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中国的出口与美国的消费从来没有“脱钩”过,一旦次贷危机严重抑制了美国居民的消费,就会通过外需渠道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  相似文献   

2.
进入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短期内将明显走低,世界经济也会有一定反应。影响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因素比较复杂,综合三大需求的变化,在消费趋稳、投资有可能趋升、出口趋降的情况下。总需求增幅可能变化不大。调控的要点宜协调好投资与出口需求的消长变化,注意保持总需求增长的稳定。政策的基点宜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宜着眼于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在消费结构升级、稳定农业生产和食品供给、资源价格改革、资本市场建设、投资调控方式完善等方面出台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影响从虚拟经济波及到实体经济,以至引起世界经济整体下滑。由于世界经济整体滑坡,中国出口需求必将增长乏力。所以,当前扩大消费需求对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分析了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然后剖析了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扩大当前中国消费需求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吴敬琏 《商周刊》2011,(12):28-29
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前几年一直说,中国经济存在着内外失衡,主要表现在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消费需求不足依然存在。这种情况使得我闰GDP的持续平稳增长缺乏内在动力。过去30年我国GDP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高速增长,但因为消费需求小足,一直缺乏内在动力。前几年我们是依靠出口导向政策,用对外出口来弥补目内的消费需求不足,维持了比较好的增长。可是到了2008年以后,因为全球金融危机,连续几年出口受限,出现了经济下行趋势。2009年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把增速又拉起来了,但需求不足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5.
从2007年起,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国内消费走低,并严重影响进口需求。由于美国GDP在世界经济中的显赫比重,世界经济发展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美国是我国的出口大国,上述经济形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没有影响。另外,由于自去年年末以来美元连续贬值,导致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中国产品的低价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了严重挑战,我国企业出口受到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考察中国制成品出口对美国就业正向拉动作用的具体途径。使用OECD STAN按行业和终端用途分类的双边贸易数据库,本文计算了中国对美国制造品出口中来源于美国的中间产品成分,发现中国制成品中的“美国含量”随制成品技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随时间呈递减趋势。2006-2010年,全部制造业出口中“美国含量”平均为1%左右,其中高端制造业的“美国含量”平均为16%。在此基础上,利用美国就业需求矩阵中的就业-产出比率,笔者计算出同期中国出口制成品从美国进口的中间产品为美国创造了171万多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中美两国贸易的发展对促进美国的就业具有正面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30):F0003-F0003
究竟靠什么来刺激并提升居民的消费需求? 在出口和投资增长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提前透支消费?当中国人都在加大消费力度时,消费对象由谁提供?能否通过人民币国际化的渠道,用人民币从外国购买商品供国内居民}肖费?这些,都是当前启动我国消费需求所无法绕开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考虑到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启动消费需要备方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以来,利用制裁企图遏制中国国防工业发展,并控制对中国的出口,成为美国一种潜在的政治工具。卡内基报告透露,这是因为,美国的科技对于北京来说,有一种杠杆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扩大内需将增加中国碳排放的观点,本文分析了中国最终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利用中国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诱发的碳排放。分析结果发现,与投资、出口需求相比,新增万元消费需求引发的碳排放最少。扩大内需在弥补出口需求不足的同时,并不会引起中国碳排放的净增加。因此,提升消费需求和适当控制投资需求将有助于中国的碳减排。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美国成为中国很重要的消费品出口市场,中国对美消费品出口值逐年增长,在中国对美国的全部出口商品值中,消费品出口值所占比重曾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近年来也有将近百分之七十。轻工类消费品是中国向美国出口的第一大消费品,由于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值增长较快,它已跃升为中国对美国的第二大出口消费品,服装与消费类纺织品及家用电器分别是第三大和第四大出口消费品。尽管中国对美消费品出口会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中美产业比较优势变化的趋势、美国消费市场的增长、中国加入WTO等诸多因素都会推动中国对美国消费品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劳动密集型发展中国家,7%的增长率就意味着衰退。如果财政和房地产拖垮了美国的消费,那么中国政府维持增长的压力将变得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增长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国际经济形势判断,扩大内需是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推进的经济政策。我们必须在分析扩大内需动因的基础上,寻求扩大内需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从整体上看已经跨入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均已达到一个新的层面。但是目前福建三大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国民经济整体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本文通过对福建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对如何加快消费及其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2008,(9)
2008年中国出口遭遇长期寒流,情势不容乐观。近日海关总署分析报告称,今年来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明显放缓,1至7月份,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9.9%,这是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  相似文献   

15.
1·美国经济衰退降低中国经济增速。美国消费下滑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和外贸顺差,并且通过乘数效应和全球效应影响我国的投资和整体经济增长。美国消费走软对我国经济有着三重影响。(1)直接降低中国出口的增速。对美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07年达到7·2%,对美顺差占总顺差  相似文献   

16.
一、正确理解扩大内需的方针1.扩大内需的涵义。当今世界各国大多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来表示本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按支出法计算,由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构成,因此,消费、投资和出口通常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和投资构成一国的内部需求,简称内需;出口是一国的外部需求,简称外需。所谓扩大内需,就是在外部需求减少时,通过扩大消费、投资来刺激生产,以保证GDP的稳定增长。2.我国坚持扩大内需已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举措集中在增加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增加国内的有效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由此形成的对润滑油的巨大消费需求也使得中国迅速地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润滑油消费国。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2月19日《参考消息》报上刊登了《如何看待中国科技产品出口》一文,转引西班牙《先锋报》披露的经合组织(OECD)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是世界最大科技出口国,中国2004年IT行业出口增长46%,已经超过美国,中国的这项出口达到1800亿美元,而美国只有1490亿美元”。对此,尚需作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系统的AIDS模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消费需求的快速持续增长是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量之一。但是,近年来中国呈现出一定的居民消费不足现象,并使消费问题进一步成为各界注目的热点问题。今后,中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将为中国的市场进一步开放带来机遇与挑战。在这样的新环境之下,中国国民的消费需求结构,并且各消费品种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等问题的计量分析及发展趋势的把握,成为国家有关政府制定的当务之急。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应用AIDS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有较可靠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0.
第二交民办大战后的5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世界生产大都下降,而世界贸易量不降反增,主要原因是危机较轻,科技革命与GATT/WTO的合力作用,一些重要周期指标显示美国经济高增长正逐渐消逝,但出现“V型”走势,而不会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90年代美国进口增幅明显高于出口,近几年美国进口对经济周期的变动劝相当敏感,中国对美国市场具有较高的依存性,美国经济增长放慢,不仅影响中国对美国出口,还影响到中国对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的出口,使今年中国的出口形势变得有些严峻复杂,中国应更加重视以加工贸易带动出口,适度增加从美国的进口,并将对欧出口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