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谷辰丰 《活力》2010,(8):347-347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 通常状态下,新闻记者采访都会公开记者身份.表明采访意图.这种采访方式就是显性采访,或者叫公开采访。隐性采访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对隐性采访的定义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从新闻采访的整体来看,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的重要补充形式,是采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黄瑾 《活力》2012,(8):140-140
随着调查性报道的兴起。隐性采访逐渐成为受到记者普遍重视的一种采访方法。但目前人们在“隐性采访”概念的界定上,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有人认为,只要是不暴露记者身份的采访。就都可称为“隐性采访”。也有的人则将隐性采访等同于偷拍、偷录。我们认为,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的采访。  相似文献   

3.
王昀 《活力》2014,(13):46-46
隐性采访,也可称为秘密采访或者暗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近年来,隐性采访手段被新闻记者频繁运用。目前,在我国各种媒介平台上,隐性采访有过滥之嫌。有部分学者认为:只有在无法或不能公开采访,或者在正常采访无法实现预期采访目标的特定情况下,隐性采访才被使用。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坊,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的采访.  相似文献   

5.
程鸿 《活力》2014,(1):30-30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各种新闻媒体不断涌现,这就加快了新闻媒体市场竞争的局势,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新闻记者到现场采取隐性采访新闻事件方法,获得第一手新闻素材,以其掌握的新闻线索常常是具有真实、鲜活、生动而又能够广泛吸引广大读者眼球的显著特点,常被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所普遍应用。新闻记者的隐性采访活动,被人们俗称暗访,通常是指新闻记者因实际工作的需要,在不暴露新闻记者身份或扮演其他行业从业人员身份的情况下,采用多种获取新闻信息的手段进行秘密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是新闻记者进一步挖掘新闻事件深度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徐培亮 《活力》2005,(6):327-327
隐性采访又称暗访、私访,是指新闻记者隐去记者身份而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方式。对媒体和受众而言,隐性采访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获取了显性采访难以获得的信息和材料,其价值是十分宝贵的。因而在媒体发展越加激烈的今天,隐性采访被引入作为新闻报道的手段也自然成为水道渠成的事。  相似文献   

7.
董艳春 《活力》2010,(23):66-66
隐性采访,是调查性报道的一种重要采访途径,是记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或采访意图采用的方法。对于很多被故意掩盖的新闻事实真相的采访。经常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目前各媒体常用的方法。有新闻同行说,现在采访调查的难度加大,记者越来越像“侦探”和“演员”,为了揭开新闻背后的新闻,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然而.这种能够还原新闻事实最原始生态的方法.却是调查性报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积极意义,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苗迎杰 《活力》2011,(16):87-87
当前,对于隐性采访还不能给予一个合理、合法的定位。本文着重讨论了隐性采访与舆论监督的关系以及通过调研现实中.记者运用隐性采访时所易犯的错误,说明记者在采访时应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采访.从而使隐性采访可以被大多数的群众所认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隐性采访在广播新闻采访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虽然隐性采访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新闻,然而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本文从广播新闻中的隐性采访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出发,对隐性采访需遵循的原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隐性采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程世伟  付瑶 《活力》2012,(4):38-38
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隐而不露。所谓的隐性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特殊情况下为获取真实情况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法。隐性采访具有不同于公开采访方式的明显特征,即:不公开采访身份、不公开采访目的、不公开采访手段。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具有真实可信、方便易行、效果显著等特点,目前广泛被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新闻所采用。但是,隐性采访在带来种种效益的同时,也给传媒业界及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不利影响。降低隐性采访的负面影响,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采访;要有正确的出发点;报道的内容要客观真实;报道要适度、人性化。  相似文献   

12.
陈磊  蒋成丽 《活力》2014,(10):83-83
本文主要阐述了电视新闻记者隐性采访的必要性,提出了隐性采访存在的问题与采访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公强  张彤 《活力》2014,(7):100-100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了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提问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一个新闻采访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而所有的新闻采访都是靠沟通交流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提问的技巧和风格成为了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成功的记者在提问的时候,要尽量真实、准确地还原事件的真相,将能够挖掘的新闻事实彻底的揪出,并且与受访者建立后续联系以便进行后续采访。  相似文献   

14.
包丽 《活力》2010,(21):139-139
我国在制定的法律条款时对新闻媒体报道规定的禁区有:国家机密、未成年人犯罪、个人隐私以及商业秘密等。这对于各种新闻媒体新闻报道方式(包括隐性采访)都是适用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誉和正当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理解为不提倡记者隐性新闻采访,  相似文献   

15.
吴天飞 《活力》2013,(9):53-53
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实颇有渊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记者,很早就已经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特殊的采访手段来探索新闻事实的真相。近年来。在我国当前特定的情况下,隐性采访逐渐受到了各种媒体和受众的广泛关注,在新闻实践中被频繁采用。这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不仅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听觉效果.而且对公众深恶痛绝的社会现象的披露和批判更使受众有痛快淋漓之感,从而赢得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青睐和欢迎。与此同时.隐性采访在理论界却引发了很多争议。由于隐性采访具有不公开采访的一些特制,因此,隐性采访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记者的诚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6.
于晗 《活力》2014,(6):131-131
采访活动是一种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谈、提问来进行新闻采访的社会活动,它是记者职业生涯中一项最重要、最经常的业务活动。访问过程不仅仅是收集材料,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善于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是营造良好采访氛围的关键,而采访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访效果。那么怎样在采访活动中营造融洽的“自己人氛围”,通过感情交流促进信息交流,使采访顺利进行呢?  相似文献   

17.
孙一波 《活力》2010,(2):179-180
本文从新闻采访的决定因素。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和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提问的风格与技巧,三方面进行论述。把一个采访过程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就是准备采访时所必须准备的相关材料,还有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第二,在采访过程中,决定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比如,记者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记者的业务知识、道德修养知识含量等等。这些都是新闻采访中的决定问题。第三,就是采访时记者提问的技巧和风格。我认为,决定一次新闻采访是否成功。他不仅取决于一个新闻事件的选材,更重要的是一个新闻记者的本身素质。要求他在采访前作好充足的准备,采访时他的果断与机智,提问的技巧与风格,还有广博的知识。新于时世,闻于外物。要想报道一个新闻,首先当然是要有事情要报道,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有敏锐的嗅觉去机智的发掘。  相似文献   

18.
在新形势下,我国纸媒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新闻记者隐性采访新闻事件以其真实、鲜活、生动的特点,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并具有强烈的可读性,这一做法常被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所应用。在不断创新发展的新闻事业中,新闻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中既得到全面的新闻素材而又不损害新闻职业道德,已经成为传媒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可以说隐性采访对于媒体公信力而言是把双刃剑,同时又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和社会现象引起了新闻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交流中心主任陈育平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手机实名制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手机实名制就是要求普通的用户到通信运营商申请入网的时候,必须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提供自己的有效信息。就像去银行存款需要用真实身份证一样.以有效的证件.证实自己身份的真实性.这就是所谓的手机实名制。  相似文献   

20.
新闻采访技巧就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运用的一种新奇巧妙而又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采集真实材料、打开真相之门的一把钥匙,是许许多多新闻记者成功经验、失败教训汇集起来,加以概括、提炼的结果.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素材,写出具有影响力的文章,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