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孙中山先生提出"行易知难"知行观,主要是批判人们在生活中畏难不敢行,不敢有所为的心理行为倾向,力倡"以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的知行观.激励国人勇于进取,无畏力行,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  相似文献   

2.
一个世纪前,孙中山先生为了鼓舞革命党人勇于投身斗争实践,提出和宣扬"知难行易"的认识论学说,以此否定传统的"知易行难"之说。他认为"知难而行易,行先而知后",主张"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这种富于创意和特色的知行观,作为孙中山哲学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内容而独树一帜于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古代思想世界中,知行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们所探讨的重要议题。不同的哲学人物与思想学派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程朱主张"知先行后",突出"知"的极端重要作用;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主张行优于知、行高于知;王阳明则提出了"知行合一"论,主张知即行,行即知,知行不可二分。王阳明先生曾说:"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针对党内出现的教条主义错误,从思想路线的高度进行反思,完成了《实践论》。其中所阐述的知行观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关系密切,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条件下对传统知行观中对于实践内涵、主客体以及知行关系等诸多问题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为:扩大了知行主体;丰富知行的形式与内涵;辩证看待两种认识形式;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深化知行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实践论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视知行、强调实践的特质,突出实践中人的主体性;批判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知行观点,发展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范畴和朴素唯物主义知行观;是对知行关系学说的最高认识与理解,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究的是新时期下知行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目的是利用知行合一的思想,根据社会现状来解决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就业市场机制不能完全融合;创业实践环节不够健全;师资梯队建设不够完善等。提出了利用知行合一思想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观点,利用提升"知"的实用性和方向性、拓展"行"的深度、优化导师库等方法来不断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对知行思想的概述、现状的分析、从知行思想中获得的启示、解决方法的提出,阐释了新时期下知行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知行关系的探讨一直是近现代哲学史一个重要的哲学话题之一。在经验的积累发展以及思辨能力的提高过程中,实践应用水平及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行动中思辨又在思辨中行动的这种知行合一观已经成为知行关系的主流发展趋势。对确定性的寻求中所遇到的障碍,就是在对知行关系尤其是“行”的各种状况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矛盾和困难。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认为"吃饭"是衣、食、住、行四大民生中的第一需要,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他提出了通过耕者有其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通过采用七种技术方法增加粮食产量,通过改善粮食分配等措施来解决百姓"吃饭"民生问题的路线图,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必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思想。孙中山关于空气、水、植物、动物为四种重要粮食的广义粮食观,对于当今人们从粮食高度认识空气和水在民生中的战略地位,对于当前及今后我国大力治理空气和水污染,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及时了解人们的道德知行状态,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文章分析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基本命题,源出自南宋末年金履祥的《论语集注考证》:"圣贤先觉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后觉所以效之。"这一思想由明代哲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发扬光大,成为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他基于"心即理"的基本立场,针对南宋哲学家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容易造成知行脱节的弊端,提出"知行合一":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相似文献   

11.
赵公明新语     
神并非一种抽象的概念,一种幻想的东西,而是持有某种劳动工具的十分现实的人物。赵公明即是如此!人一旦有了"神"的境界,就成了圣人,譬如孔圣人就知行完备、言行至善,有了神仙的品质;人一旦被称为神,就被产生出一种带有图腾式的崇拜,不但被世人顶礼膜拜,从此可以知行自然,不再受人间万事万物的束缚。  相似文献   

12.
早在19世纪末,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始终不渝继承这一伟大事业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无数革命先烈和多少仁人志士为之牺牲、不懈奋斗的祈盼和梦想。孙中山的伟大思想无疑是照耀中华民族冲破漫长专制和黑暗的第一缕阳光。毛泽东就明确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继承。作为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中国第一位伟大人物,孙中山的伟大思想显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汲取。孙中山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10月12日,由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总工会、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主办,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承办,潍坊知行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知行堂"杯第五届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工艺雕刻)"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经过紧张有序的工作,顺利完成了各项考核,在山东省潍坊市圆满落下帷幕。  相似文献   

14.
正从家庭暴力化解到老人赡养矛盾,从农村邻里纠纷到拆违治水引起的社会矛盾……在北仑小港街道的田间地头,活跃着一群"浃江知行社"的身影。他们既懂法律又讲道理,还善于沟通,被当地村民亲切地唤作"知行者"。一年前,北仑区小港和戚家山两个街道在地缘相亲、人缘相近的几个村组建了"浃江知行社",专门调解农村矛盾和邻里纠纷。小港街道党工委书记柯  相似文献   

15.
强化教学实践性的理论意义在于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观、实现知行统一观、满足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教育生长论、行为导向教育理论、知识和认知能力分类说、协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是实践教学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继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提出的"社会革命"纲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其内容有先进的一面也存在争议,但是仍然对我国的建设有历史参照意义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价值观多元的社会环境、信息发展的网络环境、引导力不足的高校环境,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应对的策略主要有:宏观引领,尊重差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利用网络,掌握主动权;从"思政课堂"到"课堂思政";教学实践,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8.
徐路军 《重庆与世界》2011,28(1):114-116
从梳理"思无邪"的"误读"史的角度出发,来重新认识孔子的诗教观以及孔子肇其端的儒家文化。首先概述了"思无邪"被解释成"思想纯正无邪"的传统;其次分析了"思无邪"的"无边"、"无数"的本义追寻;最后论述了孔子以礼为标准、尊德性的诗教观,得出了孔子的诗教观正是在这种"误读"的过程中阐释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孙中山先生的"孙文学说"论证了中华文化是民主宪政的基础,民主宪政要以中华文化为主。将孙中山先生"孙文学说"与姚中秋先生所著《国史纲目》相比较,得出二者在思想上具有一脉相承性,即民主宪政是以中华文化为主的宪政思想。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对中华文化进行复兴,而复兴中华文化,关键在于自我反省。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解决民生大计的战略目标是把"衣、食、住、行"这4种需要弄到很便宜,并且全国人民都能够享受;毛泽东解决民生大计的理论思路,主要放在建立革命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邓小平解决民生大计的大手笔,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轨道;江泽民解决民生大计的大智慧,突出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党的十七大描绘的新蓝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解决民生问题新的战略举措。可以预见,中国的明天会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