益。  相似文献   

4.
对企业兼并动机的研究,就是从微观企业角度分析企业兼并的动力。资源基础理论是解释企业兼并动机的很好理论。企业的特质性资源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企业的兼并是资源流动的重要方式,跨国公司的兼并扩张可以推动资源流动和培育资源优势,从资源基础角度理解跨国兼并能更加深入地认识目前的企业兼并动向。通过理论分析,可以获得一些对企业兼并和整合资源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界定企业兼并概念的基础上,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等角度分析论述了企业兼并理论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企业兼并前沿研究问题,指出,企业兼并只有在行业中大部分的企业参与时才会有利可图,在企业兼并成垄断被排除的情况下,若兼并的企业在其内部实施两阶段错开竞争,并且兼并企业与未参与兼并的企业之间行竞争时,则一次先置兼并的行为会使未参与兼并的企业受损,而对于成为兼并企业领头部门虽然会有利可图,但是对于兼并后的整个企业则显得无利可图。并且这种兼并将不会引发进行作为局外人企业的系列兼并行为。  相似文献   

6.
企业兼并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企业兼并理论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按照兼并从产品和产业联系分为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和混合兼并三种类型,从新古典企业理论的规模经济、市场势力和福利角度去分析横向兼并,从新企业理论的交易费用、资产专用性、不完全契约角度解释纵向兼并,从风险分散、通用资产利用和范围经济角度解释混合兼并,并对三种兼并形式的动机、效应及其效应的实证检验进行综合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企业兼并活动出现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纵观其百余年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企业兼并活动已日趋复杂化、规模化,它与社会经济、金融、投资、企业战略管理等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兼并机制。企业兼并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人们对其研究分析的难度,到目前为止,关于其产生原因、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认识仍未能形成定论。本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企业谋求财务协同效应作为诱发兼并的重要原因谈以下看法。一、财务协同效应及其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兼并活动已从单纯的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发展为混合型兼并,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企业纯粹混合兼并有可能是为了谋求财务协同效应。所谓财务协同效应就是指在企业兼并发生后,通过将收购企业的低资本成本的内部资金,投资于被收购企业的高效益项目上,从而使兼并后的企业资金使用效益更为提高。那些发展时间较长,已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企业,往往有相对富裕的现金流入,但是苦于没有适合的投资机会,而将资金用于股利的发放。长此以往,企业发展前景会更加暗淡,逐渐走向衰落,所以其管理当局希望能从其他企业中找到有较高回报的投资机会,从而形成资金供给。与此同时,那些新兴企业增长速度较快,具有良好的投资机会,但是其内部资金缺乏,而外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欧美国家企业兼并浪潮风起云涌,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以超大型企业来争夺全球市场的特级争霸战的开始。欧美企业兼并的特点是兼并和被兼并企业优势互补;跨国兼并走国际化道路;兼并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以横向兼并为主。欧美企业兼并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是走强强联合、大大联合及国际化之路,正确行使和发挥政府在企业兼并中的作用;企业联合应以横向兼并方式为主。我国组建企业集团应面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其特点是经营多元化、国际化、开放化、功能化。  相似文献   

9.
当今企业兼并的浪潮此起彼伏,企业兼并的动因各有不同。本主要侧重从财务方面对企业兼并的动机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法律角度看 ,企业兼并是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企业为优化资源配置 ,增强竞争能力 ,通过现金购买、承担债务或吸收股份等方式 ,有偿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 ,并使后者的主体资格归于消灭的一种民事行为。企业兼并不是企业的一种孤立行为 ,它离不开必要的外部条件的支持。在政府对企业兼并的监控中 ,要正确处理企业兼并与反垄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的银行纷纷展开大规模并购,希望通过扩大规模,拓展经营范围来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收益,提高竞争能力。然而,这种以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主要动机的战略扩张型银行并购在后来的实践中被证明并没有使银行的经营效率得到根本改善。因此,从核心竞争力出发制定银行并购战略从而为银行赢得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应成为未来银行业本质性的并购动因。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企业品牌资产交易费用的本质,指出,品牌资产核心功能是降低交易费用,消费者专用资产与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相交时,品牌投资有均衡解。从微观意义看,品牌资产由消费者专用资产构成,企业品牌投资不仅仅是增加产品销售量,更重要的是增加消费者的专用资产。从社会角度看,品牌资产构建了一个不是由企业主而是由消费者分散决策的效率机制,保护这一效率机制的有效运行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3.
横向合并虽然可能产生或加强市场支配地位,但可以动态优化市场结构,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除非合并使市场上只剩一个企业,否则企业之间的合并即使是大企业之间的合并,也应当运用合理原则进行合并后行使市场势力和提高效率的可能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营业转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已在商业实践中大量发生。然而,我国营业转让立法的缺失使得司法裁判发生重大错位和混乱。营业转让作为一种重要的并购重组手段,不同于一般的财产转让行为,也不同于公司的分立合并和转投资行为。实践中应结合营业的独立性和有机整体性准确认定营业转让行为,进而妥善处理商业实践中营业转让的债务承担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要求银行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展业务。商业银行要加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实现共赢,从而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本文从商业银行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角度入手,构建委托代理激励约束模型,引入线性激励机制,研究二者的成本和收益,探索商业银行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出现瓶颈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近期关于企业边界的争论主要在交易费用经济学、资源决定论和选择权说之问展开。交易费用经济学强调将市场与组织平行考虑,在决定企业边界如何变动时应考虑组织成本和交易费用的相对比较优势。资源决定论认为企业资源与外部资源的相关程度决定了企业在资源获取行为上是采用组织控制,还是市场控制,或者是两者的混合体。选择权说认为企业对资源控制方式的选择和企业边界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技术不确定性及由此带来的技术和商业风险紧密联系的。这三种主流学说在不同的目标层次上讨论资源获取模式的效率性及企业边界决定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文化因素始终影响着商务沟通和商业发展,中国儒商强调“重义轻利”,以诚信为本,重视“天时、地利、人和”,尤其重视人脉关系,在商务活动中强调“过犹不及”,提倡“中庸”.德国人守时重诺,为人处世严谨,说话直接,在商业活动中重视企业调查,重视商品质量,不愿冒风险,尤其在资金使用上趋于保守.本文基于对中国人和德国人的问卷调查,了解中德双方的国民性和对商务活动的不同看法,分析其原因,从跨文化视野和合作交流角度上提出两国避免商务冲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商务英语信函已成为国际商务往来中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从交际能力理论的视角分析现代商务英语信函在不同的文体层面上体现出的可接受性、得体性或现实性等交际能力的特征,旨在表明现代商务英语写作中需要充分运用人际交往的心理策略并采用简约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9.
企业信用管理可以从经济学理论得到解释,可以从交易费用、信息不对称、产权、外部性等经济学视角寻找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证券公司集中交易与传统交易模式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开始实行集中交易,这对于证券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以及业务创新都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也为证券公司发展集中交易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不容质疑,证券公司发展集中交易是大势所趋。但是,不要指望通过集中交易解决所有的问题,同时对于集中交易所带来的可能风险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提前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