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对许多求职者来说.进人外企成为白领一族是一种职业理想,高档的写字楼、诱人的薪酬福利,众多的出国培训机会以及作为外企人“高人一等”的自我满足感并不是在其他性质单位所能够得到的,外企曾经是那么让人可望而不可及。近年来随着外资企业在国内的长足发展和中国进入WTO后逐步给予外企与国内企业一视同仁的用人政策后,外企在求职者面前变得越来越现实。  相似文献   

2.
从1993年中国掀起第一波外商大规模投资热潮,到2003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10年过去了,在华跨国公司现在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到底如何?对跨国公司经理人及“白领”群体,他们的看法是怎么样的?根据AC尼尔森调查公司在北京和上海两大与跨国公司接触最为“亲密”的城市展开专业的民意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外企工作的白领已经不再是公众羡慕的一个特殊群体,但外企本土经理人的高价值还是得到普遍认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外企白领的工作待遇与国内好企业的差距正在缩短,而白领阶层与全社会的  相似文献   

3.
<正>将参加5月27、28日大头商学院深圳转型大课"马桶盖学术研讨"专场的松下马桶盖总经理吴亮,却喊出了"外企的春天要来了!"对于这样的口号,他是哪里来的自信?在中国,外资企业曾经有一段非常辉煌的岁月,如果一个年轻人能够进入外企,那一定会成为街坊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最早对于"白领""小资"这些个词汇的理解,统统来自于那些在外企工作的人。他们收入高、休假多,穿着时髦、体面,脚步轻快地出入摩天大楼和楼底撑着巨  相似文献   

4.
“超国民待遇”被终结 12月1日,国家已开始对外商投资企业(含合资企业)、外国企业(简称外企)及外籍个人征收1%~7%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及3%的教育费附加(简称“两税”)。此举一是宣告外企在税收政策上“超国民待遇”的彻底终结;二是会使得外企的利润缩减,“短期内要经过阵痛”。  相似文献   

5.
薛飞 《理财》2007,(7):58-60
【现实扫描】“创业可以从地摊开始。地摊只是开始,不是目的!”这是由一群上海年轻白领所组成的“上海地摊联盟”的口号。前不久,上海网友“佳优”在“篱笆论坛”上发起组织“地摊联盟”的帖子,引  相似文献   

6.
"共同成长"并非简单表态,而是准确表述了外企在华发展策略,即不断"深耕细作"中国市场,追求与中国经济"同频共振"。近段时间,一些美西方政客再度炒作外企撤离中国,引发社会关注。在中国的外企最近有什么举动?记者采访了部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国的外资企业后发现,一批重点外资项目陆续签约落地,紧扣中国市场趋势投资布局仍然是外企负责人表达这样一个态度:企业将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7.
李先生夫妇都是一家外企IT公司的白领,夫妻俩的月收入加起来要达到15000元,他们都是时尚、新潮的年轻人,结婚不久就已决定要作“丁克”一族。李先生夫妇虽然收入高,但热衷于享受生活,因此开销很大,衣、食、住、行处处都非常讲究,加上朋友间的交际费用和每年至少两次的旅行费用等  相似文献   

8.
李蕊娟 《时代金融》2014,(10):65-68
陈跃洲原是福建一家外企的中层干部。27岁时。因非常看好一种史前巨鸟澳洲鸸鹋的市场前景。毅然辞职带着白领女友走进人迹罕至的大山中。在这个风景秀丽的“桃花源”里,他收获了浪漫的爱情,品尝屡受挫折的辛酸后。这种被誉为“活着的恐龙”的大鸟。还给夫妻俩创造了一个不小的财富神话!如今,他们已成为国内同行中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9.
<正>三根软肋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同外企的经济纠纷日渐增多,“洋官司”扑面而来。而中国企业却普遍缺“钙”,凸现三根软肋。一是不敢打。涉外官司成本高,程序多,周期长。一旦官司缠身,则旷日持久,有的需要十年八年的时间才见分晓。所以一般中国企业在“洋官司”面前望而却步,退避三舍,不敢积极应  相似文献   

10.
“三资”企业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一族。从1980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在北京诞生,15年来,从东部沿海到“世界屋脊”,从南方的“甘蔗林”到北方的“黄土高坡”,外商投资企业遍布中国各地。从铁路建设到玩具生产,从机械电子工业到轻纺工业,外商投资企业涉及众多行业;外企生产的商品到处可见,备受人们的青眯。据  相似文献   

11.
刘磊 《投资与理财》2014,(13):71-71
国内购房者投资学区房,是因为中国的户籍制度在作祟,特别是那些教育资源稀缺的优质中小学。而目前很多中国投资者投资海外房产,也把目光紧紧盯住那里的所谓学区房。在海外成熟租赁市场中,学生类租客的受欢迎程度远远排在有收入的带子女的家庭租客、有收入的年轻夫妇、有收入证明的本地金领和白领这三类优质租客之后。  相似文献   

12.
雪白的衬衫领口,原本是英国绅士衣着和风度的象征。后来,“白领”渐渐地演变为中产阶级的同义词。在英伦三岛,“白领”特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经理、教授、律师、中小企业家和法官等各路神仙,又称“white collar backbone”(白领脊梁骨),是英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总的说来,这些人士大都事业有成,有自己的私人住宅,有稳定经济收入,过着相对富足、安逸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外企在华发展的加快,许多知名外企频繁曝出食品安全、违约、侵害劳动者权益等行为,尤其是近日曝出的新西兰乳品巨头恒天然的奶粉含“肉毒杆菌”,令人震惊。面对这些现象,本文先找出具体表现,再就这一问题进行原因的探究,最后提出对策,目的在于推动外企在华社会责任的承担,实现真正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证券导刊》2014,(37):8-8
去年至今,中国反垄断执法不断发力,开出的罚单比过去五年还多。随着一些外企和进口品牌被查,近来质疑“中国反垄断是针对外企,不公正”的声音不时响起。对此,专家指出,中国反垄断是国际通行做法,既非针对特定企业,也非选择性执法,是为了进一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未来,中国反垄断执法将更加深入和扩大。  相似文献   

15.
李富 《中国外资》2002,(8):64-65
<正> 自从三年前联合利华提出在内地上市申请后,外企上市一直以来都是敏感的话题。特别是在《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出台前后,国内众多媒体都忙于分析外企上市的利弊,探讨谁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且有的媒体甚至拟订了一个14家外企上市的名单,而不论这些外企的意见如何。但当“上海证交所门口外企排队”的传言被澄清后,一些微妙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人们发现外企对上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急。联合利华发言人否定短期内有上市的打算。汇丰银行主席艾尔  相似文献   

16.
本土化如火如荼 数年前就是管理学家预言:对于进入中国三年以上的外企来说,本土化正成为各企业在华立足必不可少的一次人才革命。如今,这一预言不断被证实着,在可口可乐,惠普等众多大型跨国企业中,上至中国区总裁,下至部门经理都清一色地换成了“中国面孔”。十多年前,在华外资企业中的高层管理人员几乎清一色是外国人的状况正在不断被打破。现在,本土员工正跻身外企高层,中国人才已经成为在华外资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博览》2005,(8):56-56
“由于近年来外企在中国大幅投资于石化、钢铁及汽车产业,产能增长的幅度高于市场需求的增加,一旦中国经济增长减缓,可能要面临产能过剩问题。”6月27日美国《商业周刊》刊登的一篇文章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18.
《大众理财顾问》2004,(7):62-63
成为有车一族,是时下白领女性的梦想之一.李小姐作为某外企的部门经理,自然也不例外.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她已经具备了买车的实力.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李小姐来到一家4S店购买她梦想中的靓车.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2月13日,国内领先的白领门户MSN中文网与艾,瑞市场咨询共同宣布了《中国白领网民工作形态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到的“多数男性白领首选1000万以上才能够达到财富自由,而多数女性白领网民的财富自由观也达到500万元”的调查结论,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相似文献   

20.
英国《每日电讯报》委托“YouGov”调查机构进行民意调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数千名英国人中,有54%的人说如果有能力或自由方便,他们愿意移民。这个数字创了“历史新高”——二战后的1948年,英国也曾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当时有42%的英国人表示愿意移民,1975年的调查结果是40%的英国人想移民国外。 在被问到最想移民哪个国家,英国人首选美国,澳大利亚在其次,主要是因为到这两个国家语言上没有障碍。其实,如果不是语言障碍,英国人最想到西班牙去居住,其次是到法国,美国排在第三。 导致英国人想移民的主要原因是物价,物价的飞速提高使普通英国人生活压力加重。第二个原因是天气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